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健  陈谟 《军事历史》2001,(1):27-31
50年代末至 70年代,中国曾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巨额投资,进行了一项浩大的战略工程——三线建设。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回顾与反思这项战略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线建设是当时战略 背景条件下的重大决策   6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相当严峻。中苏关系恶化,中苏两党已彻底决裂,中国的外交行动,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美国在东南亚加紧建设军事基地,对中国形成新月形包围圈;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威胁中国南大门;蒋介石阴谋窜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形势紧张;印度挑起中印边境事件。当时的国际…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70年代,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为加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促进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在三线建设的酝酿与决策、部署与实施、调整与改造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70年代.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为加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促进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在三线建设的酝酿与决策、部署与实施、调整与改造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经济建设,亦称三线建设。它是由毛泽东主席提出、经中共中央讨论通过后而付诸实施的,曾一度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毛泽东虽未看到三线建设的全面建成便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决策却以其巨大成就而载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册。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4月视察攀枝花钢铁公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德阳第二重型机床厂和西  相似文献   

5.
六七十年代,在中国西南、西北的内陆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战略后方建设运动,史称三线建设。其投资之大,涉及地区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当代中国史上绝无仅有的。它以国防战略后方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战略后方建设思想。探析毛泽东的三线建设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毛泽东的国防建设思想,为当前的西部大开发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全国要搞大后方   战略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后方建设的规模和方向与国家的战略方针、地理环境和对国内…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鉴于国家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作出了加强战备、调整工业布局、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悄悄地迈开了其坚实的步伐.时至20世纪90年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被提上国家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议事日程,三线建设作为备战时期的西部大开发开始为学者关注.2012年5月6日,由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的"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在上海圆满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的数十位学者和研究生,首次就三线建设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入的对话.日本东京大学的有关学者也提交了论文.原上海小三线后方基地管理局党委书记王昌法、局长王志洪等三线建设亲历者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正军工行业的三线建设,一方面,以"两弹一星一艇"为标志的辉煌成就奠定了确保国家安全和国防战略的基石;另一方面,和其他行业的三线建设一样,也为改变我国东西部生产力布局,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这样评价道:中国的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进步了整整50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三线建设历史背景与缘起的分析和对三线建设决策和实施进程的探究,总结了三线建设的成就贡献、历史局限、当代影响与现实启示,为践行"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研究积累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50年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进行"三线"建设。这项重大决策出台一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了一个新的兵种——基本建设工程兵。基建工程兵应三线建设而诞生,在三线建设重大工程基本结束时撤编。这个兵种虽然存在了18年,但她承担的一大批国防和国家工业建设重大工程,不仅是这个特殊兵种镌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个印记,也是基建工程兵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工业建设树立的座座丰碑。这个特殊兵种,不仅为国家、国防工业留下了重要物质遗产,而且  相似文献   

10.
李先念长期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等职,参与制定了三线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直接领导实施了三线重点工程建设,并指导三线建设重点企业进行调整改造,是第一、第二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唯一参加了三线建设决策制定、指导实施、调整改造三个阶段全过程的重要成员,为三线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三线建设是60年代初,党中央从战略需要和国家长远经济建设布局考虑,本着“靠山、分散、隐蔽”以及“建设小城镇”的建设方针开展的。由于“三线”工厂远离大城市,因而从一开始这些企业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尽管如此,“三线”建设对于促进内地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布局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三线建设是当代中国经济史上唯一一次可以与现  相似文献   

12.
三线探源     
大三线建设开拓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新局面,也为以后的经济建设向纵深发展打下了基础。当我们把目光焦聚西部大开发时,必然要了解三线建设的来历,认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西部地区进行的一次重大经济战略调整,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三线建设是建国后实施的战备经济建设战略。探索三线建设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为后续三线建设研究提供参考。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集为数据来源,检索有关“三线建设”的有关文献427篇,利用CiteSpace对纳入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三线建设研究呈现多次爆发现象,且在2017年开始持续上升;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集中在西部开发、国民经济、三线企业、工业遗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口述史、三线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故园旧照忆当年 峥嵘岁月 闪现犹当前 亲手创业苦也甜 改革潮涌起波澜 …… 这首三线人充满激情的诗篇,把人们的记忆带回到了那艰苦卓绝、奋勇拼搏的年代。从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三线建设开始了一  相似文献   

15.
正"三线建设"这个词,于如今的90后、00后而言,仿佛很遥远。然而,回朔50年前,它却是一个影响整个中国的巨大变迁。在上世纪的60年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的态势,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工业生产布局,开始进行了为时长达17年的战略大建设,最终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形成了以攀枝花、六盘水、成昆铁路等一系列令世人瞠目的人间奇迹。岁月悠悠,50多年后,国务  相似文献   

16.
刘磊 《军事历史》2021,(4):65-68
战略物资储备布局是国防布局和经济布局的要素,对国家整体战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20世纪开展的三线建设前后这段时期,我国战略物资储备布局随着国防和工业布局的调整而调整,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当前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推进战略物资储备布局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即在兼顾安全与发展两种需求时必须有所侧重,在选择行政与市场两种手段时必须制度创新,在统筹国家与区域两个层面时必须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党中央把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对地处我国中西部腹地的三线企业,特别是三线军工企业,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同时,也为以“调整改造、发挥作用”为指导方针的三线调整工作提出了新的内涵和要求。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新机遇,三线企业和国防军工单位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迎接挑战,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三线军工是西部 大开发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经过建国以后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6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和改革…  相似文献   

18.
口述史为中国近现代史军事史研究贡献良多。在1960年代全国范围的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具体操作下,各地的小三线建设纷纷上马。上海小三线建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它是上海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于安徽南部山区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当中国代军事史的角度看,上海小三线建设无疑是中国当代军工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处于处女地状态的上海小三线建设的研究,口述史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的三线建设中,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三个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努力建立中苏两党、两国团结关系,争取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二是研究制定了以备战为中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出三线建设要控制基本建设规模;三是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一系列会议,指导实施三线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20.
重要的战略地位使陕西地区成为中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三线建设企业具有沿陇海铁路线、沿渭河与汉江及沿秦岭山区分散布局的特点。这些三线建设企业涵盖了航天、航空、兵器、机械、冶金、化学、能源等重工业部门。其中,以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核等为主的国防工业是陕西地区三线建设的重点。三线建设提高了陕西工业生产能力,奠定了陕西省工业基础,使陕西形成以机械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重工业在内的、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分散、靠山、隐蔽”的布局方针下,陕西三线建设企业沿陇海铁路线和秦岭山区分散布局,从根本上调整了陕西工业主要依托于西安、宝鸡、咸阳等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推动了汉中、渭南、韩城、铜川等一批工业城镇兴起,带动了陕南和陕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