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历史上就曾研制过原子弹 日本媒体曾不止一次炫耀地报道,日本现有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完全可以让它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三核大国.日本说的是当前国内实力,如果研制原子弹很快就能成为现实.但是,人们可曾知道日本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就曾经研制过原子弹,几乎迈进了核门槛,但没有最后完成,否则历史也许要改写.  相似文献   

2.
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使得全世界笼罩在核恐怖的阴云之下。人类进入核时代后,是否拥有核武器是一个国家有无战略打击能力的主要标志。为了确保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抵抗少数国家的核恐吓、核威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这一战略决策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制定的积极防御方针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3.
1941—1945年间,苏联情报机构在英、美等国积极开展核情报收集活动,尤其注重在这些国家的原子弹研制部门招募核间谍。英、美等国的一批科学家和相关人员,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谋求人类和平的愿望,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原子弹情报。这些情报加快了苏联原子弹研制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后,美苏两国在氢弹的研制领域便展开了竞争。从美国方面来看,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使其思想产生松懈,再加上其核物理学家的内部分歧以及对苏联科学界能力估计的严重不足,一度使得泰勒的"超级"热核弹即氢弹研究陷入停滞;而苏联方面,政府高度重视氢弹研究并为其提供各种便利,苏联科学家具有高超智力和奉献精神,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这使得泰勒的"超级"设计重新得到重视,1952年11月1日,美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而苏联萨哈罗夫提出的氢弹"分层"结构设想,使氢弹的研究于1953年8月12日同样也取得了成功。美苏两国氢弹研制的历史对两国关系及其战略力量的平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50年前的今天,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曾被称为"国营221厂"的神秘禁区,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颗扬我国威、振奋人心的原子弹就在这里研制、总装出厂。为了它,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从四面八方奔赴金银滩,奏响的一曲曲历史壮歌,将永远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6.
核武器(这里主要指核炸弹、核导弹弹头)于1945年问世以来,半个世纪中已发展了三代。第一代核武器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易裂变重原子核的裂变反应原理制成的原子弹,也叫裂变弹。现在,关于原子弹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在不进行核试验的条件下也可以研制出来,只需具备相应的科技水平和核原料。这种武器的扩散已成为当今的主要威胁。第二代核武器指利用重氢(氘)、超重氢(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聚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氢弹,也称热核弹或聚变弹。它需要利用小型原子弹引爆热核材料。研制氢弹必须进行广泛的  相似文献   

7.
《军事史林》2013,(6):10-25
1965年5月14日,中国第一颗空投的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内的靶标上空爆炸试验成功。这是中国继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装置(代号596)在罗布泊核试验场102米高的铁塔上爆炸试验成功仅仅半年后所进行的第二次核试验。我当时在国防科委二局任参谋,从事核武器研制、试验的组织管理工作,参加了第二次核试验的准备和实施工作。下面是我了解和经历过的有关这颗原子弹(代号2923)研制、试验前前后后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国内对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已基本比较清楚了,而对冷战的另一极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及其内幕则很少有所涉及.这主要是由于在冷战期间苏联将其列为高级机密,无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查理 《国防科技》2001,(6):94-9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两个最大最成功的研究项目“雷达研制”和“原子弹研制”(通称“曼哈顿工程”)将联邦政府的主要投资吸引到该研究领域,并建立了新的联邦政府实验室和新的研究管理机制。这个结果与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2013,苏联启动了原子弹计划,由贝利亚领导的特别委员会负责首枚原子弹的研制。特别委员会一方面加紧原子弹研究;另一方面开始核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苏联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先后完成了核试验场选址、试验场建设、原子弹研制和组装以及试验用各种设施准备等工作。1949年8月2913,苏联首枚原子弹PTC——1试爆成功。  相似文献   

11.
1965年5月14日,中国第一颗空投的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内的靶标上空爆炸试验成功.这是中国继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装置(代号596)在罗布泊核试验场102米高的铁塔上爆炸试验成功仅仅半年后所进行的第二次核试验.我当时在国防科委二局任参谋,从事核武器研制、试验的组织管理工作,参加了第二次核试验的准备和实施工作.下面是我了解和经历过的有关这颗原子弹(代号2923)研制、试验前前后后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12.
核科技专家在研制原子弹和氢弹时发现,在核反应过程中有大量的高能中子流释放出来,这种核辐射对人体有极强的杀伤力,对环境却不会造成放射性污染。 1959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研制减少放射性沉降的战术性核武器时,率先提出中子弹概念,并开始了研制工作,于1963年取得初步成功。所谓中子弹,实际上是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增强核辐射,相对减弱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低当量小型氢弹。它的主要特点是爆炸释放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及我国核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和决策下实现的。在毛泽东诞辰1 2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于2013年12月在全国发行,全书近300万字,是一部编年体著作。我在阅读这部著作时,对干涉及核事业的内容作了笔记,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教育传统的研究,为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儒家教育的历史内涵、新儒家教育的思想和书院与科举制度等方面.通过对这些研究的综述,为我们解决今天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21、听着“十七号工地”上隆隆的炮声,他仿佛听到了中国核武器事业光明的乐章。 原子弹是由炸药爆炸产生的爆轰使原子弹中的核裂变材料受到强烈压缩,由次临界状态变为超临界状态,从而放出巨大的裂变能量。从原子弹爆炸的情况可以得知,如何获取爆轰条件,是研制原子弹的关键步骤之一。程开甲负责组织炸药爆轰聚焦的原子弹内爆机理的理论研究。他率领科技人员根据原理进行运算。经过反复计算,终于在理论上摸清了原子弹内爆过程的物理规律。  相似文献   

16.
台湾研制核武器有着近 40年的历史,并通过“以民掩军”的手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种种迹象表明,其核武器发展计划并未停止。在台湾当局加快以武拒统步伐的时候,这一动向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现将台湾发展核武器的有关历史情况综述如下。 蒋介石时期   ● 60年代中期开始筹备核研机构   1964年,中国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台湾当局 ,蒋介石坐立不安,惊恐万分,急不可耐地要求美国对大陆的核设施进行彻底的摧毁,以扼杀中国大陆迅速壮大的核能力。翌年 8月 3日,蒋介石又举行记者招待会,再次提出“美国应当采取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自从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瘦子”、“胖子”两颗原子弹之后,人们都为爆炸后的核威力而恐惧,在这次原子弹袭击中.有数十万人丧生,两座大城市瞬间变成焦土。对这样一个神秘可怕的怪物.历史上却曾有人用双手把原子弹掰开过。听起来十分荒唐,可这是事实。这位“超人”就是加拿大科学家斯罗达博士。  相似文献   

18.
《国防科技工业》2008,(7):17-18
原子能院是我国第一个核科技研究基地。58年来,从这里走出了6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在钱三强,王淦昌等老一代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原子能院完成了原子弹点火中子源研制、氢弹前期理论探索、关键核参数测量、六氟化铀生产工艺建立及我国第一个船用动力堆的初步设计研究等多项自主创新工作,为我国“两弹一艇”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建干1 950年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综合性核科研基地,是核工业的发祥地和"老母鸡",其"一堆(重水反应堆)一器(回旋加速器)"的建成成为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的标志,也因其组织参与"两弹一艇"的研制在我国核军工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五十年后的今天,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刻,作为"四○一人",我们为原子能院曾经在原子弹攻关中做出的巨大成就倍感光荣。  相似文献   

20.
胡小刀 《环球军事》2012,(19):27-29
近日,针对伊核问题日趋白热化的倾向,伊核问题专家、美旧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学者、伊朗核谈判前发言人侯赛因·穆萨维恩(HosseinMousavian)在美国《今日军控》(ArmsControlToday)杂志(2012年7/8月刊)上发表了题为《伊朗核争端:根源与现有选项》(TheIranianNuclearDispute:OriginsandCurrentOptions)的文章,穆萨维恩剖析了伊朗核问题的历史由来,总结了近期伊核会谈的具体情况,并对伊核问题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