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邓小平一生战功卓著。从百色起义到根据地的斗争,从参加万里长征到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从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到挺进大别山进入国民党的腹地,从组织淮海战役到指挥大西南的胜利进军,邓小平做出了卓越贡献。邓小平虽然不是元帅,但他的军事经历却无疑证明他是国内外公认的杰  相似文献   

2.
许竹 《军事史林》2024,(1):33-41
<正>豫北地区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晋、冀、豫三省的结合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坚守在太行抗战的前线,先后任太行军区第5、第7军分区司令员。他既是林南战役的重要指挥者,也是豫北太行地区的开路先锋,参与了太行第7军分区的开辟。之后,面对豫北地区严重的灾荒和复杂的军事斗争,他带领太行地区军民进行军政建设、开展生产救灾运动、打击地方反动势力、抗击日伪军的侵略,极大地巩固了豫北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3.
新四军第4师,系由八路军第4纵队改编而成,它是创建和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一支主力部队。一、开赴豫东抗日前线,创建豫皖苏边根据地 1938年夏,徐州、开封相继失陷,豫东大片国土沦为敌占区。9月初,周恩来和叶剑英同志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将工作的重心移至豫东,开创苏鲁皖边区,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取得联系。为执行这一战略任务,彭雪枫率两个新兵连及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的一部分干部等共三百八十余人,于9月30日从确山县竹沟镇出发,向豫东抗日前线挺进,开展豫皖苏边抗日游击战争。10月上旬,在西华县杜岗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游击第3支队一部及肖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副主任,下辖第1、第2和第3大队,张太生、滕海清和冯胜分别任大队长,全支队计一千零二十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该支队在继续东进的过程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日伪  相似文献   

4.
刘洋  张超  候哲威 《国防科技》2009,30(2):74-76
淮海战役是规模空前的伟大战役,几十万大军云集前线。没有后勤工作的充分保障,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文章在全面考察淮海战役后勤保障工作的基础上,探析了淮海战役的后勤动员工作。  相似文献   

5.
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念栗在山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我从抗日军政大学调到中原中央局秘书处工作,在办理奔赴抗日前线的工作关系过程中,认识了李先念同志。他刚在抗大学习结束,奉命要到中原抗日前线去。当时,听说他是红军军政治委员,还不到...  相似文献   

6.
东渡黄河     
高泉 《军事史林》2014,(7):65-65
1937年8月22日。改编后的八路军由陕西三原等地出发。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油画《东渡黄河》。反映的是1937年9月6日,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和任粥时.左权,邓小平等率领八路军总部在陕西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红一方面军1936年春的东征,巩固和发展了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推动中共和红军"北上抗日"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征山西的决策,以打通抗日路线为至高目标,在其行动过程中独立自主地确定了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策略转变,有力促进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东征的直接作用下,中共与晋绥当局阎锡山建立了有固定活动区域和共同统一战线组织的密切合作关系,为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3个师在山西全面展开和迅速壮大,以及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能够以山西为战略支点深入华北敌后开辟多个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东征是中共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战略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配合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指导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战役战术思想.周恩来战役战术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探索与形成时期、基本成熟时期和创造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摇篮.抗大二分校和抗大总校分别在1939年2月和1939年10月进驻河北省灵寿县陈庄.抗大在陈庄驻训4个多月;抗大二分校在陈庄一带驻训5年,培养了 2万多名军政干部,为前线部队培养输送了大批抗日军政人才,为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洛川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组成八路军,任弼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9月,任弼时随八路军总部离开陕北,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16日,中央军委为了统一和加强前方和后方抗日部队的领导,决定在陕北延安成立总政治部,由任弼时任总政治部主任,谭政任副主任。由于当时任弼时在华北抗日前线,决定由毛泽东代理。为了统一对外,总政治部也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出现。  相似文献   

11.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军尤如洪水猛兽,迅速吞噬着大片大片的中国国土…… 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军一味屈膝退让,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了。 然而,高高在上的蒋介石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中共及其红军身上。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地粉碎了他精心策划的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伟大的远征行动——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又把注意力移到了陕北。 自1935年9月开始,时任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就受中共中央之托,多次致信蒋介石,提出了国共合作、红军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等要求。  相似文献   

12.
1937年8月,党的洛川会议之后,我八路军、新四军英勇地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和敌人后方,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同时,派出大批党和军队的干部,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成立工、农、青、妇、儿童等各种抗日群众团体和民兵、自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随后又建言了各级抗日民主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党在大连组建了第一个大型兵工联合企业——大连建新公司。1948年,建新公司生产“一二四”式山炮弹23万发、掷弹引信2.2万多只,迫击炮900门,经海路运往山东,又转运淮海前线,直接支援淮海战役,为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于长江以北,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原因时指出的:“华东地区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  相似文献   

14.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军队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并取得胜利.此后,南昌起义军按照中共中央在起义前的原定计划撤离南昌,绕路福建,进军广东.9月5日,起义军到达福建长汀后,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中共前敌委员会议,会上详细讨论了关于攻取广东东江的计划,并最终"主张以主力取潮汕,留一部分兵力于三河坝监视梅县之敌,再经揭阳出兴宁、五华取惠州".[1]朱德率领第11军第25师及第9军军官教育团进驻大埔县三河坝,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主力南下.三河坝战役是朱德指挥部队和国民党钱大钧部进行的一场战略阻击战.本文通过分析朱德在三河坝战役前的动员、战役中的表现,以及战役后的转移策略等方面探究其在三河坝战役中的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15.
山西新军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胜利实施的产物,是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抗日武装,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在抗日烽火中,山西新军在与顽固派斗争、维护统一战线的同时,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持久抗战,积极打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16.
一 太行山位于晋冀豫三省边界,高山连绵,地势险要,西有吕梁山,北有五台山,南临黄河,东接冀鲁平原,是华北的战略要地之一. 抗日战争一开始,党中央、毛主席就已估计到华北抗战形势必将日趋恶化,并预定在日寇深入山西时,以八路军的3个师,分别控制吕梁、五台、太行诸山脉,作为开展华北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积蓄力量,坚持长期斗争的战略基地. 1937年9月底,八路军129师继115师、120师之后出师抗日,到达了山西前线. 这时,华北的日寇在占领北平、天津以后,以20万兵力沿平汉、津浦、正太、平绥诸铁路大举进犯,连陷保定、石家庄、邯郸、沧州、德州、大同等重要城市,并图一鼓而下太原.国民党在华北的许多军队和政府人员,弃城失地,狼狈溃逃.华北地区陷入一片混乱.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战略举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在华北战局日益危急的形势下 ,八路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与指挥下 ,火速东渡黄河 ,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适时改变战略部署 ,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积极配合国民党友军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这一系列战略举措 ,为八路军在华北实施战略展开 ,开展抗日游击战 ,建立根据地 ,坚持华北抗战 ,影响推动全国抗战局势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芦沟桥事变,全国抗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攻,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迫使蒋介石在抗战初期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抗战行动。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要求各省军政当局调集地方部队,开赴抗日前线。蒋介石召见云南省主席龙云,要他尽地方人力物力,以应事机,并要求出兵20万抗日,龙云答应先编一个军出发。在云南原来地  相似文献   

19.
忻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石岭关等重要关隘口。忻州也是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等战役、战斗  相似文献   

20.
△ 在日本分离华北、夺占内蒙,南京政府开始走向抗日的过程中形成的绥远抗战格局,是蒋介石的有限度的局部抵抗、阎锡山的“守土抗战”和傅作义的“誓保国土、抵抗到底”在当时形势之下的结合体。△ 绥军第三十五军和晋军骑兵军为绥远抗战的主力,董其武、孙兰峰、彭毓斌、孙长胜等部组成为前线的野战部队,晋军王靖国部、李服膺部为第二线部队,中央军第十三军汤恩伯部正向绥远开拨以为支援,但并未直接参战。这是有限度的局部抗战在军事力量体制上的反映。△ 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和收复锡拉木楞庙之战,构成了绥远抗战的基本作战过程,三战三捷,奠定了绥远战争胜利的基局。绥远战争的胜利,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一击,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推动了民族战争的步伐,成为全国抗战之先声。△ 绥远当局坚定的抗战决策、战前的充分准备、策反伪军工作的成功、汉蒙两民族的团结对外,特别是在作战指挥上实行积极防御、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出敌不意攻故不备等等,是绥远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