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点偏心起爆对破片速度增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点偏心起爆后,爆轰波相互作用在定向区域内产生了马赫波超压,使得该区域破片速度产生增益.利用爆轰波反射理论,建立多点偏心起爆后爆轰波相互作用特性的理论模型,并确定定向区内破片速度的增益特性.3种不同起爆方式的仿真计算和静爆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定向区内不同起爆方式得到的破片增益程度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活性破片的空间飞散特性及毁伤效能,采用数值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某预制活性破片战斗部在爆炸作用下的飞散特性,得到了活性破片的空间分布和初始速度分布参数的有关数据,分析了活性破片对靶板的毁伤规律.结果表明:活性破片战斗部在起爆300 μs后,70%的活性破片速度分布在1 500~2 000 m/s;50%的...  相似文献   

3.
瞄准式战斗部的最佳起爆延时与传统周向均匀战斗部有很大区别,相关研究很少,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通过静爆试验得到瞄准式战斗部破片的分布数据,并据此计算出了战斗部静态条件下的威力半径。利用导引头失效前某一时刻所测参数和引信探测到目标初始时刻的参数,结合最佳起爆距离研究结论,通过计算剩余飞行时间,推导出了战斗部的最佳起爆延时。仿真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得出,为避免引信探测到目标前目标就运动到最佳起爆距离处的情况出现,破片束静态锥角应大于等于8.2°。  相似文献   

4.
偏心起爆战斗部起爆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偏心起爆战斗部主要威力参数进行了定义,结合ANSYS DYNA3D数值仿真的结果对四分圆、六分圆和八分圆的起爆组合方式及其数据特点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目标探测精度建立了此类型战斗部起爆状态的优选方法.可用于战斗部起爆结构设计和起爆控制参数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可变形定向破片战斗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可变形定向破片战斗部的作用原理,设计了试验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静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LS-DYNA程序对可变形定向战斗部变形过程以及破片的飞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目标方向破片密度和速度都有较大幅度增益,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6.
破片定向聚焦是战斗部实现高效毁伤的重要途径。基于Shapiro公式和壳体微元分析方法,提出一种轴向和环向双聚焦破片战斗部壳体形状设计方法,可根据需要的聚焦程度设计对应的壳体形状,利用LS-DYNA中ALE算法对设计的壳体飞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考察了壳体形状对破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设计的壳体可实现破片在轴向和环向2个方向聚焦飞散,从而获得较大的破片密度增益。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导弹战斗部(柱壳装药)在破片场中的累积毁伤问题,在现有单破片起爆平板装药的Jacobs-Roslund经验准则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考虑破片尺寸、破片撞击角度、柱壳装药的装药半径和壳体厚度的单球破片、双球破片冲击柱壳装药临界起爆条件的工程分析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和现有试验结果相吻,证明利用该模型能较...  相似文献   

8.
将相控阵天线引入引信中,实现了引信天线波束的二维控制。研究了相控阵天线的基本原理,给出了波长、扫描范围和阵元数等参数的值。研究了目标脱靶方位识别原理,分析了定向战斗部破片动态杀伤区的散布特性。把定向战斗部中心破片飞向角与引信波束指向角之差作为起爆控制量,提出了一种相控阵引信与定向战斗部配合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精确控制战斗部起爆时机,提高引战配合效率。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哈姆”反辐射导弹目标特性及破片对其毁伤模式,建立了破片对反辐射导弹战斗部毁伤效能模型,研究了不同质量破片对反辐射导弹战斗部的穿透能力和引爆能力。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单枚破片质量为15g,速度在1700m/s以上,就足以对反辐射导弹战斗部达到解体性毁伤,它为未来反导弹药战斗部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非对称结构战斗部的破片飞散特性,利用斜激波理论对爆轰波作用于壳体表面的过程进行研究,并利用自由面速度倍增定律对波在自由面反射后质点速度的计算进行简化,得到了破片飞散角的计算模型。利用D型战斗部试验数据对计算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斜激波理论计算得到的破片飞散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当入射角较小时,壳体飞散角与入射角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