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要全面、正确反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历史,揭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彼知已”,有必要对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军事战略(下文中简称“围剿”战略)加以研究。 一、蒋介石“围剿”战略的主要内容 1930年 10月至 1934年 10月,蒋介石为了巩固其反动独裁统治,对全国的红军和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陆续提出了一些“围剿”的方针和作战原则,逐步形成其所谓的“剿匪”理论。纵观蒋介石在五次“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2.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中,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扩大红军、参战支前、购买公债、借谷等多种形式,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军参战、筹措战争费用和筹集粮食等作战物资,为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党的群众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形成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注入了新鲜活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为红军的优秀指挥员,曾中生对红军作战和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他的关于红军反"围剿"战争特点的认识,关于影响红军战略战术因素的论述,关于红军作战原则的总结,关于红军建军原则的思想,为苏区和红军的反"围剿"作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经说过:“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毛泽东选集》第188页)后来党史界和军事界有不少同志一直沿用这个说法,认为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已经形成了(有的说“全部形成了”;有的说“基本形成了”;还有的说“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够准确。因为红军的作战原则不等于也不能完全包括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同时,也与历史事实不尽相符。在三次反  相似文献   

5.
军事史文摘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针对史学界关于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是先发制人还是诱敌深入之争,赵平撰文指出: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进攻路线、先发制人虽一度占上风,但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下,于强攻南丰不克后,中央苏区和红军毅然采取退却步骤,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特别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阶段,诱敌深入、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占据主导;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作战原则,也在战争中得到充分运用。因此,  相似文献   

6.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深入发展,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蒋介石极端恐慌。他急忙调兵遣将,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连续不断的反革命“围剿”。红军则进行了反“围剿”的活动。“围剿”和反“围剿”,成了十年内战的主要形式。面对着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和有着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各地红军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和其他各苏区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制作了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  相似文献   

8.
中央苏区和红军的5次反"围剿"斗争,以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前4次反"围剿"的胜利,促进了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中国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辉煌;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对革命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而整个反"围剿"的实践,则为中国共产党造就了第一代善于治党、治军乃至治国的领袖.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粉碎了几十万人的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原因很多,而建立于中央苏区时期的红军技术侦察工作为粉碎敌“围剿”和保证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电台,从敌人手中“拿”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执行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连续打破国民党军3次大规模“围剿”。随着中央苏区3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蒋介石不顾中共中央提出的共同对日作战的主张,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阴谋策划对中央苏区的第4次“围剿”。在以往的作战中,情报的获取主要是靠派侦察员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作为苏区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对红军反“围剿”和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在实践中认识到临时中央推行极“左”路线的错误,抵制了要求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主张,与朱德等人领导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巨大胜利。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周恩来为长征作了许多准备工作,为党和军队保护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大批重要领导骨干。长征初期,周恩来与李德等人作坚决斗争,作出了红军转兵贵州的决定,并对遵义会议的圆满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胜利会师后,周恩来坚决主张北上,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倾向作斗争。在周恩来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红军长征胜利是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胜利,长征获胜是克服多种艰难险阻的结果,也是调动多种克敌制胜因素的结果,其中就有积极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利用国民党派系矛盾方面的因素,本文列举长征中的史实,阐述学习党史的一点体会。(一)突围时利用陈蒋矛盾长征之前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坚持党内正确路线的领导干部,以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的眼光,注意到国民党内派别斗争所形成的某些局部对革命有利的条件,重视利用国民党内的矛盾斗争,创造有利于革命的形势。第五次反“围剿”…  相似文献   

12.
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下,中央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但未能粉碎蒋介石对1红军发动的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13.
共产国际远东局直接介入了1930—1931年中央苏区的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远东局密切关注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动向,研判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态势。指导中共制定反"围剿"的作战计划,并积极向莫斯科争取物资和人员支持。远东局还推动中央苏区调整经济政策以缓和同中农的关系,推荐毛泽东进入苏区中央局,干预处理"富田事变",试图为反"围剿"斗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过由于远离中央苏区斗争实际,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总体上看,远东局对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介入,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诸多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向西转移。留在皖西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转战途中成立了红二十七军。当时皖西地区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形势十分险恶。红二十七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打垮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自己,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配合了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其他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为根据地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出现了跑反现象,即根据地群众为了躲避敌人的疯狂进攻而采取的背井离乡的逃难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党的领导特别是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薄弱;根据地生产萎缩,经济枯竭,群众生活无着;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方武装对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残酷虐杀;群众信任红军,衷心愿意跟着红军进行斗争,同时依靠红军取得最低的生存需要.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群众跑反成为反"围剿"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周林 《军事历史》2001,(5):24-2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建立之初,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武器装备上看,都是一支弱小的武装。作为这支军队主要缔造者的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是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殊死斗争的。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了长期的封锁和包围,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军事“围剿”。正是在这种险恶的军事斗争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并树立起了军事信息意识,在战争实践中开始尝试和运用军事信息谋略,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一、建立红军无线电队,以技术侦察获取军事信息,夺取作战主动权在红军成立后的…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各地红军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和其他各苏区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制作了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红星奖章的基本形状是五角星及由两枚五角星交错而成的星花,象征革命的星星  相似文献   

18.
杨涛 《政工学刊》2006,(11):6-8
长征中红军的政治作战,主要是红军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从政治、思想、精神、心理诸领域、诸层面展开对敌方军队攻击、对红军官兵激励以及对民众施加影响的一种作战样式,它既独立开展任务,也依托和配合武力打击进行。长征中红军所进行的政治作战行动,不仅大大减少了己方的伤亡,而且为从认知上彻底征服强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真研究长征中红军的政治作战,对我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打赢信息化战争中的政治作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长征中红军政治作战的实现途径。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长征是历史纪录的第一…  相似文献   

19.
徐刚  高磊 《军事史林》2008,(8):39-41
杨至成上将是我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创办了我军第一所后勤院校——红军供给学校,为红军反“围剿”培养了大批后勤干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中,杨至成将军仍然坚持边保障部队作战、边办学,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军后勤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杨至成将军创办后勤院校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趣闻”、“趣事”。  相似文献   

20.
喻立 《国防科技》2006,(12):66-68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充分表明,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已成为现代战争主要形式,空袭已由一种配合性、辅助性的作战行动,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立性、主导性的作战行动。随着反分裂反霸权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入,世界上一些军事强国,日益加速军队建设的步伐,已将过去“拒止威慑”被动防御型战略,调整为“惩戒威慑”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的主动攻击型战略,其在空袭作战理论研究、发展空袭作战武器装备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加强对城市空袭作战演练方面的活动日趋频繁。可以肯定,未来局部战争必将首先对浅近纵深主要城市目标实施空袭,力求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