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丁宪庭  傅志刚  陈鸿亮 《国防》2009,(11):80-83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与国防杂志社联合主办上海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上海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胡主席的战略部署,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大力推动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新举措,走出了一条"纳入、整合、兼顾、融入"的融合式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2.
刘晓良 《国防》2013,(12):30-30
深化国防动员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有效应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形势的客观要求。必须着眼实际、把握规律,积极探求和确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国防动员发展观,引领和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科学发展、深化发展。强化军事属性观念。国防动员建设虽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具有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某些属性,但这丝毫不能改变其以"战"为主的军事属性,任何忽视、淡化军事属性的想法做法,都会从根本上削弱国防动员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4.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党中央新时期对用好军品、民品产业两种资源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要素在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交流融合,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军转民"、"民参军"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要素与民用领域技术、资金、人才、设备、知识、信息等要素资源交流是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任务,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其核心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把相对独立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体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使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统筹国防资源和经济资源,促进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国防技术和民用技术、国防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国防科技工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孟燕 《中国军转民》2006,(11):30-33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探讨建立寓军于民新体制的途径和措施,对于实现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军工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寓军于民新体制的内涵寓军于民,就是要将国防实力寓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其内涵既包括打破军工封闭,利用全社会科研生产力量,加速武器装备发展;也包括要充分利用军工资源,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军工高技术产…  相似文献   

7.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要求,推动民用企业规范有序地参与国防  相似文献   

8.
以加强军工关键设备设施的管理,保障军工关键设备设施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为重要抓手,保持和提高国防科研生产能力,进而建设先进的军工核心能力体系。问:《条例》是在什么背景下颁布的?答:随着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国防和军队建设时,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一科学命题,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关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理念、思路的重大创新,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10.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战略。根据军事发展战略和基本国情,我国国防经济寓军于民要建立“小核心、大潜力”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防动员法》规定:国防动员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遵循统一领导、全民参与、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统筹兼顾、有序高效的原则。军地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认真贯彻《国防动员法》,合力构建与国防安全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国防科技工业具有的双重属性出发,从国防战略需求与促进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战略在国防与经济互动中的历史演进,并提出现阶段应改革投资体制促进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采购办法推进军民市场一体化,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推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明确指出,要建立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为军民互动的内部机制;二是以加强对外合作为军民互动的外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唐春森 《国防》2011,(11):27
党的十七大以来,胡主席对军民融合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更加自觉地把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国防动员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军民融合是国防动员的基本特征、是国防动员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防动员  相似文献   

15.
吴学东 《国防》2014,(10):18-18
前不久,以"融合与创新"为主题的南京军区国防交通建设企业家论坛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辖区内的五省一市交通战备办公室、国防交通协会企业会员单位、军交运输系统和军区空军、海军东海舰队相关部门的130余位代表参与论坛。军区交通战备办公室主任林育平作了"主要战略方向交通运输军民融合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演讲,上海铁路局、南昌铁路局、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等国有企业和宁波东海海运公司、宜春汽车运输公司等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与军方人员一起,紧紧围绕贯彻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强军要求和国防交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保障能力建设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而睿智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我国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的一条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兼顾国防与民用工业生产的高效益的正确途径;是对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成功经验的新提升,是新世纪新阶段富国强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胡主席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要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军民结合,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丰富资源和强大支撑。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我们必须遵循“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指导思想,在军民结合中加速推动国防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18.
前言     
《中国军转民》2011,(11):1-1
中国和平利用技术协会是由热爱和平、致力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事业的单位自愿组成,并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它在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指导下进行工作,是政府和军队推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体制建设和军民技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工作的助手和参谋。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篷勃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兵员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建省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子民的战略思想,在实施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纳编一批在本职岗位有所建树的博士、硕士,利用他们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同步率先发展,走开了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建设国防的路子。他们的经验做法,为持续深入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思想,打羸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