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从纳粹集中营中死里逃生。“二战”结束后,他放弃了自己的建筑工程专业,将所有的财力、物力和心思都用在搜索躲藏到世界各地的纳粹战犯上。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前前后后使1000多名纳粹分子受到了正义的审判。2002年11月,他已经94岁高龄,终于决定“挂靴”,因为已经没有纳粹可追了。 从集中营死里逃生 西蒙·威森萨尔于1908年12月31日出生于布扎克兹,也就是现在乌克兰的利沃夫。西蒙的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他的母亲带着全家逃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  相似文献   

2.
王延忠 《环球军事》2011,(3):114-115
二战结束之后,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个轴心国的战犯均在国际法庭上获得了应有惩罚,但是这张法网远没有做到“疏而不漏”。在战争胜利后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出于争夺纳粹德国尖端科技人才的目的,将大批在战争中犯有罪行的纳粹战犯送往美国,为美国的军事和科技实力的增长贡献力量。而美国相关执法部门在明知这些人有罪的情况下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将他们放人美国。  相似文献   

3.
一名双重间谍曾在二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自告奋勇要实施暗杀行动,将德国纳粹头目希特勒置于死地,但英国军情5处却毅然拒绝了他的这番好意。  相似文献   

4.
艾里奇·哈特曼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著名“王牌”战斗机飞行员,曾创下击落352架战斗机的记录。这个号称“南方黑色魔鬼”的空中杀手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这位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亲自向苏联求情释放的战犯成了促成苏联和联邦德国建交的筹码。这位纳粹战犯在战俘集中营里被关押整整10年。近日,俄罗斯的一批最新解密档案首次披露了当年他在纳粹战俘集中营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编者  相似文献   

5.
1961年11月11日,以色列法庭宣布:阿道夫·艾希曼被判有灭绝人性罪。1962年5月31日,艾希曼在拉姆勒监狱被处以绞刑。临刑前,他拒绝戴上头罩和牧师为他作忏悔祷告。他的尸体被烧了两个多小时,骨灰被撒入地中海。 在艾希曼被审讯后的几年里,又有众多的战犯被推上了审判席。1987年,有“里昂屠夫”之称的克劳斯·巴比在法国被判终身监禁。1991年9月23日,克劳斯·巴比病死狱中。血债终于用血偿还。千千万万犹太人挥之不去的噩梦终于结束了。 人们不禁要问:二战结束那么多年,为  相似文献   

6.
有人把它形容成一个凶暴、残忍的恶魔,一旦猎物落入其口,便毫无挣扎反抗的机会。二战期间,它为法西斯德国的野蛮扩张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先后闪击波兰、强攻法兰西、扫荡巴尔干、入侵苏联。它就是德国武装党卫队第2“帝国”装甲师,俗称“帝国”师。在纳粹政权众多的武装党卫队中,“帝国”师的组建时间最长,在野蛮战争观的支配下制造过累累的反人类暴行。特别是在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后,“帝国”师为了帮助纳粹法西斯政权苟延残喘,一连制造了多起屠杀惨案,其恶行将被永远钉在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上海的纳粹魔影二战期间,在纳粹德国惨无人道的驱迫下,大量犹太难民涌入上海。德国纳粹分子追踪而至,他们以驻沪总领事博尔歇斯博士为首,从事反犹和反美宣传活动。1942年7月,纳粹曾企图对上海犹太人实施“灭绝”计划。其“灭绝”方案有三:一是将犹太人...  相似文献   

8.
闻舞 《环球军事》2012,(15):56-58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残酷虐杀战俘,大规模屠杀平民等反人类罪行数不胜数。同样,日本海军在印度洋的几次作战中,也有一次残忍的虐杀战俘事件。而最让人吃惊的是,这次事件的凶手在战后从美国宪兵手中逃脱,还留下字条,向战犯法庭挑衅,这不能不说是正义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据俄罗斯《真理报》2005年12月13日报道,二战之后的许多年间,苏联内务部和克格勃仍在不断追踪那些战时为法西斯卖命的罪犯。安东尼娜·马卡洛娃便是这些罪犯中的“佼佼者”。这位苏联出身的纳粹女刽子手双手沾满1500人的鲜血,但在逍遥30 年后,还是难逃法网。她也成了苏联时期唯一一个被执行枪决的女犯人。  相似文献   

10.
阿里伯特·海姆曾是纳粹党卫军的一名军医,在集中营囚犯身上进行过一系列令人小寒而栗的实验。纳粹德国土崩瓦解后,这位杀人恶魔成功逃脱,据悉可能躲到了阿根廷。如果还活着,他已经是一个93岁的老人。然而,即使这样,海姆过的也是提心吊胆的日子,因为“纳粹猫人”一直没有放弃将他捉拿归案的努力,他们决心在老家伙见希特勒之前找到他,让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死亡医生”在监狱中咽下最后一口气。  相似文献   

11.
7月3日,荷兰海牙,前南战犯国际法庭听证会。被告人南联盟前总统米洛舍维奇泰然自若地陈词:“对我的审判是强加的。这个法庭是非法的!”12分钟后,听证会草草收场。米洛舍维奇昂首步出法庭。 审判还将继续,可能会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对米洛舍维奇而言,海牙已成为又一个战场。 引渡海牙 米洛舍维奇被送往海牙之后,南联盟《每周电讯》杂志以16页的篇幅详细叙述了米洛舍维奇被引渡的经过。报道说,米洛舍维奇6月28日晚被仓促地送上一架塞尔维亚警方直升机。在离开被关押的贝尔格莱德中央监狱之前,他曾深情地说:“再见了,塞尔维亚兄弟!”  相似文献   

12.
60多年前的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一举逮捕了56名为英国效力的荷兰间谍,并将他们中大多数人秘密处死。至于纳粹情报部门当年究竟是如何得知这些荷兰间谍身份的,英国方面为何对此无动于衷,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解之谜。  相似文献   

13.
程刚 《环球军事》2012,(20):19-19
二次大战时,杰拉克被送进纳粹集中营前,是英国军队中的一名炊事员。那一天,他带着炊事班作为连里最后的预备队冲向了敌人,并带着全班顽强地炸掉了纳粹两个据点。不想,突然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爆炸,杰拉克被震得昏死过去。当他醒来时,已经成为了纳粹的一名战俘。  相似文献   

14.
史放 《环球军事》2010,(15):60-62
本刊上期刊发的《困兽犹斗的纳粹伞兵》,讲述了纳粹伞兵部队在二战中几场不太知名的作战。而本文将展现德国伞兵更加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因为,下面所要呈现的内容,在历史上根本就未曾发生过!  相似文献   

15.
4月4日伊拉克高等法院宣布,将对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及其6名高级幕僚提出新的犯罪指控,即指控他们使用化学武器于上世纪80年代制造了针对伊北部哈莱卜杰镇库尔德人的大屠杀。化学武器是以毒气杀伤人员的武器,它的物质基础是毒剂。由于化学武器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的存在和使用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它一开始使用即遭到全人类谴责,被认为是非传统的、不文明的、可恶的。国际社会早就意识到这种威胁,先后签订了一系列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公约。萨达姆因使用化学武器屠杀村民而被法庭指控后,哈莱卜杰…  相似文献   

16.
付征南 《环球军事》2011,(20):50-5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战胜国与纳粹战犯在纽伦堡上演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殊死较量,而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法律程序来惩办战争罪犯,而它所开创的先例也为后来的东京审判等重大审判以及战争法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小青 《环球军事》2014,(14):64-65
2014年2月底,英国国家档案馆公开解密了一批关于军情五处的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披露了二战期间,军情五处曾秘密派遣一名特工,潜伏到在英国活动的纳粹间谍组织内部。这名特工给自己伪造了一个身份——纳粹德国派驻英国的间谍头目,通过成功实施各种欺骗手段,诱使在英国的希特勒支持分子将大量英国秘密情报汇集到他那里。实际上,这些情报最终部落入了军情五处的手中。而且,这些隐藏在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德国间谍至死部不知道,他们掉进了军情五处设计的圈套,一直处于对方的严密监控之下,不明不白就做了一回“双重间谍”。  相似文献   

18.
希特勒对于希特勒,笔者想专门对此人说上两句.希特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者、受害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鼓动者、发起者,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缔造者、领导者,是纳粹德军的指挥者,是战犯,是元凶,是恶魔.不管20世纪军事史、战争史如何书写,都无法回避希特勒,无法忘却他的存在和他所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9.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14,(22):60-61
二战结束后,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在纳粹医生的帮助下,秘密在抓获的苏联间谍身上测试迷幻药和其他审讯技术。这项研究计划代号为“蓝鸟”,后更名为“洋蓟”,最初只是一项所谓的“防御计划”,评估苏联人研究的包括迷幻药在内的审讯技术。计划实施不久后,中情局开始研究自己的加强型审讯技术,将迷幻药视为一种潜在的“能使人吐露实情的麻醉药”。美国著名记者安妮·加克布森推出的《曲别针行动》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披露。  相似文献   

20.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3,(19):70-70
玛琳·黛德丽,德裔著名影星,希特勒为之倾倒,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称她是“第三帝国艺术界标志人物”,但她一生坚定反纳粹。1939年,黛德丽移居美国;二战爆发后热心于巡回劳军。脍炙人口的二战名曲“莉莉玛莲”就是由她唱红,德国人、美国人都爱听爱唱。对此最为狐疑的是联邦调查局,胡佛局长认为这位美女铁定是德国间谍。然而,1945年,黛德丽被美国政府授予“自由勋章”,原来她真正效忠的是美国战略情报局(中央情报局前身),其任务是用德语歌曲削弱德军官兵士气。黛德丽一生都为她曾被两个国家怀疑是间谍而引以为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