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范雎在秦昭王时期提出了远交近攻和攻人的战略策略思想,对秦国统一大业起了重要作用,使秦国更加强盛。由魏冉专权到中央集权制加强,由战略相持转向战略进攻,由远攻近交转向远交近攻,逐渐削弱直到灭亡山东六国,其谋略为结束割据、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走向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郭之昀,沙丹秦国的“远交近攻”方略是秦昭襄王至秦王政几代国君所奉行的军事战略,它贯穿于秦统一六国的全过程。秦国诸王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围绕着兼并六国这一既定目标,把军事和外交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了长期不懈地努...  相似文献   

3.
思维战:终极战争沈伟光徐力钧思维战,作为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战争形态和战略思想,有着比较复杂的内涵,但其根本的基点和奥秘,则是在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新环境中,追求自古以来战略家们的理想目标,即不战而胜。思维战,与谋求战而胜之的实战战略理论相比,其产生和...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以《老子》各章首句为题,儒、道、兵思想杂揉,着重论述如何不战而胜,不争而取,兵去战的战略性兵书,共4卷,81章。作者王真,唐宪宗时人,“少司儒业”,后“久从戎府”,由朝议郎出任汉州刺史兼掌军事。此书原为上下两卷,后离为四卷,于元和四年(809年)七月上于唐宪宗。《道藏》、《宛委别藏》、《指海》等均有收录。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王真上此“述”的目的,似想为改变这种现状开一剂以文止战的药方。李唐皇帝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唐太宗诏称“联之本系出于往史”…  相似文献   

5.
秦赵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接壤,加之两国先后在同一时期崛起,使得两国在战国后期摩擦不断,战事频繁.公元前270年,在秦赵结束阏与之战之后,秦昭王任范雎为相,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上党,韩恒惠王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向秦国献出上党郡.冯亭不愿降秦,欲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寻求赵国庇护.赵孝成王不顾平阳君赵豹反对,听从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上党连韩抗秦,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公元前260年,因秦不满于赵接受上党,于是派出左庶长王龁攻占长平,自此,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便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6.
军事气象古今谈阮炳照气象条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中国古典兵学奠基人孙武把“阴阳、寒暑、时制”称之为“天”,并把气象、地理等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概括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中国远古传说中的涿鹿之战就表明了气象与军事行动的密切关系。黄帝部族与量...  相似文献   

7.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对巩固和完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推动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早在西周时期,秦国祖先因善养马被周孝王分封以附庸之邑,日秦,姓赢氏。由于僻居陕甘,距中原较远,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之国,不得参与诸侯盟会。秦孝公继位后,发奋图强,大胆任用商鞅变法,实行发展生产、奖励军功、设立郡县、统一度量衡。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等措施,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王赢政时期,完成了统一六国大业。之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和军力的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绝对权力,废除分封,设立郡县;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军事上北逐匈奴,南征百越,修筑长城,广辟驰道,这些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朝是建立在六国基础上的,各国残余势力的反抗和北方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必须保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和预备兵员。秦始皇继承商鞅把常备军和预备役结合起来的做法,在全国普遍实行更卒役、正卒役和预备役(民兵)制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文学家书柳宗元曾在一篇题为《敌戒》的文章中写道:“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敌人是仇人,会带来很大坏处,却不知有敌人存在还有很大好处。他举例说:“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乃亡。” 柳宗元说的“兢兢”、“”和秦国兴衰成亡的教训,给我们  相似文献   

10.
媒体障碍     
韩旭东 《环球军事》2012,(15):71-71
随着战争和武装;中突的日益现代化,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越发重要,发动并取得“媒体战”的胜利成了决定一场战争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自“阿拉伯之春”起,形形色色的“媒体战”就伴随着中东各国的动荡局势,从突尼斯革命到利比亚战争,从埃及到叙利亚无不充斥着各种媒体之间的角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战争从体能较量、技能较量发展为智能较量,"算法战"与人工智能和指挥控制系统相关联并在其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实现智能化作战和建设智能军队的技术基础。通过梳理与总结美军在落实"算法战"研究方面所进行的开创性工作,理清"算法战"发展的脉络,重点对"算法战"产生背景、基本概念与内涵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结合课题组在航空集群作战领域的研究基础,探讨"算法战"在空战领域的落脚应用的可鉴之策,为我空军装备的信息化升级和智能化转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喻立 《国防科技》2002,(5):92-93
春秋时期,群雄四起,争霸天下。韩国、魏国、赵国是在动乱中新出现的三个国家,受到了晋国的千般凌辱。为了摆脱势力较强的晋国的威胁和控制,以及保护各自的利益,几经曲折,三个后起国家的统治集团终于携手联合起来,共同打击晋国统治者,演出了一场震惊中国历史的“三家分晋”之战。这其中灭晋起决定作用的乃是决堤放水之策。  相似文献   

13.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古往今来,人们对失败的研究却不多。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说美军在战史教学中十分重视对败战的研究,至今他们还在反复研究越南战争,探讨美军当初为什么会一步步陷入泥潭,以至国家军事学院已把“越战研究”定为学员在校的必修课,部队组织对抗演习时,一改过去结果总是“己方”获胜“敌方”失败的传统做法,变“己”胜“敌”败为“敌”胜“己”败。读后,觉得美军这种善待败战的举动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有消息证实,“台独”日思夜梦的四艘“基德级”驱逐舰可望在2003年之前陆续到手,其先期接舰人员已动身赴美。可想而知,台军迫切急购“基德”级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欲与俄制“现代”级驱逐舰一争高低,为“台独”圆梦摇旗呐喊。如果“台独”一意孤行,台海之战就不可避免。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百殆。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不仿先来一次纸上论剑。  相似文献   

15.
近来,一些学术论文在论及近代中国海防战略时,有的作者把林则徐、魏源都说成是消极防御论者,也有的只把魏源说成消极防御论者。现将其有关论点摘录于后。马金旗写的《中日两国近代海防理论和政策之比较》(《军事历史》1991年第5期)一文中说:“从林则徐的‘以守为战,以逸待劳’,魏源的‘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到李鸿章的守京畿、守长江,置其它地区于不顾的重点防守法,都把防守当作海防战略的核心,防守既是目的也是唯一的手段。这样,就忽视了防守战略中的主动进攻的原则,变防守战略为消极的专守防卫,在实践中往往趋同坐困,不能做到以战助守。”  相似文献   

16.
皇太极(1592──1643),满族,姓爱新觉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清朝的奠基人。他在跟随其父努尔哈赤百战创业时,就跃马弯弓,纵横驰骋,参加了萨尔济之战、辽沈之战、广宁之战、宁远之战、松锦之战,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继汗位,天聪十年(1636年)即帝位,又统率八旗劲旅进攻宁锦、统一蒙古、东征朝鲜、迂回袭扰关内,最后同明王朝进行了松锦决战。实践表明,他不仅是一代封建帝王,也是“位杰出的军事家。现将其军事思想分述如下:(一)先征服弱小之敌,拆散敌人联盟,尔后集中力量攻强敌,统一天下…  相似文献   

17.
咸丰、同治之交的浙江包村,曾经发生一场持续半年多的惨烈之战。乡农包立身率领数千东安义军抵抗太平军5王、10余万人,太平军六次征伐,终将包村攻破。包村老少靡有孑遗,约有数万人丧生。包立身及其"义军"别具中华帝国崩溃时期地方精英阶层的某些特性。包村之战还是近代中国军事史上一场战争技艺的强力交锋,主要表现在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可以透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探寻太平天国的兴亡轨迹。  相似文献   

18.
薛小荣 《国防》2013,(8):36-38
国防战略文化是一国社会制度、历史底蕴、时代精神、安全理念、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在军事领域的集中概括和价值体现。当代中国国防战略文化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的,是融合了我国历史底蕴、时代精神、安全理念、军队传统等因素的价值体现,其在继承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表现出极其鲜明的时代价值特征:求和平、谋统一、尚义战、居安危、重防御。  相似文献   

19.
军校,兵之向往,士之所求也。吾常闻考生者,欲求之而伴灯苦读,屡试不第,抱恨至心残身疾,悲乎?然成才之道,非一非十,胜战之法,不可不察。今集众策,成三十六记以助之,望君功成!随着高学历士兵入伍,考军校、学技术成为热论话题。笔者专门调查了部分考过军校的官兵,搜集了一些考学经验,精选几条供参考。兵法为六项:知考、报考、备考、临考、胜考和败考,每项六记:兵法第1记政治合格。忠于党、国家和人民、志愿献身国防事业是考生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20.
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杨杰在《国防新论》中写道:"一个国家的强弱,是根据全国人力、物力、文化力的总和来决定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武力之战,也是两国的"文化力"之战。武力之战让我们看到的是舰船、大炮和热血,"文化力"之战则让我们感受到思想、观念和灵魂的力量。"文化力"不足,散而不聚焉能不败在战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