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天国西征军曾经两次大规模入湘,并同纷起响应的湖南农民群众、会党武装互相配合,共同进行抗击湘军的斗争。对这场斗争的重要意义和失败原因,拙文《论西征军入湘和湖南人民的抗清斗争》①已作了详细的说明,本文论述的重点则是西征期间太平军大队离湘后,即请咸丰四年闰七月初至六年夏秋间,湖南境内人民继续进行抗清斗争的情况和特点;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抗清斗争主要集中在湘南、湘北以及湘赣、湘黔边境地区,本省“土匪”与邻省“股匪”的结合与分离;湘省境内的抗清斗争与整个太平天国西征战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西征…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今南京)以后,从1853年5月开始出师北伐和西征。北伐由于孤军深入,于两年后失败。西征一开始曾取得重大战果,一直打到湖南,占领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但由于战略指挥的失误,兵力分散,缺少协同,从1854年7月开始,在曾国藩湘军的凶恶反扑之下,节节败退,岳州、武昌、田家镇等地相继重陷敌手。到12月初,曾国藩气势汹汹地扑到九江,狂妄叫嚣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这时的军事形势对太平军十分不利。如果九江、湖口再失,曾国藩将直扑安庆,打开天京的西大门,太平天国的农民政权就有夭折的危险。太平军只有在鄱阳湖地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挫败敌人的攻势,并进行反攻,夺取西征的胜利,才能确保天京的安全,发展革命形势。但要打胜这一仗颇不容易。在士气上,太平军由于节节败退,战斗情绪受到很大影响;而曾国藩的湘军连续打了几次胜仗,“将士皆骄”,急欲以  相似文献   

3.
湘军是清政府赖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而其水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清廷论功行赏,湘军水师之功位居榜首。本文就湘军水师的组建作一粗浅介绍。在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朝的绿营水师,无战斗力可言。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出广西,进湖南,于1852年12月攻克益阳、岳州等地,获民船万只及大批军械炮位,遂组成水营。水营兵种的增设,使太平军实力大增。从此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不数月,在连续攻克汉口、武昌之后,迅即进据南京,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从起事之初到定都天京,仅两年时间。几十万大军驰骋江南,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然而一碰上湘军,即连遭大败,最后竟败于湘军之手。罗尔纳先生说得好:太平陆师不比湘军逊色,问题在于水师。而清廷论功行赏,首推曾国藩水师之功。曾氏自己也把湘军水师作为一生中值得炫耀的政绩,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的劲旅。本文拟从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水师的比较研究中得出这一历史的结论。一、湘军水师营制与太平军水师营制比较湘军水师的营制,主要来自明代戚继光束伍练兵成法。曾国藩曾于同治七年上奏指出:“咸丰三年衡州试办水…  相似文献   

5.
太平军攻入南京前,清方的情报工作毫无起色,这与清军的腐败和将领自身的军政素质不高有关。太平军奠都后,这种状况随着湘军的崛起逐渐改观。由于湘军对太平军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也需要一个阶段,1856年之前其情报工作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实力大损,叛降事件不断发生,为清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且随着曾国藩军事经验的日益丰富和军政权力的统一,清方的情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徐焰 《国防》2013,(4):73-75
一出生于湖南农村,处于近代中国政治风潮中的毛泽东,青年时代虽然长期立志求学,可是标榜"经世致用"的湘学影响,以及他同情受苦人民和决心改造社会的人生目标,又使得他在斗争风暴袭来时不可能与兵事无涉。古语道,"凡猛将必起自伍卒"。毛泽东早年亲身以士兵身份经历军营生活的实践,对这个没有受过军校训练却在日后担当统帅的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农为业”的普通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次年升礼部侍郎,后又改任过兵、工、刑、吏诸部侍郎。1853年1月8日太平军从岳州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上逼武昌时,清帝咸丰谕令湖南巡抚传旨,命因母丧在籍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曾国藩怀着地主阶级的“愤憾”,由家抵省城长沙,“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斓成法”,操练出一支新军,称为“湘勇”或“楚勇”,后来通称为“湘军”。曾国藩凭着这支军队,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前后凡14年(1866年…  相似文献   

8.
湖州保卫战是太平天国在苏、浙、皖根据地进行的最后一场保卫战。战役自1864年3月底杭州失守后开始,至8月28日太平军撤出湖州城结束,历时5个月之久,历经天京沦陷前后两个阶段。太平军在湖州战场上英勇地抗击着左宗棠所部湘军和李鸿章所部淮军从南北两个  相似文献   

9.
作为湘军集团的重要将领,曾国荃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以先后攻陷吉安、安庆、天京的“战功”,为湘军摆脱不利地位、取得战争主动权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清王朝最终扑灭太平军尽了犬马之劳。此后,曾国荃所部“吉字营”虽被裁撤,但他的军事将领身份并没有随之很快改变,又投入到镇压捻军、捍卫边防的战争中。曾国荃及其所部与湘军集团共同走过了从崛起、发展至衰落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太平天国军事史上,天京上游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基地。湘军组建后,一直与太平军力争上游。1861年,安庆失守,上游尽失,湘军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军民展开最后的搏战,终于粮尽援绝,首都失陷,天国覆亡。而在之前,清江南大营两次包围天京,却被上游太平军所击溃。可见,上游得失对天国战略全局成败关系甚大。对此,史学界有所论述。但是,天京事变(包括石达开出走)究竟对上游战局逆转产生何种具体影响,迄无专文阐明。笔者不惴浅陋,拟对天京事变期间上游各战场战局展开动态考察,再作若干横向比较,试图探索敌对双方军事活动规律和特点,以促进军事史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一位很有影响的军事人物,他在创办湘军和镇压农民起义中,坚持改革,励精图治,提出了建立战略后方基地、裁兵节饷和实行经费限额管理等额有建树的军队后勤建设方略,从而保证了湘军战略方针的实现。他的后勤建设方略,是其治军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采的内容。因而,成为后来历届统治阶级治军建军的样板。本文就此作些初浅探索。一、建立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基地,是曾国藩军事战略的核心,也是他镇压太平军农民起义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就对清军的军事体制进行大刀…  相似文献   

12.
出生于湖南农村,处于近代中国政治风潮中的毛泽东,青年时代虽然长期立志求学,可是标榜"经世致用"的湘学影响,以及他同情受苦人民和决心改造社会的人生目标,又使得他在斗争风暴袭来时不可能与兵事无涉. 古语道,"凡猛将必起自伍卒".毛泽东早年亲身以士兵身份经历军营生活的实践,对这个没有受过军校训练却在日后担当统帅的人,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军事课目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南大营是清军钳制太平军都城天京的两大作战集团之一。建营于1853年3月,彻底覆灭于1860年5月,前后长达七年2个月。其间,以1856年第一次被太平军击溃为分界,形成前后两个时期。本文拟就前期江南大营的若干主要问题试作述论,侧重点则在探讨其被击溃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西征、北伐是太平军定都天京后所采取的至关重要的二大战略行动,在太平天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本刊凭着实事求是精神,就这两个问题的有关不同的学术见解,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朝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职。1853年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统抵抗太平军,后入湘军曾国藩幕。1861年组建难军,1862年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后历任署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武英殿大学土、文华殿大学士、两广总督等显职。李鸿章是清廷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主要决策者和推行者之一,对晚清政局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李鸿章自镇压太平军而起家,是晚清洋务运动最主要的首领之一。他自1861年组建难军起,便对筹建近代化军队,采用西法练兵,发展近代军事教育…  相似文献   

16.
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的一位著名军事家。他一生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毛泽东曾赋诗为赞:“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彭德怀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实践和丰富的军事论述,尤其是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和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思想理论,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彭德怀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1923年毕业,任湘军连长,后升任王团长。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等率领所部举行平江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7.
太平军在湖南创建土营、水营曾长秋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领导拜上帝会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即震憾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后经一年半的艰苦转战,太平军于次年6月退出广西全州进入湖南道州(今道县)。当时,太平军只有单一的陆...  相似文献   

18.
论湘军饷源与湖南地方财政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53年春 ,当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 ,继而组建湘军的时候 ,他所面对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如何筹措巨额的军饷了。因为此时湘军充其量只能被朝廷视为一支地方军队而已 ,不得不自谋筹饷。湘籍京官曾国藩在为湘军筹饷的过程中 ,遇到了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制度的重重阻力。具体来说 :其一 :清王朝早已陷入财政困境 ,其军费开支有限 ,而且主要用于国家经制兵八旗和绿营 ,对曾国藩的湘军却少有支持。我们知道 ,鸦片战争之所以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方面的贫穷与落后使其经受不住战火的洗礼 ;而太平…  相似文献   

19.
《湘军志》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列举清代史学名著时,曾说:“其局部的纪事本末之部,最著者有魏默深源之《圣武记》、王壬秋闿运之《湘军志》等”。清末,学人撰史,以得比美《湘军志》为鹄的。陈衍:《石遗室诗话》谓李希圣著《庚子国变记》,“不及万言,能尽情变,自负可追王闿运《湘军志》。”可见《湘军志》在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王闿运(1832—1916),湖南湘潭人。博雅能文。年二十余,即挟策叩曾国藩。见知于当朝权贵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既定都南京,就必须控制长江中上游,以解决粮饷供应,确保天京。欲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关键在于建立安徽根据地。俟安徽根据地巩固之后,再逐步经略江西、两湖,才有成功的可能。事实上,无论在太平天国前期或后期,清军或太平军在安徽都曾展开激烈争夺,安徽成为敌我双方一个斗争焦点。正由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对建立巩固的安徽根据地重要性认识不足,才使得湘军反动势力逐渐挤进安徽,而最终导致天京屏障尽撤,粮道尽绝,天京陷落,天国败亡。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是值得人们记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