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齐华 《国防》2002,(11):53-54
当前,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建设普遍存在组织不健全、训练不落实、装备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民兵整体建设质量的提高。为此,必须改革当前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编组方法,根据装备和专业技术特点及作战使用的不同,将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区分为民兵装备技术分队、军民通用专业技术分队和军事专用专业技术分队,在训练上区别对待,以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
聂卫华 《国防》2002,(10):28-29
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战时能直接参加、支援和保障空军作战的空军民兵专业分队,是新形势下加强民兵专业分队建设,进一步推进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举措。由于空军民兵专业分队建设起步较晚,当前应在充分搞好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3.
赵福臣 《国防》2005,(9):57-58
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是根据军兵种部队作战需要编组的一支新型民兵保障队伍。加强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是提高海军、空军和二炮部队作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认为,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搞好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应坚持和运用“模块化”的编组思路与方式。(一)科学划分模块种类。根据军兵种部队需求的情况,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基础模块。由军地通用民兵分队组成,如医疗救护分队、运输保障分队、工程抢修分队、机械维修分队、气象保障分队、油料保障分队等。由于这些分队是平战、军地两用的…  相似文献   

4.
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综合一体化的战争。因此,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编组,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当前,经过调整改革后的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可分为配装专业技术分队和对口专业技术分队两大类。其中,民兵配装专业技术分队的建设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5.
始于1998年、脱胎于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的实践证明(以下称军兵种民兵分队),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相似文献   

6.
为顺应军队建设战略性转型对民兵队伍质量建设的新要求,四川省军区从实战、实效、实际出发,认真贯彻总部有关文件和全国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座谈会精神,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结合今年民兵整组工作,在德阳市认真抓了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试点,闯出了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配套建设和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了工作落实,提高了建设水平。日前,成都军区转发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李国华 《国防》2010,(3):59-59
日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事部新组建了民兵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消防灭火和医疗救护四支应急救援专业分队,至此,兵团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种类由31个发展到35个,人数由占基干民兵总数的22%发展到38%。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事部积极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努力拓展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种类,不断优化民兵组织结构,加强民兵专业分队建设。  相似文献   

8.
王晓军 《国防》2005,(2):21-23
信息化战争是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适应战争形态转型,加强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以下简称军兵种民兵分队)建设,提高国家武装力量联合一体遂行任务的能力,成为当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海南省军区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对海军民兵对口专业分队(以下简称海军民兵分队)建设进行了探索。一、面向军事斗争要求,确立建设发展新思路根据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新要求,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可靠管用的民兵参战支前力量体系,坚持高起点筹划海军民兵分队建设。(一)树立“首批动员、首战必用、全程使用”的观念。在沿海防区和海域可能发…  相似文献   

9.
蔡运华  黄凤高 《国防》2005,(9):56-57
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是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空军、海军和二炮部队作战需要而建立的民兵组织,是民兵队伍的新型力量和重点建设对象。加强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既是适应世界军事变革新形势,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地方科技优势,增强国防实力的客观需要。实践中,我们感到,加强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就地就近,平战结合。依托军兵种部队驻地和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区,地方技术人才、退伍军人,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组建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着力提高…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精兵利器的对抗。要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民兵建设也必须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 提高民兵队伍的科技含量,必须拓展民兵的组建范围,重点是要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组建民兵组织。如在邮电、金融系统建立通信专业分队、计算机专业分队;在医务系统建立医疗救援专业分队;在交通系统建立运输专业分队和道路抢修保障分队等。同时,要对适合服预备役的复退军人,地方与部队  相似文献   

11.
陈炎春  蔡良新 《国防》2005,(3):55-55
现代战争是精兵利器的对抗。与之相适应,民兵建设要围绕提高科技含量下功夫。鉴于现代科技军民兼容程度高,依托国民教育、经济与科技建设成果,在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单位编组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应成为快速提高民兵队伍建设质量和实现民兵建设转型的重要途径。(一)合理编组。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的编组,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根据科技发展水平定类型。各地在组建和调整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时,应深入调查本地区与军事专业对口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科技实体,现有军工生产和战时可转军工生产的企业,在准确掌握当地科技…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四个滞后”: 一是思想认识滞后于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形势。特别是编组对口专业分队的企业,多数是新兴企业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普遍实施转轨改制,减员增效,人员定岗、定位、定责,因此,抓民兵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给民兵对口专业分队的建设带来了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3.
崔晓军 《国防》2001,(9):7-8
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参战和支前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兵对口专业分队要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大有作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质量建设。 首先,要优化编组,为建设高质量的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彭建荣 《国防》2006,(6):24-24
为顺应军队建设战略性转型对民兵队伍质量建设的新要求,四川省绵阳市利用本地科研技术力量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把城市民兵整组与调整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任务为牵引,以科技资源为依托,积极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拓展民兵组织,努力提高民兵队伍科技含量,全市民兵专业技术分队比例由12%提升到36%,对口专业分队由15%增加到35%,步兵分队由73%压缩到29%,基本形成了以专业技术分队为主体,科技含量较高、专业种类齐全的民兵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5.
民兵应急分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民兵应急分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精干、专业技术含量高、应急功能全,是新形势下民兵应急分队质量建设的必然趋势。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民兵应急分队担负的任务将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面对日趋复杂的反恐怖斗争形势,还将担负许多具有专业技术性质的应急任务,如防化救援、交通运输、工程保障等。因此,要把那些平时和战时都需要的专业技术兵员编人民兵应急分队,使其组织结构更科学合理,应急功能更具体全面。  相似文献   

16.
民兵军兵种专业技术分队是为了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军兵种部队作战需要而建立的基干民兵组织,是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民兵建设的重点,是支援配合军兵种部队作战的主要力量。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民兵军兵种专业技术分队建设,并将这一内容写进《民兵法》。 长期以来,我国民兵一直是一支以支援配合陆军作战为主体的武装力量,民兵建没形成了以陆地为主要战场,以陆军的作战行动为主要行动,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的定势。随着科学技术的  相似文献   

17.
尹建普  朱矜龙 《国防》2002,(7):33-34
加强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对于战时实施快速动员,迅速增强部队的作战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要提高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水平,必须严把"三个关口",实现"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8.
凌峰 《国防》2001,(10):27-28
目前,我国在整个后备力量系统中,建有预备役部队、民兵应急分队、专业技术(对口专业)分队、民兵信息分队、普通民兵等组织,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地区差异、经费保障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加之所担负的任务不同,这就要求后备力量建设必须结合实际,实行有重点建设、分层次指导.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资阳市人武部为保证今年度民兵编组的落实,按照“减少数量、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建设”的原则,采取“分编、转移、扩容”等办法,重点抓好基干民兵、民兵应急分队、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和民兵信息网的编组和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联 《国防》2006,(11):72-72
民兵油料专业分队是军兵种作战的一支重要的勤务保障力量,是军兵种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建设的重点。南平军分区按照“根据需求优化组织结构,围绕任务调整布局规模,结合实际确定编组方法”的思路,以建立军地一体化军需物资油料保障力量为目标,扎实抓好民兵油料专业分队实战化抽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