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王玉林 《兵团建设》2001,(12):32-33
半个世纪以来,兵团人在建设和保卫边疆、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边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创造了独特的兵团文化这一精神财富。兵团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丰沃土壤,是兵团火热的生活绽开的精神文明之花,是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晶,兵团文化为兵团人提供了厚重的精神依托,激发了兵团人无比的自豪感和坚定的责任感,推动了兵团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职工群众是兵团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兵团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开展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兵团文化建设的根基。"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兵画兵"的人民解放军文化传统被自然地继承到兵团,蓬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一经开展,就经久不衰。歌唱劳动生产,歌唱身边的模范,歌唱收获的喜悦,歌唱美好的明天,歌唱遥远的故乡,歌唱心爱的姑娘,歌唱热血壮志,歌唱守边豪情……极大  相似文献   

2.
又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春天。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追赶时代,追求发展。《兵团建设》乘借改革开放的万里长风应运而生。她饱蘸理想与激情,与广大读者一起涌进当代潮流,共创明天的灿烂!趟过历史的河流,跨过岁月的桥梁,兵团人高擎屯垦戍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旗帜,肩负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嘱托,创业于天山脚下的茫茫戈壁、河谷盆地、沙漠边缘。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带着美好的憧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祖国六分之一的疆土上,留下了代代兵团人创业的悲壮;在两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留下了他们戍边的闪光足迹。兵团对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遥望新的征程,屯垦戍边的壮丽事业要继往开来,代代相传。兵团要为祖国边疆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继续做出新的贡献。《兵团建设》的创刊,是中央重视兵团,全面加强兵团工作的具体体现,是兵团党委强化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兵团各族人民社会生活中一件有益的大事。《兵团建设》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刊号,是国家新闻出版署针对全国报纸、期刊太多、太滥而进行大  相似文献   

3.
兵团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兵团精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兵团要实现"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兵团精神在其中应起的作用。兵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作过重要的贡献,有过辉煌的历史。兵团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奉献的历史,更是一部思想史、精神文明史,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核心内容的兵团精神就形成在兵团创建的过程中,这已成为兵团人引以自豪的光荣传统。兵团精神在兵团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去人们常说的智力保证、思想支撑、方向引导外,还有以下作用:1.兵团精神对于提高兵团人的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兵团精神作为一种亚文化,与社会主义的主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同时又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对于造就新时代的兵团产生了重要作用。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以及顾大局、重科技教育、重完善自我等是兵团人的典型特征。不管兵团人的构成有何变化,这些特征依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神形兼备的军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定历史、一定地域、一定人类种群生存状态的反应,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发展给予能动的影响。文化和人互为创造对象。经过50余年几代兵团人的共同努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兵团特有的军旅文化基础上,来自五湖四海、各具特色的内地文化与新疆的地域文化相互碰撞,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军垦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兵团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发挥着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已成为兵团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几十年来,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兵团各族儿女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相似文献   

5.
兵团有5个师的60个团场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就像颗颗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北边陲,熠熠生辉。崛起在戈壁荒原上的军垦新城——奎屯和北屯早已为世人所瞩目;诞生在可克达拉的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更是唱遍全国,走向世界,使人们对伊犁垦区有着挥之不去的向往。兵团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辉煌历史的部队。半个世纪以来,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伊犁垦区的兵团人,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生产队,充分发挥了"四个力量"的作用,以"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执著精神,在伊犁地区建成了独具一格的经济带,为伊犁的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6.
正上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访问兵团写了《满江红》,其中写到:"保卫边疆,看军垦英雄气概。使戈壁化为绿洲,汪洋如海。"兵团在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绿洲的同时,也创造了如汪洋大海般广阔的文化绿洲。兵团的文化绿洲播撒的是井冈山、南泥湾的种子,传承的是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文化团长→文化兵团早在南泥湾大生产时期,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张仲瀚就有"文化团长"的美  相似文献   

7.
新疆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体育文化的形成植根于军队,发展于屯垦戍边事业,在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中具有独树一帜的特征和价值;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以兵团精神为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为促进兵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兵团体育文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仍然保留着"单位体制"、"行政运行"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兵团体育文化多元化、特色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在兵团城市化背景下,体育文化体制、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文化内容必须走创新之路,才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悖论及对兵团文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与体认。“兵团人”以“爱国奉献”作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形成高度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兵团文化。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在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日益不平衡的背景下,兵团人对兵团文化的认同正面临着挑战。理性客观分析“兵团人”在文化认同上所面临的挑战,既有助于兵团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为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正兵地融合是指兵团与地方在经济、人才、信息等方面交流共享,实现经济融合、文化交融、稳定共建,共同推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兵地融合是兵团更好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基本要求,是兵团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在兵地经济融合中为兵团经济发展开辟新道路"边疆共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是兵团与地方实现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实现兵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团场之变     
王妍曦 《兵团建设》2014,(15):24-25
正兵团正处在深刻的变化中。实施"一主两翼"改革,出台团场改革"1+3"文件,推行团场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制定《兵团团场章程(试行)》等综合配套文件,兵团推行团场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变迁,从一个家庭开始兵团作为一个特殊组织,从成立之日起的近60年,与共和国一起,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奋勇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每前行一步,每改革一次,都牵动着每一个兵团人及其家庭。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兵团同样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并正在走向  相似文献   

11.
正用"巨手翻天地,大胆易沧桑"来形容兵团60年的发展变化最为凝练。追溯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兵团科技发展史。新疆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兵团独具特色的组织形式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和"中国第一"、"新疆第一":陈顺理选育出我国第一个长绒棉新品种"胜利1号";刘汉珠选育出新疆第一  相似文献   

1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担负着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特殊社会组织。近年来,由兵团民兵在千里边境线上参与发起并不断完善的“军、警、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在建设边疆、巩固边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14个边境开放口岸,兵团民兵组成的装卸队、护路队,达到200多个,直接参与的民兵12000人。在文化落后的贫困山区,兵团民兵积极参加“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充分发挥青年民兵之家的阵地作用、教育功能和娱乐效能。兵团民兵常  相似文献   

13.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非凡的30年。这30年对于兵团来说,是解放思想的30年,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30年,也是创造辉煌的30年。回首30年,兵团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兵团人在祖国的屯垦戍边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事业。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刻,我们选取了兵团改革开放进程中30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有一个或慷慨、或充满激情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浓缩了的"词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兵团人与全国人民一起奋进的豪迈激情。  相似文献   

14.
王玉林 《兵团建设》2001,(11):40-41
几十年来,优秀的兵团儿女在天山南北,在亘古荒原、戈壁沙滩上建起了一座座绿洲新城,兴办了一个个工矿企业,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极大地推动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对此,兵团的科技教育工作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兵团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兵团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兵团成立伊始,就通过各种渠道,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充实到科教文卫战  相似文献   

15.
《兵团日报》作为兵团党委机关报,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兵团,加强兵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办好《兵团日报》是兵团党委赋予报社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是兵团广大职工群众对报社寄予的厚望和重托。办好党报必须要有一支具有责  相似文献   

16.
正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在兵团即将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兵团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兵团检察事业走过的这30年,一批又一批兵团检察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气概,恪守法律信仰,践行检察职责,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创造了新的辉煌和业绩!  相似文献   

17.
我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人,很早前就熟悉《当代兵团》(原《兵团建设》)。从事宣传工作后,翻阅《当代兵团》就更加频繁了。今年杂志新开了"最美兵团人"栏目,以展示兵团各条战线上的模范人物们的先进事迹为主,张利莉、石书江、仇立春等模范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进我的视线之中,激励着我努力工作、继  相似文献   

18.
也许有人要问:当年为什么有那么多科技精英甘愿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奔赴茫茫戈壁,隐姓埋名,义无反顾?为什么在那么艰苦的年代,在条件那么简陋的地方,却创造出"两弹"奇迹?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却无怨无悔?在多元选择、追求个人价值的今天,为什么那里的人们仍然甘做基石、默默奉献,对国防事业痴心不改?当你从文化、从精神层面去深入探究以后,就会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那就是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爱国情怀,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9.
10月底,新疆的秋季还在展示她最后的身姿,在兵团的田野上,采棉机正在"踏浪"前行,一垛垛棉花被堆在田间,等待着转变成职工群众口袋中的财富。兵团人的土地慢慢安静下来,收拾起一年的喧嚣准备入睡,也许在梦里会有来年的播种、生长和丰收。就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兵团人耕耘了近60年,在戈壁沙海中耕种出美丽的绿洲。他们中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创造出的农业奇迹,用伟大不足以形容。  相似文献   

20.
在庆祝兵团成立50周年诸多“献礼”中,一位军垦文化老战士任友志的歌曲集《不断的歌声》,被评价是独具特色的一份厚礼。这本歌曲集的每一个音符,都流淌着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兵团的生活场景;每一段旋律,都伴随着兵团人的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铿锵步伐;每一首乐曲,都是任老对军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