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军备动态     
美加快发展远程常规快速打击弹道导弹美国《每日防务》3月8日报道,美国防部计划为部分“三叉戟Ⅱ”远程潜射弹道导弹安装常规弹头,以使美国在近期内具备利用非核武器快速、精确打击全球任何目标的能力。据了解,美国防部的目标是发展能在一小时之内打击全球任何地点的常规弹道导弹。导弹飞行时间约为12~24分钟,因此可有效打击多种类型的目标。该导弹从8000~9600千米外的地方发射时,误差不超过10米。美国防部为这种导弹设计了两种弹头,它们都不装填炸药,而是利用动能直接摧毁目标。第一种弹头是类似于枪弹弹头的整体战斗部,可穿透坚硬目标到…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地时间2008年6月5日上午8时13分,美海军在夏威夷考艾岛附近海域成功完成一次海基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拦截试验。试验中,美海军首先从太平洋导弹靶场以西约480千米的一个海上机动发射平台上发射了一枚与飞毛腿导弹类似的近程弹道导弹靶弹,装备在伊利湖号(CG-70)巡洋舰上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探  相似文献   

3.
美国东部时间12月3日21点59分,一枚改进型“民兵”洲际弹道导弹由位于加利弗尼亚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图①),导弹向西飞行。20分钟后,一枚拦截弹从范登堡空军基地以西约7700千米,位于马绍尔群岛的罗纳德·里根导弹靶场的夸贾林环礁发射升空(图②)。拦截弹携带的大气层外拦截飞行器(EKV图⑤)在距离目标约2250千米时与助推火箭分离。此后,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BMC~3,图④)通过飞行中拦截弹通信系统向EKV提供由X波段雷达  相似文献   

4.
为了达到最佳射击效果,弹道导弹突击目标时经常需要多枚导弹同时击中目标,因此根据飞行时间确定发射时间则成为弹道导弹火力控制问题的重要内容。以具体导弹为例,采用仿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飞行时间的内在原因,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使导弹部队能够根据飞行时间确定发射时间,从而合理地进行火力控制,提高毁伤效果和震慑力。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时期,井下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团编制内一般包括10口导弹发射井和1口指挥控制井,各发射井之间间隔约10-15公里.不同型号发射井的防护系统基本相同,一般包括两部分:外部防护和井内防护系统.  相似文献   

6.
2001年12月3日,美国五角大楼女发言人欧文宣布,美军方当晚进行的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第5次导弹拦截试验获得成功,拦截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据介绍,美军方于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12月3日晚9点59分(北京时间12月4日上午10点59分),从美国本土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一枚携带模拟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22分钟后,一枚拦截导弹从7725公里外的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环礁升空。安装有远红外传感器的拦截导弹升空后,以每小时约2.4万公里/小时的速度,寻找在空中飞行的模拟弹头。约10分钟后,拦截导弹在太平洋上空约232公里处成功命中目标。美军方进行第5次导弹拦截试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飞艇与微艇     
<正>不久前,美军方近日发射两艘被称为"高空探测气球"的巨大飞艇。这种飞艇长233英尺(约71米),采用系留模式,滞空时间可达1个月,并装备有先进的雷达和通讯系统,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探测到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飞机等来袭目标。美军研发巨型飞艇唤起人们对飞艇的关注。飞艇曾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世纪初,飞艇曾  相似文献   

8.
洲际弹道导弹(ICBM)已为军界和公众所熟知。可是我们有时会忘记,仅仅是在20年前才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洲际弹道导弹。美国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开始较晚,直到1955年我们才开始研制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后来被称为“宇宙神”)。此后不久,苏联塔斯社洋洋得意地宣布,1957年8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洲际弹道导弹。这进一步激发了美国对洲际弹道导弹的兴趣。同年12月,美国发  相似文献   

9.
美军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招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时间敏感目标”(Time Critical Target,TCT)是指必须在有限的“攻击窗口”或“交战机会”内发现、定位、识别、瞄准和攻击的目标。TCT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飞行器,它们的位置随时会变化,攻击机会稍纵即逝。另一类是地面活动目标,如机动的战术弹道导弹发射器;或者虽然是固定设施,但对攻击时机很“敏感”,如敌人即将通过的桥梁、即将发射的导弹阵地等。所谓“适时打击”,指“时间敏感目标”一经发现,即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予以摧毁。目前,美军力争将“攻击窗口”缩短到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美军认为,只有“适时打击”“时间敏感目标”,才能及时有效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战略弹道导弹,还是战役战术弹道导弹,发射前均要进行复杂的发射准备工作,如导弹的定位。起竖。测试。瞄准等,决不是只要一按电钮,就能将导弹打出去的简单事情。弹道导弹发射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导弹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它决定了导弹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拥有导弹武器的国家都在致力于提高导弹的发射技术水平,推动着导弹发射技术向着快速。安全。隐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今年7月29日,美国海军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太平洋海岸的一个空战中心发射了一枚近程"飞毛腿"弹道导弹。以色列改进型"箭"(Arrow)-2战区弹道导弹防卫系统对其予以准确定位,并发射和引导一枚拦截导弹摧毁之,宣告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区弹道导弹防卫系统的最终诞生。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2月1日,美国务院网站公布了美国核武器及运载工具的具体数据.根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9月1日,美国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所携带的核弹头,以及被计作部署的重型轰炸机所携带的核弹头总数为1790枚(按照新START条约,每架重型轰炸机无论其运载能力均按一枚核弹头计数),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及重型轰炸机总数为822件,部署和非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架、潜射弹道导弹发射架及重型轰炸机总数为1043件.  相似文献   

13.
战区弹道导弹,即中近程弹道导弹的威胁日益严重,因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受到广泛重视。弹道导弹靶标是试验和验证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不可缺少的试验目标。文章介绍了国外弹道导弹靶标的开发途径,试验情况,靶标性能,靶标种类,发射方式,靶标的主要组成和关键设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迎击弹道导弹的新型导弹系统方案,推导了导引方法。该导弹系统由一部可以重复使用的无人驾驶导弹发射机(MLV)和两枚反弹道导弹(ABM)组成。MLV用助推火箭发射,并根据地面或空中预警雷达及控制系统的信息计算出的飞行轨道引导至ABM的发射区。ABM为二级动力式导弹。第一级火箭用来从MLV上发射和加速ABM;第二级火箭用来修正末段弹道。由仿真证明该导弹系统与现有ABM系统相比可以扩大迎击弹道导弹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和预警系统有关的一些概念性问题,包括组成予警复合体的各预警系统输出数据的相关方法问题。文中用与予警概率、虚警率、预警时间有关的某些基本分析说明这些讨论。所有数字计算适合于假说自动事件检测器和使用这些检测器输出数据的自动决策系统。指出了,在预警系统中多路敏感元件的使用就意味着需要将真实事件和虚假信号的多余检测信息很好地结合起来。不完善的结合的后果就形成虚警率,它能超过假设的完善结合及对非交战活动作出响应时发生干扰予警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虚警率。  相似文献   

16.
蓝镜头     
俄北方舰队潜艇试射RSM-54型洲际弹道导弹据新华社莫斯科2007年12月17日电,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图拉"号核潜艇17日从巴伦支海水域试射了一枚 RSM-54型洲际弹道导弹,弹头按预定时间飞抵俄远东堪察加半岛库拉试验场。俄海军发言人德加洛对媒体说,这次发射是按战斗训练计划进行的,目的在于检验海军战略核力量的准备情况。RSM-54型导弹属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于  相似文献   

17.
事件     
《环球军事》2012,(10):4-4
巴基斯坦成功试射中程弹道导弹 巴基斯坦军方4月25日发表声明称,巴基斯坦当天发射了可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并成功击中海上预定目标。声明说,此次发射的导弹是“沙欣1”型导弹的升级版,在射程和技术参数方面有所提升。该导弹具有携带核弹头和常规弹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弹道导弹以其射程远、精度高、突防能力强而广受世人瞩目。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弹道导弹部队在空、海军及地面部队均表现不佳、无所作为的情况下大出风头,不仅牵制了联军大量的空袭兵力,而且向以色列发射弹道导弹42枚,向沙特和其它海湾国家发射弹道导弹46枚,其中还有1枚“飞毛腿”导弹击中沙特宰赫兰市一座美军兵营,造成美官兵28人死亡和100多人受伤。令联军部队和以色列闻“弹”色变。 但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除了偶尔能  相似文献   

19.
据估计,中国的核武库拥有1400多枚核武器。这些武器由飞机、陆基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可能还有包括大炮在内的非战略系统投掷和发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枚弹道导弹的空中动态组网技术,提出了几种多弹协同规划的作战应用方法。研究了制导律优化、发射时间规划、弹道协同规划、体系协同打击等作战规划技术在协同弹道修正、协同制导、协同突防、体系目标打击等作战方面的典型应用方法,构建了多弹协同技术在弹道导弹作战各环节的协同作战体系,为弹道导弹的协同作战规划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