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美国军事战略是指导美国军事斗争的计划和策略。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军事大国,其军事战略的调整和实施,无疑将对整个国际局势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冷战时期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美国军事战略先后经过五次调整,这一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突出特点都是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军事联盟为基础,注重运用威慑手段,准备打赢包括核大战、有限战争、特种战争等在内的各种战争,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进行全球军事对抗。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的军事战略也随之进行了调整,随后的十几年间,美…  相似文献   

2.
军事战略方针,作为党和国家总的军事政策、方略,历来都是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的基本依据。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明确指出,我国必须继续坚持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这对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准备与实施,对军队建设的指导,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我国最先是由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来的,其主要根据是人民军队创立初期,处于相对劣势,面对强大的反动武装力量,如果不确立和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  相似文献   

3.
焦红 《军事历史》2001,(5):50-54
20世纪50年代的对台军事斗争是在美国军事介入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与美、蒋智与勇的较量。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以独特的战略思维视角,恢宏的斗争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作出了一个个令世人震惊而又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战略决策,导演了一幕幕世界军事斗争史上罕见的战争活剧,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这些战略决策渗透着毛泽东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临危不乱、纵横捭阖的气度,反映出毛泽东独特的战略思维视角。从战略决策角度,寻找一代伟人战略决策思维特点,总结对台、对美斗争经验,不仅是对过去…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战略和全局上谋划对美军事斗争的大政方针,夺取并把握斗争主动权.其基本观点是: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也是真老虎;跟美国的事,就大局上说还是和平解决;对待美国战争的政策,第一反对,第二不怕;要立足于最坏的可能,准备应付最坏的情况;利用矛盾,联合多数、孤立美国;要善于摸清美国的政策底盘;对美斗争要灵机应变,主动在我.  相似文献   

5.
老子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治国平天下理论下,提出了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在斗争策略、方法上以及将帅的选拔上都有所要求,它不仅对历代军事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在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时期,对毛泽东提出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门炮战中毛泽东对美斗争的指挥艺术林斌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在东南沿海地区又同国民党持续进行了十年之久的军事斗争,1950年6月美国出兵台湾海峡后,这场斗争又成为中美两国间的军事对峙。在1958年炮击金门这场斗争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对美斗争的...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长期对中国奉行敌视政策,屡次侵犯中国利益。毛泽东着眼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不受侵犯为最高准则,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统筹运用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大力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指导开展了一系列对美军事斗争,成功挫败美国发动的历次军事挑衅,有效捍卫国家安全,凸显了高超的战略指挥艺术。  相似文献   

8.
2012年1月5日,美国国防部发表了《保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的防务重点计划报告》,在"重返亚太"战略的战略背景下,重点针对美国未来的军事力量结构、全球部署态势、军事战略目标等进行了重新规划。新军事战略调整对整个国际格局和地区性大国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军事上的相互依赖程度体现在美日同盟之间尤为突出。本文仅从军事战略角度,运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部分理论对其调整下的美日军事同盟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易冰 《军事历史》2001,(2):35-41
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方略。它由战略目的、战略方针、战略力量、战略措施等基本要素构成。深入研究台湾的军事战略思想,对于深刻认识台湾当局在处理两岸关系上的立场、有针对性地做好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台湾军事战略的历史演变   国民党军队兵败大陆、退逃台湾后,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已逾半个世纪。随着国际局势、两岸力量对比和台湾岛内情势的变化,台湾当局不断调整其军事战略,其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从 50年代初到 60年代末为“反攻大陆”的攻势战略。“反攻大陆”是蒋介…  相似文献   

10.
唐朝不仅开创了广阔的国家疆域,而且长期是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她的对外政策和边境军事战略是比较成功的。唐代的边境军事斗争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国家边境战略与斗争策略、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军事人才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战略布局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孕育于毛泽东早期的求学和国民大革命实践,产生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于抗日战争年代,丰富发展于抗战后波澜壮阔的战略实践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军事战略转变理论问题的历史思考陈伙成军事战略转变亦称战略转变,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指以不同的战争形式来划分的两个战略时期之间的变化。军事发展史说明,它是普遍存在于军队建设和战争史中的一定阶段上的变革现象,是军队和战争台阶式发展的表现形...  相似文献   

13.
论信息时代战略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战略思维是战略领导头脑中的观念运动,其本质是从战略指导的高度,研究军事斗争的客观过程,发掘其必然性、因果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军事战略思维特点,推出了形成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军事思维,建议以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军事战略思维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打击美国霸权主义,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一江山岛登陆作战和炮击金门作战.在美国军事介入的情况下,中央军委、毛泽东审时度势,从战略全局上把握整个政治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主动权,为反对美国干涉制定了灵活的斗争策略,使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斗争密切配合,体现了极其高超的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15.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精华。它形成于我国革命战争的历史阶段,并在建国后的相对和平的历史时期获得丰富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建国以来乃至今后我国军事斗争的基本指导思想。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精神包括:坚持自卫战争,实行后发制人;依靠人民战争,立足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依据战争情况,灵活运用作战方式和作战方法;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坚持持久制胜。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军事斗争经  相似文献   

16.
运用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建设与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相适应的战略后方基地,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认真学习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对于我们研究和实践战略后方基地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聂云  颜碧 《当代海军》2001,(11):12-13
军事战略,是一国发展军事的具有长远性和整体性指导意义的思想、是指导军队进行长期建设和作战的指南:在21世纪到来之际.美国旧防部正根据自身的特点.考虑对长期延续下来的军事战略进行调整.以适应21世纪作战的需要为此.美国三军都在为自己未来军事战略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前不久,美同海军副作战部长(相当于副参谋长)法伦中将披露了美国海军未来战略走向。  相似文献   

18.
论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及其对我国和亚太安全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总统布什入主白宫后 ,就将中国明确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 ,并极力推动针对中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大力加强与台湾军事关系、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同盟关系及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美国新政府的种种举措表明 ,美国已对其军事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美国新的军事战略将把重心转向亚太地区 ,采取依托欧洲的亚太重心战略。毫无疑问 ,这样的军事战略调整将对我国的安全环境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原因、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重点和对我国与亚太地区安全环境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毛泽东先后指导了我军抗美援朝、金门炮战等直接或间接对美的军事斗争,在这些军事斗争中,中美双方尽管斗争激烈复杂,但既没有引发两国间的全面冲突,也没有引起当时舆论喧嚣尘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以实现我军的政治目的而告终,显现了毛泽东作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高超的军事指导艺术,尤其是毛泽东的控制战争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控制战争思想,对于指导我军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重要价值。一、审视国际战略格局,认清战争本质,把握战…  相似文献   

20.
军事战略转变概念由毛泽东于1938年提出,是战略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大的包容性。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军事战略转变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军事战略转变概念的种种界定,都在包容这一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