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魏从拓跋珪建国到东、西魏分立,历时148年。这期间经历了由家长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与政治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军事制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深刻变化,其军队由原始流寇式的部落兵转变为相对稳定的常备军,由部落兵制开始向府为兵制演变。一、部落兵制时期北魏立国初期(386—395年),奴隶占有制与封建土地关系并存,而以奴隶占有制为主导。北魏政  相似文献   

2.
郑昊 《军事历史》2023,(5):24-30
北魏末到北周初,荆襄地区的军政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主要表现在军政区划和军政制度上。北魏末期以穰城为中心的荆州都督区开始建立;北魏分裂后,东、西二魏经过反复争夺,最终西魏继承和巩固了原北魏的荆州都督区建置。大统十五年(549)后西魏通过南征吞并了萧梁长江中游地区的大片领土,将原荆州都督区的辖境扩张至五十余州。面对骤然增加的辖境辖州,原来的都督制度已难以为继。西魏王朝曾一度实行都督—行台并行制度,但最终还是选择另创一种新的军政制度——总管制来取代原先的都督制,设立荆州大总管作为荆襄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相似文献   

3.
郑昊 《军事史林》2023,(10):42-49
<正>北魏末至北周初,荆襄地区的军政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领土归属、机构建置上,还包括地方军政制度的嬗变。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起大举进攻齐之雍州,于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攻取南阳、新野等地,并将荆州州治移至穰城(今河南邓州市),以都督制作为这一地区的地方军政制度,北魏的荆州都督区自此形成。北魏分裂后,东、西魏在荆州展开了争夺战,最终西魏在荆州站稳了脚跟,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晋文公联合秦国一举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光凭武力很难粉碎秦晋的合围。于是郑国大夫烛之武想了个“伐交”的退兵之策。他以摇山撼岳之舌,向秦穆公陈述了攻郑于秦不利的缘由,并以当年晋国假道虞国灭了虢又灭了虞的教训,提醒秦国不要重蹈复辙。说得秦穆公进退两难。烛之武乘机许愿说,秦国如果向东发展,郑国可以为泰提供衣食住行的方便。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放弃秦晋联盟,从郑国都城撤回军队。  相似文献   

5.
拓跋珪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鲜卑族军事家,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积极进取,大量吸纳了中原兵学精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在创建并巩固北魏王朝的统一战争中,拓跋珪采取了灵活结盟的策略;在指挥作战中重视掌握敌情,长于谋划,先计后战,采取符合战场态势的后发制人策略;成功运用心战,瓦解对手军心士气;适时把握战机,千里奔袭,穷追猛打;关照全局,因机制胜,乘势展开战略决战,彻底击败了强大的后燕,北魏由此成为北方强国。  相似文献   

6.
武超英 《国防》2008,(2):85-88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的最南端,冀、晋、鲁、豫4省交界处,总人口约880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敬候迁都邯郸,使赵国都城邯郸迅速繁荣成为赵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胡服骑射"、"邯郸学  相似文献   

7.
令尹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职。任此官职者,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平时处理一切军国大政,战时往往亲自领兵征战。柱国为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武官,也叫上柱国,地位仅低于令尹。北魏设柱国大将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杨大眼”这样一个条目,内称:“杨大眼,中国北魏名将,武都(今属甘肃)人,民族、生卒年不详。”条目颂其功,也违其兵败“被免官为兵”。此人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古代高级将领,《魏书》和《北史》,都为其立传。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曾是北魏屡战屡胜的名将。这样一位名将,使人很难想像,竞然是一个还没有脱离文盲状态的人。可是他“恒遣人读书而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皆口授之”。看来,他确实是个能人,自  相似文献   

9.
宋继超  董迅 《国防》2001,(8):37-38
邯郸,我国战国时代赵国的都城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不屈的邯郸人民与革命军队同呼吸、共命运,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邯郸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的获得者,可以使你处处感受到浓厚的双拥氛围和那扑面而来的尚武之风.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时候,有位叫司马承祯的人。他在距都城长安不远的终南山住了几十年。他雅号为白云,以示高洁、脱俗。唐玄宗知道后请他为官,被他拒绝了,于是命人给他盖了一个院落,请他在里面抄写校正《老子》这本书。完成这项任务后,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青年民兵对思想教育存有喜近厌远、喜实厌虚的心理,邯郸市警备区在进行国防教育时,注意顺应民兵心理,从本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尽量把教育搞得近体、直观、实际。具体做法: 一是利用古赵遗迹,激励尚武精神。邯郸为战国时赵国都城,现在城里还留有赵武灵王丛台、插箭  相似文献   

12.
长城并非始于秦始皇,在秦以前和以后的好几个朝代,都修建有不同规模的长城。据文献记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而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道长城则是今张家口东北,长约2400余里的燕东北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5000余公里的长城。这就是名气很大的秦朝长城。 在秦以后的北魏、北齐、隋朝和明代等朝代,又相继修筑长城。如北魏长城自今河北龙关县至内蒙五原县,全长2000余里;北齐长城自今北京昌平至山西忻定县,全长900余里;隋朝长城有两条;一条东起黄河,西至绥州,全长770里,一条西起榆林,东至紫河,全长500余里;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高材生冉求(又名冉有),一生在鲁国从政,对鲁国的政治生活有一定影响。人们对冉求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给予较多的注意,而对他同时也是鲁国为数有限的军事家之一,却注意不够。其实,在春秋末期鲁国的军事活动中,冉求曾经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元前484年,齐军侵鲁,进逼都城曲阜。  相似文献   

14.
高允是南北朝时北魏重臣,历仕世祖、恭宗、高宗、显祖、高祖五位帝王,享年98岁,且是载誉入棺,朝廷上下、街头巷里皆对其褒扬有加。这在“伴君如伴虎”、位高权重之臣多无善终的封建官场上是十分罕见的。读史料得知,高允寿长善终的诀窍原来如此。  相似文献   

15.
邯郸,古代赵国的都城,号称中国最早的军事变革——胡服骑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今,在这座古老的城池里,有一位认真践行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实际行动积极肩负部队建设重任,切实履行新使命的优秀预备役军官。他,就是邯郸陆军预备役炮兵旅三营教导员、磁县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家宝同志。  相似文献   

16.
江南大营是清军钳制太平军都城天京的两大作战集团之一。建营于1853年3月,彻底覆灭于1860年5月,前后长达七年2个月。其间,以1856年第一次被太平军击溃为分界,形成前后两个时期。本文拟就前期江南大营的若干主要问题试作述论,侧重点则在探讨其被击溃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发生在北魏太和年间的改革,是南北朝时期政治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这次改革,由一位年在四十余岁的中年太后——冯太后肇其端,由一个年仅二十四岁的年青皇帝——孝文帝继其后,在前后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完成了鲜卑族由家长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在中华民族的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由张飞之死说开去李建红,李少松三国时期蜀将张飞,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威震敌胆,却因性情暴烈,辱打部属范疆、张达,致使范、张二人积怨成恨。在酒醉之时被二人暗害,连脑袋都成了送给东吴的礼物。显然,张飞一死,蜀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却让北魏和东吴不费气力就铲...  相似文献   

19.
御史是古代专司弹劾纠举的监察官员,责任重大,易得罪人。所以,为官不易。不论在哪个朝代,被罢官贬谪、下狱杀头的御史都不乏其人。北魏孝明帝时的御史高道穆,从不顾忌自己的安危。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该纠则纠,当查则查,毫不手软,也不管什么权贵豪强,概不避让,深得御史中尉元匡的信赖。  相似文献   

20.
据考证,花木兰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木兰,正写作穆兰,鲜卑族人。公元429年(北魏神(?)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发动了统一北方的战争,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戎马生活12载后返回家乡。 18世纪,俄国文学家杜罗娃从小向往军人生活,23岁那年剪去发辫,离家投奔一个骑兵团。她屡立战功,由普通一兵晋升为骑兵大尉。后因负伤,暴露了女性身份,便拿起笔,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