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开善 《军事史林》2007,(11):19-29
1945年6月美国首次研制出三颗原子弹。 1945年7月16日凌晨5点30分,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果多沙漠地区,爆炸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此次爆炸试验获得成功,释放出近2万吨梯恩梯当量。揭示出原子核能的奥秘,从理论到实验证实了原子弹有着巨大威力,人类从此认识到这种毁灭性的核武器。  相似文献   

2.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消息传出,世界震惊,举国欢腾。当时,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火车司机,有幸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秘密运送任务。虽然47年过去了,可当年驾车拉核弹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3.
粉尘爆炸事故预防及其扑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燃粉尘爆炸是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类主要事故。要有效预防粉尘爆炸事故造成的危害,准确掌握其爆炸原理,研究其爆炸特性是非常必要的。探讨了粉尘爆炸的基本特征,研究了粉尘爆炸的条件和机理及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详细论述了粉尘爆炸火灾的特点及其危害。研究了预防粉尘爆炸及降低粉尘爆炸破坏作用的对策,并指出了在灭火战斗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工业》2009,(10):F0002-F0002
45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西部的大漠戈壁上升起壮丽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宣布:中国不仅树立了国防尖端科技的丰碑,更铸就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美国五角大楼和白宫决策者们在50多年时间里居然严重低估了核弹的真正威胁!自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诞生、广岛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袭击之日起,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和白宫的政治家们关心的只是原子弹和其他核武器的爆炸杀伤力,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核武器爆炸一刹那产生的致命大火的杀伤力。实际上,核武器爆炸产生的大火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远比爆炸本身产生的威力大得多,然而,这一威力却真真切切  相似文献   

6.
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西北地区沙漠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颗当量22万吨的原子弹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拥有核武器,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核国家,中国政府于原子弹爆炸的当天即  相似文献   

7.
孙晔飞 《环球军事》2008,(13):50-51
自1960年2月13日,在法属西非撒哈拉大沙漠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起,法国人就一直把优先发展独立的核力量作为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与其它核大国协调发展“三体一体”的核威慑力量不同,法国选择了一条以发展海基核力为主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默果尔多地区爆炸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装置(该装置因为是固定在铁塔上进行爆炸,不是武器型的,所以叫做原子装置),释放出1.9万梯恩梯当量的原子核裂变的能量;1952年10月31日,美国又在埃尼威托克试验场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装置,释放出1040万吨梯恩梯当量的原子核聚变的能量.从此,揭开了人类在核能上利用核裂变和核聚变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压力容器一旦发生爆炸,碎片的破坏作用、冲击波和有毒介质的危害以及可燃烧介质燃烧引发的火灾和二次空间爆炸,会使压力容器爆炸火灾比其他火灾危害更大,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更惨重。因此,压力容器爆炸火灾原因的调查研究尤为重要。主要介绍了压力容器爆炸火灾的特点,从调查访问、现场勘验及技术鉴定等方面探讨了压力容器爆炸火灾原因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在西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获得了完全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原子核裂变这一领域的尖端技术。但这只是一颗原子弹装置,固定在塔上爆炸,因为是原子弹试验装置不能运载,不能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无法用于实战,构不成核威慑力量。必须尽快研制出武器型的原子弹,并加大其威力。中国本着这一目标,从1965年开始,奋发图强,再接再厉,高速度,高效率,经历了两年多时间,一共进行了5次具有代表性的核试验,使中国的核武器攀登上了核科学技术高峰,迈上了新台阶,中国拥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核武器。  相似文献   

11.
根据面粉企业生产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建立了粉尘爆炸危险性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及判断矩阵,从而确定影响粉尘爆炸事故发生的相关因素重要性排序;然后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粉尘爆炸危险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面粉厂的安全状况。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预防面粉企业发生粉尘爆炸事故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两个月之后,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又过了半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突破了原子弹、氢弹(以下简称"两弹")两弹。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科技人员、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经过不懈努力,铸就了"两弹"的辉煌。大家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李华 《军事史林》2023,(2):47-52
<正>1960年5月1日,美国一架U-2高空喷气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进行间谍拍照时,被苏联导弹击落。[1]这一事件,不仅是冷战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尽管这起事件已经过去60多年,但是今天就这起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做一回顾与反思,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美国U-2飞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首先,U-2飞机的研制,是因为20世纪中期苏联高新技术特别是军事科技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先看核武器,1945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随后,1949年苏联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美国爆炸了第一枚氢弹,仅隔一年苏联也爆炸了一枚氢弹。[2]再看航天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的核事业也走过了一甲子多的岁月。从1955年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核潜艇下水,再到1985年大陆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以及新世纪"华龙一号"走出国门、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核工业以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共和国70年的画卷点缀了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在西部地区新疆的罗布泊大荒漠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基于ANSYS/LS—DYNA的电子装备爆炸冲击振动损伤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子装备爆炸冲击振动损伤问题,设计了损伤模拟的基本方案;采用ANSYS/LS—DYNA建立了二维“爆炸源-地面-弹性体-电子装备”模型;通过模型试验,获得了与实际爆炸冲击振动特性相吻合的加速度、位移和应力等数据。  相似文献   

17.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102米高的铁塔上爆炸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18.
1964年10月16日,西北大漠一声巨响,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对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奠定我国大国地位影响极为深远。随后,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爆炸冲击波对武器装备的损伤,建立了炸药爆炸冲击靶板的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厚度靶板在确定爆炸冲击环境下的损伤进行了仿真试验。不同于传统的宏观破口尺寸损伤表征参数,引入了等效塑性应变来精确描述靶板损伤,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理论对靶板损伤进行评估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完全一致。这说明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靶板损伤评估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进一步应用于装备爆炸损伤评估与易损性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在加入世界“核俱乐部”的时间表上,法国排位第四,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于1960年2月13日成功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 2月14日,法国电视台播放了这次在法属西非撒哈拉大沙漠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实况纪录片。但国内观众看了后并没有受到“巨大鼓舞”,因为电视上没有显示出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强烈闪光和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只有一股稀薄的烟雾冲上青天,历时约2分钟。法国政府十分重视核武器的研制。法国总统认为,核武器是提高国家国际地位的和影响力的重要资本,发展核武器是确保法国重新在国际上取得应有地位的手段。美国、苏联和英国在50年代初期已分别成功爆炸了各自的第一颗氢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