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苏联曾迅速更新其战术防空系统,反映了其作战原则和战术上的一些变化。 战术防空系统 原苏联防空武器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地空导弹,其次是高炮。最近几年,原苏联更换或改进了其多数地空导弹系统。美国国防部在1988年出版的《苏联军事力量》一文中指出了原苏联战略与战术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向。“苏联最新的便携式地空导弹 SA-16已开始服役,用  相似文献   

2.
在苏联当今舰对空导弹系统中,SA-N-3堪称标准导弹。国际某专门机构断言,它是陆军SA-6/“有利”(Gainful)地空导弹系统的改型,现用作舰空弹使用,它的最大有效射程约为24.5公里,为指令和波束制导。前不久,在名为“Armeerundschau”的东德军事期刊中刊登了该导弹的第一幅图片。图中导弹是从“喀拉”(Kara)导弹巡洋舰上发射的。根据法国“Flottes de Combat”舰队手册的介绍,这枚导弹的战斗部为威力颇大的常规装  相似文献   

3.
华盛顿消息:由于不断地生产和双重方法部署防空导弹,弹道式导弹雷达和拦截导弹,到1987年底,苏联就能够摧毁美国战略威胁力量约20%左右。这将迫使美国修改它以苏联为目标的单一联合的作战计划,里根政府的官员告诉国会。根据政府官员提供参议院的证词;苏联部署SA-12地对空导弹使它具备一种既有防空能力又有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消息估计在部署弹道式导弹系统的过程中,苏联很可能将此“作为从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突破”。一位情报官员说。虽然继续部署具有能提供区域防御能力的高功率相控阵雷达的SA-12地对空导弹和为反弹道导弹(ABM-3)系统生产可移动雷达的元件,但是苏联还不能提出美国报复性核力量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安泰机电研究院向军火市场推出新型的“道尔”(TOR)地空导弹系统,已于1993年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它是俄军防空部队近年装备的主战兵器之一。“道尔”系统是世界上同类地空导弹系统中唯一采用三坐标搜索雷达,具有垂直发射和同时攻击两个目标能力的先  相似文献   

5.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希特勒法西斯集团就将火箭技术应用在军事上,研制和生产了大批的 V-2导弹,它们在欧洲战场上建立了赫赫战功。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充分认识了掌握制空权的重大意义,所以各工业先进的国家在战后争先恐后地研制和使用先进的防空武器——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苏联的 SA-2地空导弹武器就是战后较早问世的一个。SA-2地空导弹是在1957年十月节的莫斯科红场检阅游行时首次正式露面的。它的出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埃及陆军曾使用苏联供应的萨姆-7(SA-7)便携式地空导弹系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它的代号名叫Grail“格雷尔”)。作为埃及来说,不可能长期从苏联获得萨姆-7导弹,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剩余导弹的存放期已经是有限了。埃及的萨克尔(SAKR)工厂对萨姆-7进行了反设计,并且现在把它改名为SAKR Eye。该导弹已通过埃及陆军进行的鉴定试验,并且预期于今年三月开始小批量生产,到1985年末或1986年初开始成批生产。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在防空导弹的发展上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创新发展,总能够推陈出新、引领发展潮流。创新思想和超前意识使得俄罗斯远程防空导弹能够在世界防空导弹领域领跑多年。第一代系统:初见功底1947年9月8日,前苏联组建了第一设计局,专门为莫斯科研制首都防空导弹系统。该系统原名“金雕”,后由于机构变化更名为S-25(SA-1)。SA 系列是美国起的代号,我国一般称为“萨姆”系列。“萨姆”是“地空导弹”英文缩写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爱国者”,人们就会想到海湾战争中“爱国者”防空导弹大战“飞毛腿”地地导弹的场面。“爱国者”在这次战争中开创了现代战争史上用导弹击落导弹的先例,一时间名声大噪。“爱国者”是美国1982年开始装备部队的中高空、中远程地空导弹系统,该系统的每个火力单元由1辆相控阵雷达车、1个作战控制站、1辆天线车、1辆电源车和5~8部四联装导弹发射架(装20~32枚导弹)组成。“爱国者”系统在海湾战争之后,进  相似文献   

9.
苏联部署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防空系统,虽然对此防空系统的能力至今还是众说不一,但这对美国制订轰炸机发展计划却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该系统大约包括2,200架截击机,7000套地空导弹发射架,9000部防空雷达以及一支约500,000人的部队。四十年来,苏联为了维持和发展防空部队这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已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黄蜂”近程防空系统的改进型在“MAKC-2005”航空航天展上再次亮相,受到参观者和国际媒体的再次关注,这令许多人始料不及。由于俄罗斯地空导弹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优于美国,老一代的地空导弹系统已经让美国头疼。特别是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竟使用俄罗斯的SA-3地空导弹,击毁了不可一世的F- 117A隐形战斗机,这使地空导弹成为俄罗斯引以自豪的产品。如今,改进型“黄蜂”又出现新亮点,这更加令美国深感不安。  相似文献   

11.
苏联反导弹系统的雷达系统共分三层。外层由5部代号为“鸡笼”的早期预警雷达和4部新型早期预警雷达组成,全部部署在国境线上。中层是2部作战指挥雷达(Battle Mana-gement Radars),部署在莫斯科市的西南方和南方。内层是反导弹阵地雷达,每个阵地设目标跟踪雷达2部及拦截器制导雷达4部。前者1部和后者2部构成一组,即所谓“三合一”(Triad)雷达组。每个阵地2组,4个阵地共有24部雷达。  相似文献   

12.
经过北约6轮猛烈空袭,南联盟的防空力量仍然能部分保留下来,并击落北约的飞机和巡航导弹。这一情况,与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强大的防空体系在头几轮攻击后就陷入瘫痪,形成鲜明对照。南联盟防空力量的主力武器是雷达制导的SA-2(发射架24部)、SA-3(16部)和SA-6(60部)等防空导弹。另外还有上千枚SA-7、SA-14、SA-16便携式防空导弹和SA-9、SA-13自行式低空近程防空导弹,以及1850门20毫米、50毫米自行高炮和57毫米牵引式高炮,这些近程防空导弹和高炮本身没有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导弹雷达导引头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开始研制空空导弹、地空导弹的雷达导引头。1958年,第15独立特种设计局(前苏联航空工业部莫斯科第17科学研究所的分支机构)的专家们开始为“立方”防空导弹系统研制雷达导引头(此种雷达导引头1966年开始装备服役)。之后,第15独立特种设计局的雷达导引头研制小  相似文献   

14.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日前报道,台军在距离大陆海岸16千米处的东引岛(属马祖列岛)上,建立了大型导弹及雷达系统。包括分别供台海军和陆军使用的2套雷达及“雄风一2”反舰导弹、“天弓-2”地空导弹。东引岛是台军继澎湖列岛后,第2个将导弹及雷达设施部署  相似文献   

15.
据瑞士《国际防务评论》。九九O年六月号报道,意大利已与美国签订合同,以4.14亿美元购买20个火力单元的“爱国者”地空导弹系统。其中包括:20部AN/MPQ-53雷达、20个AN/MSQ-104作战控制站、4个信息协调中心、160部发射架和相应数量的导弹。  相似文献   

16.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的测量误差直接影响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命中率,研究一种简便的方法对制导雷达的测量误差进行定期评估,对保障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无人机和北斗系统(BDS)提出了一种简便高效的制导雷达测量误差评估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将制导雷达输送到指定的校飞基地,在原阵地就可方便实现,不影响部队担负战备任务,且评估精度高,为定期掌握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的测量误差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标准"反辐射导弹所谓反辐射导弹(又称反雷达导弹),系指可直接摧毁敌方雷达辐射源的一种机载进攻性武器,它利用敌方雷达辐射的电磁波进行导引,从而搜捕、跟踪并摧毁目标,其作战对象主要是目标指示雷达、地面防空系统雷达(包括地空导弹制导雷达、高炮瞄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以来,印度已经连续7次试射了2种国产地空导弹系统,其中,“天空”(Akash,亦音译为“阿卡什”)地空导弹系统试射3次,“三叉戟”(Trishul,亦音译为“特里舒尔”)地空导弹系统试射4次。对此,一些军事分析家认为,这一系列非常规举动表明,印度加快了编织防空反导“天网”的步伐。立足自身力量研制防空导弹早20世纪80年代,印度就开始自行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战勤操作训练的需求,将建模与仿真技术引入防空武器系统研究,首先提出了基于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的地空导弹模拟训练系统,给出了系统的功能、组成和详细结构。然后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仿真框架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对地空导弹模拟训练系统雷达仿真邦员的开发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设计了雷达仿真分系统的联邦架构以及联邦FOM/SOM,最后给出了雷达仿真邦员的仿真主流程。  相似文献   

20.
谭洁  孙仲仪 《环球军事》2009,(19):38-39
空军某地空导弹方队携带着首次公开亮相的空军某型地空导弹亮相了。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天候、中高空、中远程防空武器系统,具备多通道捕获、多目标跟踪等诸多优越性能。其双联装下挂式装填方式更尚属国内首创,其雷达制导体制更先进,使它成为国土防空“拳头”,构成祖国蓝天牢不可破的“防空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