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张鹏 《当代海军》2009,(7):77-80
近年来,随着美国海军的军事。战略转型,在敌国浅水海域和近岸机动作战这一濒海作战模式已被许多国家所认同。军事专家认为,在这样的作战行动中,小型、超小型甚至微型无人机将有大行其道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当今,美国海军开始全力研发隐身作战舰艇以及研究相应的"隐形舰队"战法与战术,DD(X)隐身驱逐舰和濒海战斗舰(LCS)将可能扮演主力的角色。对于任何潜在对手来说,一旦这两种战舰形成战斗力,并且大批量地交付美海军使用,便可能成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下面将重点论述美国濒海战斗舰的潜在威胁与  相似文献   

3.
葛晓昱  郭魁 《当代海军》2006,(12):40-41
美国海军副部长约翰·杨曾经对传媒说过:美国海军内任何有关转型的讨论都必须从 DD(X)开始,以 DD(X)为首的水面舰艇家族对美国海军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这句话令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了美国海军正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生产的、具备适应近海作战的快速多任务作战平台的 DD(X)驱逐舰上来。重任在肩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海军发现冷战时期的一些装备根本无法适应对陆攻击作战的要求。1992年9月美国海军公布的《由海向陆》白皮书中,首次将支援近岸和陆上作战列为首要任务。白皮书中明确要求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任何情况下部必须能确保在濒海通行无阻,能向岸上投送作  相似文献   

4.
黄红旗  江风 《当代海军》2007,(12):51-54
在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期内,美国海军后勤系统正在大力实施机构转型和作战转型,目的是建立一支更加灵活、补给反应能力更强的供给部队,以迎接21世纪远征作战的全球性后勤补给的重大挑战。然而,在深入热点地区海上作战的各种情况下,濒海作战的海军“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组织有效的进攻”的能力要取决于其供应系统向作战部队提供油料、武器食品、医疗和其他作战物资的全般支援能力。  相似文献   

5.
徐起 《当代海军》2006,(2):26-27
最近一段时期,世界主要国家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海军,相继建造一批适应未来海洋斗争形势和本国作战需要的最新水面作战平台,这些新型水面舰艇的主要性能及其建设思路有许多独到之处,不仅将在世界海洋展示新的面孔,而且将对未来水面作战力量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对我国海军水面作战力量设计建造有借鉴意义。美海军新型濒海作战舰自海湾战争后的1992年,美国海军开  相似文献   

6.
张东  王亮珠 《环球军事》2011,(3):106-107
相对于SSN核动力攻击潜艇来说,SSK反潜潜艇凭借体积小,安静性好、机动性强等优点更适用于在狭窄和浅水海域实施作战。随着作战重心由深海海域转向濒海海域,美国海军将在沿海地区部署相对少量的反潜潜艇,而将作战半径大、速度快的核动力攻击潜艇部署深海海域。这应该引起我们对反潜潜艇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LCS 1近况     
<正>2010年2月16日,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首舰LCS 1"自由"号正式进行首次作战部署,执行打击非法贩运活动等任务。濒海战斗舰可以根据执行任务的要求更换相适应的任务包,其强大的任务灵活性代表了未来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伟  李红军 《国防》2010,(10):71-74
2010年5月25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海军陆战队司令和海岸警卫队司令联合发布《2010海军作战概念》,这是美国三大海上力量联合发布的首个作战概念文件。基于当前和未来威胁,该文件提出了美国海军新的顶层概念,诠释了它的核心能力需求,体现出其作战概念的演变和作战能力的发展。新的作战概念的出台,将对美国海军部队的发展和建设,以及未来全球海上安全形势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来自大洋的“魅影危机”在失去了苏联这样的强大对手后,美国海军对其原来的作战方针和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由海到陆”的全球军事战略转移。在此基础之上,美国海军又逐渐将其提升到军事转型的高度,演变发展成为美军在21世纪的“全球作战概念”。“由海到陆”的内涵也“丰满”了起来,“从海上到陆地前沿”、“全面发展对陆攻击武器系统及其作战战术”、“海上基地”、“海上打击”、“濒海作战之战略与战术”、“网络中心战”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为了实现“全球作战概念”的军事转型,美国海军将“前沿军事存在”定位在濒海作战的决定性打击。  相似文献   

10.
据有关媒体报道,美国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研制生产的E-2D“先进鹰眼”预警机将进入初始作战试验和评估阶段,美海军希望其与空军早期预警和控制系统一起,于2014年底实现初始作战能力。四架E-2D已被移交给美国海军航空测试和评估1中队,初始作战试验和评估工作已在2012年上半年进行。  相似文献   

11.
志昂 《现代舰船》2012,(12):32-35
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母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母,但其结构布置和物资补给、搬运、储存流程的设计都基于20世纪60年代的思想和技术,已经变得不适应现代作战的需要。在近十几年的历次局部战争中,美国海军官兵深感现役航母上的物资搬运与存取是限制航母作战能力的瓶颈之一,且耗费大量的人力。如何改进航  相似文献   

12.
美国海军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兴华 《国防科技》2009,30(6):58-63
文章分析了美国海军单航母编队和多航母编队的制空作战能力、对海进攻作战能力、对岸打击作战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等各种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机动作战是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一种基本作战样式。高技术条件下机动作战,作战部队与后勤都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从而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技术条件下机动作战后勤保障的特点,为搞好高技术条件下机动作战后勤保障,提高我军机动作战后勤保障能力,必须改善后勤装备,增强后勤的机动能力;发挥“本土”优势,树立“大后勤”观念;灵活运用多种保障方式,实施全方位快速立体保障,实施机动灵活高效的后勤指挥;加强防卫,提高后勤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4.
加强沿海地区作战的战役后勤保障研究,对搞好未来作战的后勤保障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我海军后勤保障力量实际,对沿海作战的战役后勤保障特点、指导思想、原则、保障力量的组织以及加强保障能力应采取的措施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全球力量投送及全球作战对后勤保障的需求,美军提出了“联合后勤全程支持”(JLOTS)概念。作为JLOTS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海军规划中的“海上基地”以航母、大型两栖舰及海上预置船作为海基平台,在敌方近岸200-1000海里处建立一个海上中转基地,保证作战物资从美国本土向战区的输送。因为有信心在大洋上保有制海权,美国海军并不担心来往于本土与海上基地间的运输船队及后勤补给舰的安全。作战及支援装备能否安全从海上基地向敌方滩涂的输送就成为有效支援濒海作战的关键环节。因此,跨越从海上基地到敌岸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后勤保障能力生成,是各种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探讨体系作战后勤保障能力生成的基本过程,需要把握后勤保障能力生成的作用机理,把握后勤保障能力生成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胡晓剑  洪梅 《环球军事》2010,(17):17-17
2010年5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侮军陆战队与海岸警卫队司令联合发布了2010《海军作战概念》文件。该文件描述了美国海军何时、何地以及如何采取行动,以提升其维持安全、预防冲突和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的能力。美国《防务新闻》网站引述美海军战略与政策部伍德少将的话说,该文件是美海军未来10年作战理念的总体指导文件,对美国海军未来的作战行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海军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一直以来引领着世界海军发展潮流,其舰艇的发展也影响着各国海军舰艇的发展走向。存美国海军提出了濒海战斗舰概念,并在2004年5月确定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半滑行单体船和通用动力公司的三体船为濒海战斗舰Flight0原型设计方案后,德国IMAA公百也提出了一项创新性的局部气垫双体船(PACSCAT)设计,来满足德国海军对高速濒海战斗舰的要求。背景为进一步扩展水面舰艇的作战能力,德国联邦国防技术采购办公室(BWB)对  相似文献   

19.
近段时间,美国海军舰艇频频出现质量问题。2011年2月13日,"格拉维利"号驱逐舰航行途中桅杆顶部发生断裂。2月中旬,"自由"号濒海战斗舰海试过程中,水线以下船体出现裂缝,船舱进水。而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海军情心打造的"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已经出现了更多、更严重的质量问题,令美国官方生气而又尴尬,国防部作战试验与评估高级官员迈克尔·吉尔摩批评它"无有效战斗力"、"不适合作战",海军作战部长拉夫海德批评它"可能是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最糟糕的舰船"。频频发生的质量事故,已经引起美国各方对海军装备项目质量管理,乃至整个采办程序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国防》杂志2007年1月报道,美国海军未来将在伊拉克率先部署3个江河作战中队,用于替代在伊港口和内陆水域执行作战任务的海军陆战队,这也是时隔35年之后,美国海军再次启用越战后"尘封已久"的江河作战部队,以强化其浅水作战能力。此次美国海军江河作战部队的组建,标志着美国海军在保持蓝水作战能力的同时,其作战范围已经开始向沿海、港口、江河等内陆水域延伸,因此美国海军"登陆"的举动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