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国防工业竞争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参与国防工业的民营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在国家安全形势允许的前提下,必须保持国防工业中适度的民营企业规模,保证国家安全和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协调,形成国防工业市场的有效竞争。行业中最优民企的数量与产品的需求弹性、技术人员的平均产值、现有国有军工企业的数量、非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国有军工企业在生产管理上的效率以及技术人员的禀赋等因素有关。对于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技术人员的平均产值较高、企业生产效率相差较大的行业,较高的民营企业生产比例有利于提高社会总收益。在军工技术人员供给增加的情况下,应允许较多的民营企业进入,这样有利于国防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低碳经济浪潮的兴起,国防工业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是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当务之急,而且是谋求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从世界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看,国防工业的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既面临着难得机遇,又遇到严峻挑战,应坚持战略先行、技术引领和制度创新,以抢占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先机,夯实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确保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
入世,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我国深化国防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契机;世界产业的大转移是国防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市场上丰富的技术信息资源是国防工业技术改造的有利条件;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初始阶段是国防工业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机。  相似文献   

4.
《军事经济研究》2007,28(3):25-28
保障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受制于一定的技术因素和市场条件,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自然垄断属性。基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集聚经济和网络经济四个视角,从经济与不经济两方面进行关联分析,既可以讨论四者在国防生产和科研中的作用过程,又可以回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垄断。  相似文献   

5.
虽然目前民营企业投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在政策上的障碍已经基本被清除,然而由于国防工业本身的独有特征,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工业仍存在众多的风险和挑战。政府作为国防工业市场唯一的买方,必须采取措施来支持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工业市场,从而增强国防工业市场的竞争性,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绩效。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我国军工上市公司为例,透过股权集中度的视角,对样本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样本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总和CR5、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5与公司综合绩效F呈倒U型曲线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与第二大股东持股份额的比值Z指数与公司综合绩效F则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防工业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且武器装备采购数量相对较小,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特征。推行竞争机制必须加快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工作,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完善国防工业市场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8.
国内非公经济迅猛发展及其特殊优势.使其具备了参与国防科研生产的能力和条件,并正在成为国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防现代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一些非公企业在市场机制驱动下通过一些“历史渠道”、“跳窗户”或“开后门”已进入国防科研领域,但只是一股被边缘化的生产力,与它快速增长的发展规模和贡献很不相称,并且只局限在“技术参与”范畴,仅限于对某些产品和技术的补充,全面参与国防建设还存在观念、体制和机制等诸多障碍。 政府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和职能,加强对非公经济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和程序,依法维护非公企业从事军品科研活动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9.
1985年国防经济正式纳入国家学科目录后,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国国防经济,受到了我国国防经济学界关注,有很多好的研究成果面世。对美国军费的研究,重点是围绕美国军费与军事技术发展、军费结构和军费管理政策与体制变化等;对其国防经济动员的研究,则涵盖了美国国防经济动员的政策、体制和机制;国防工业经济的研究内容,冷战结束前侧重于军工体制、军品贸易利润等传统问题,冷战结束后在继续研究前述问题的基础上,也关注美国军工转型、新作战背景下军火工业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10.
在国防工业价格规制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国家需要根据资产专用性的差异,制定价格规制方案,借以使规制价格接近企业的成本,并给予企业合理的利润。当政府拥有关于企业资产专用性的完美信息时,最优的规制合同是固定价格合同;反之则宜采用成本加成合同;介于二者之间的情形则采取相应的激励性合同,规制者可通过提供合同菜单的方式供企业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11.
受国力所限,俄罗斯难以与美西方展开全面军备竞赛;经济寒冬中,俄军费一直受国家经济能力的制约。然而,在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长期斗争中,俄重点加强研制列装新式“杀手锏”武器,形成了俄罗斯特色的军事斗争战略,即基于“杀手锏”武器的俄式“不对称”军事战略。这种以“杀手锏”武器为基石的“不对称作战”军事战略使军费支出产生了效费比高、针对性强、威慑力大的良好效果。文章重点透视近年来俄罗斯国防科技创新、作战理念创新、战术战法创新的最新动态,进而剖析俄保持较高的军费效费比、成功开展对外博弈的重要举措和深层次原因,它们包括继承消化苏联大部分的国防工业基础、加快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强化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通过对外军贸和军民融合运筹军费来源等。  相似文献   

12.
赵博文  马建光 《国防科技》2017,38(4):008-013
面对西方的制裁,俄罗斯国防工业的反制裁之路卓然有效。西方制裁从根本上说是政治目的压倒经济利益,指向俄罗斯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薄弱环节,国防工业是双方制裁与反制裁博弈的重点领域之一。俄罗斯国防工业反制裁的过程是在危机中寻找转机的过程,通过强化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加速国防工业综合体的中层整合、在世界武器市场中主动出击,基本上走出了制裁带来的危机,但未来发展受制于经济形势的影响,仍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13.
张正明  崔殿宁  高岑 《国防科技》2018,39(5):054-056
综合国防素质是在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和国家安全新需要的基础上,对传统国防素质的一次改进与提升。与传统国防素质不同,综合国防素质强调的是对综合国防意识、综合国防知识以及综合国防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部署的重要举措,对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英杰 《国防科技》2014,35(6):97-100
日本自卫队追求能力提升和活动范围扩大的努力受到其防卫产业发展的局限。防卫预算的有限直接导致防卫产业的市场规模狭小。部分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缺失限制了防卫产业独立发展的能力。融合式发展模式在成本核算、劳动生产率提升和产业发展稳定性等方面限制了防卫产业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王海涛  师玉朋 《国防科技》2018,39(2):026-031
军民融合产业概念及范畴不明确一直是困扰决策部门和研究部门的问题,影响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顺利推进。本文在梳理总结军民融合产业概念及范畴的研究现状以及政府文件表述的基础上,认为军民融合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定义军民融合产业概念并非易事,但出于当前工作要求,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整合力量,加强研究,尽快明确军民融合产业概念和范畴,构建科学合理的军民融合产业统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综合国防素质”的提出明确了国防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综合国防素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从国防知识、国防意识、国防理念、国防技能、国防创新能力、国防行为六方面全面把握“综合国防素质”的基本内涵,明晰“综合国防素质”的概念,推进综合国防素质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冷妹  马惠军 《国防科技》2021,42(4):123-128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动力研究旨在探寻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的动力源泉.本文从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动力演化和演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原理入手,分析军民协同动力机制的生成机理,论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动力演化的理论根源,推断得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动力生成具有\"两条路径、三个层次、五种力量\"的一般规律,认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  相似文献   

18.
温妮  傅中力 《国防科技》2017,38(1):077-081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防科技工业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省和军工大省,湖南省推动军民融合已具备较好的\"产学研\"基础。为促进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紧贴制造强省战略,分析了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求,阐述了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点领域,给出了推动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世界军费最高的国家,其国防预算的庞大规模导致管理过程异常复杂.这种复杂性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并催生了改革的需求.但由于国内外种种因素的制约,美国的国防预算改革进展缓慢.在美国预算赤字日益严重和外交政策愈来愈依赖军事力量的情况下,美国的国防预算改革迫在眉睫.本文系统梳理了美国国防预算制定与实施中的问题,包括资源与战略...  相似文献   

20.
    
In 2015, Brazil has taken steps toward re-consolidating its domestic defense industry. In the 1980s, Brazil built a dynamic and diversified defense industry. The state-driven effort resulted in a tripod strategy, where the state, state-run companies, and their private sector became the pillars of Brazil's defense industry. Brazil developed an export-driven defense industry; where close to 80–90% of its output was exported to Latin American, African, Arab, and Asian nations. In the 1980s, Brazil became the world's fifth largest exporter of defense products and services, exporting to over 40 countries. In the 1990s and 2000s, Brazil's defense industry suffered a dramatic reduction in size, diversification, and momentum. Successions of domest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have relegated Brazil's once emerging defense industry to a marginal position in the global defense indust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future prospects, challenges, and growth strategies for Brazil's defense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