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明犹如热锅上蚂蚁 1979年12月27日晚7时,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南郊的前国王查希尔的达鲁拉曼宫内,灯火辉煌。新主人阿明在豪华宽敞的办公室里心神不宁地踱着步。他有一种预感,今晚一定会发生点什么事。 哈菲佐拉·阿明是阿富汗人民党主席、阿富汗政府总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总统。这是一个奸诈多疑、心狠手毒的独裁人物。刚刚在两个多月前,在一场苏联策划的暗杀他的政变行动中,阿明先发制人,一举干掉了自己在党内和政府内的对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总统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并  相似文献   

2.
时言军 《环球军事》2009,(23):56-57
苏联侵阿战争被公认为是克里姆林宫的一次错误决策,戈尔巴乔夫上任后改正了这个错误,让苏军撤出阿富汗。但苏军在当年2月撤出之前还应阿富汗政府请求进行了一次围剿“潘杰希尔雄狮”马苏德的战斗,出动了大批空军和地面部队对马苏德游击队驻地进行狂轰滥炸。结果,这次多余的战斗没有取得预定战果,反让苏军侵阿的结局更加灰暗。  相似文献   

3.
狭长的潘杰希尔山谷像一把利刃悬在喀布尔的东北端。被誉为“潘杰希尔雄狮”的北方联盟前领导人马苏德的陵墓就位于山谷的一个紫色山峦上。陵墓背靠皑皑的兴都库什雪山,下绕清澈的潘杰希尔河水,周围景色宁静而幽深。 2002年1月16日,战地记者走访这块曾经充满战火硝烟的土地时,除了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外,更深深感叹战争带来的巨大  相似文献   

4.
1979年12月24日,苏军入侵阿富汗。在这场战争历时近10年的战争中,至少有100万阿富汗人和超过1.4万名苏联士兵丧命。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俄有关方面经过调查发现,在30年前被派往阿富汗的苏军中,一些士兵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这一秘密近日被媒体曝光出来。  相似文献   

5.
有百年历史的军事学府阿富汗军事培训基地位于喀布尔市区以东10公里的贾拉拉巴德军事大学院内。这所大学已有99年历史,是阿富汗历史上唯一一所高等军事院校。1956年起,当时的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开始实施建立皇家军队计划。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帮助下,整整花了10年时间,修建了高标准的军事大学新校舍,当时的总造价即达9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6.
王利华 《国防》2001,(11):29-30
1979年,正当西方世界的人们举杯欢庆圣诞节之际,10多万苏军分两路突然武装入侵阿富汗,开始了长达9年的苏阿战争。 当时阿富汗虽然号称有10万军队,但由于内战不断,部队缺乏正规训练,武器装备杂乱不一,且维修保障基本为苏联所控制,致使阿军实际处于解除武装而无法作战状态。苏军则是实力  相似文献   

7.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集中三百万兵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的一千四百公里边境,对苏联发动了所谓闪电似进攻。战争的第一周,德军即攻占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苏军三个集团军被歼,三十三万人被俘。三周  相似文献   

8.
自入侵阿富汗以来,苏联不断地强化阿富汗战争,侵阿苏军已从最初的八、九万人猛增到现在的十五万人。尽管苏联一再增兵,但阿富汗总的局势正在日益恶化。目前,阿富汗游击队巳控制了百分之九十的国土,苏军和阿政府军占领的仅仅是一些大城市和基地。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自去年以来,侵阿苏军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苏军撤离阿富汗20周年。那场持续10年的战争造成了约100万阿富汗人丧生,也夺走了1.5万苏军士兵的年轻生命。鲜为人知的是,苏联当局为了扶植阿总统纳吉布拉的傀儡政权,曾命令苏军在撤离前夕发起突袭行动,试图剿灭马苏德的游击武装。这次代号为“台风”的战斗行动造成大批阿平民死亡,也给临走前的苏军再添恶名。  相似文献   

10.
汶徽 《宁夏科技》2002,(1):42-44
在阿富汗战场上,“萨格尔”导弹还在吼叫着。它是当年苏军入侵阿富汗时留下的,有的是苏联军火商为了赚钱卖给阿富汗游击队的。如今,留在阿富汗土地上的“萨格尔”导弹派上了用场。  相似文献   

11.
关于苏德战争初期的时间划分,原苏军内部曾有不同看法。1961年,苏军当时的总参谋长扎哈罗夫主张,将战争初期.的结束时间确定为1941年12月初,即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基本阻住德军的战略进攻较为合适,按此计算,战争初期历时约五个半月。但是,前苏联官方却一直将苏德战争初期的时间定为三周左右,即从1941年6月22日至7月中旬。本人倾向于扎哈罗夭观点。为了将苏德战争初期的问题阐述得充分一些,我在论文中所使用的苏德战争初期的概念是指1941年6月22日至12月这段时间。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苏军仓促…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对苏德战争爆发时间判断失误的原因初探杜正艾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突然袭击。经过短短18天的激战,德军向苏境内推进了300~600公里,苏军的人力、物力蒙受了巨大损失,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和制空权。苏军初期...  相似文献   

13.
1979年末,在苏共中央政治局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苏军入侵阿富汗。1981年5月,长期在阿富汗作战的苏军指挥官们意识到,苏联军队在阿富汗的国内战争中越陷越深,负面政治影响极大。为此,由苏军总军事顾问马约罗夫大将、苏军的阿军总参谋长顾问萨莫伊连科中将、苏军总军事顾问参谋长切列姆内赫中将三人主签,经土库曼斯坦军区司令员马克西莫夫上将和土库曼斯坦州军事委员会委员罗亭将军附签,五人联名向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元帅致书面报告,建议"重新拟定政治和军事战略",暗示苏军应撤出阿富汗。虽然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和国防部副部长索罗科夫元帅也同意报告的观点,但乌斯季诺夫却否定了上述建议。此后,苏军又在阿富汗持续作战,直至遭到全面失败而被迫撤军。此报告对于人们全面认识当时的阿富汗形势和苏军的处境有一定价值。标题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4.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战争的第五天,德军突入苏联领土300多公里。至11月,德军深入苏联腹地850—1,200公里,占领的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苏军损失惨重。据德国材料,战争第一日日终,苏军损失飞机1,811架,至7月22日达7,564架。至7月8日,苏军被歼灭的步兵师89个、坦克师20个。五个多月后,苏军损失人员约700万,其中被俘300余万;损失坦克24,000余辆、飞机16,000余架。  相似文献   

15.
毕勇 《环球军事》2008,(18):58-59
苏军1天攻下乌布里 1944年6月15日,在苏联强势攻击下,芬军只能勉强维持着第二道防线。已被突破的第一条防线上的芬军部队,为迟滞苏军的推进速度仍在顽抗。尽管在6月19日德国鱼雷艇送来了9000发炮弹,暂时压制住了苏军的进攻,但20日苏军的前锋部队已经进入了卡累利阿地峡的要冲乌布里。这让芬军十分震惊,因为在1939年的苏芬冬季战役中,苏联打到乌布里用了整整3个月时间,而这一次仅仅用了10天。  相似文献   

16.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大举入侵苏联。苏军全线溃败,到12月初就损失约七百万人。然而,在莫斯科城下,苏军却创造了奇迹,第一次粉碎了希特勒的“闪击战”,把德军击退一百至二百公里。战前,德军估计苏联陆军有一百八十二个师,能用于对德作战的足一百四十一个。苏军遭受惨重损失,仍有力量进行反击,这使许多德军将领迷惑不解。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在日记里写道:“我们过低估计了他们的力量,现在被我们发现和识别出来的师就有三百六十个!”当然,低估苏军实力  相似文献   

17.
半月回放     
数字Numbers72%国际安全和发展理事会12月8日发布报告认为,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活动范围已经从2007年只占54%的土地面积增加到2008年的72%。此外,塔利班有逼近首都喀布尔的势头,现在通往喀布尔的4条高速公路中,已有3条公路的安全受到塔利班活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三集团中期旗帜(卫国战争期间,1941-1950)几乎是在德国闪击波兰的同时,1939年9月17日,苏军不宣而战开入波兰东部,按斯大林的本意,不能让德军推进到苏联边境上,必须在苏联领土与德军战线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为此苏军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和从未臣服帝俄的北布科维  相似文献   

19.
5月15日,阿富汗国家军队第一个装甲营——陆军第3旅第3营在喀布尔组成。这个装甲营同时也是阿富汗国家军队组建的第8个营。阿富汗副总统兼国防部长法希姆在成立仪式上说,这支部队的成立标志着阿富汗战后军队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他说,该装甲营今后将驻扎在喀布尔,充当快速反应部队。 第3装甲营是由驻阿富汗美军帮助训练的,共有336名官兵,装备有44辆苏联制造的T-62型坦克。据阿国防部官员透露,这些坦克大多是从阿富汗各地军阀手中收缴上来的,今后国家还将陆续购买新式武器对现有装备进行更新。 目前阿富汗国家军队总兵力为3000人左右。阿政府计划最终建成一支兵力为7万人、由陆军和空军组成的国家军队。由于缺乏一支由中央政府控制的强有力的军队,阿富汗现在一些省仍控制在地方军阀手中。  相似文献   

20.
王金龙 《国防》2006,(7):77-7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军以此为幌子偷偷向苏联边境调集军队,秘密部署攻苏行动,而苏军却视条约为“护身符”,几乎未做任何准备。1941年6月22日,德军出动190个师,约550万人,兵分三路突然向苏联发起猛攻,第一天便侵入苏联50多公里,致使苏军陷入困境。苏联的惨痛教训,让人想起孙子的一句话:“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换言之,任何时候都不可把安危寄希望于敌人的“不来”、“不攻”上,而要把基点定在己方充分准备、无懈可击、无机可乘上。战争的变数很大,并非以单方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