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开展三线建设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的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三线建设规模堪称新中国成主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空前壮举。  相似文献   

2.
三线建设是建国后实施的战备经济建设战略。探索三线建设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为后续三线建设研究提供参考。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集为数据来源,检索有关“三线建设”的有关文献427篇,利用CiteSpace对纳入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三线建设研究呈现多次爆发现象,且在2017年开始持续上升;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集中在西部开发、国民经济、三线企业、工业遗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口述史、三线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三线军工企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纳入总体三线文化遗产统筹范围,建立以部分三线军工企业旧址为主体的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带,成为引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精准扶贫作用的示范性程,实现三线文化遗产的综合应用。三线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 6年间,国家累计投资2052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  相似文献   

4.
”完不成任务打屁股” 196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建设大三线。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对三线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非常关心.亲临三线地区视察。1965年11月他由北京乘专列南下,到了贵州遵义。中共中央西南三线建设指挥部常务副主任程子华、机械军工局副局长徐奕培、贵州省委书记程璞如等领导同志赶到遵义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党中央把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对地处我国中西部腹地的三线企业,特别是三线军工企业,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同时,也为以“调整改造、发挥作用”为指导方针的三线调整工作提出了新的内涵和要求。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新机遇,三线企业和国防军工单位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迎接挑战,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三线军工是西部 大开发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经过建国以后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6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和改革…  相似文献   

6.
三线建设是60年代初,党中央从战略需要和国家长远经济建设布局考虑,本着“靠山、分散、隐蔽”以及“建设小城镇”的建设方针开展的。由于“三线”工厂远离大城市,因而从一开始这些企业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尽管如此,“三线”建设对于促进内地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布局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三线建设是当代中国经济史上唯一一次可以与现  相似文献   

7.
<正>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作为共和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三线建设给人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多多。笔者因有着数年在三线深山军工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三线建设有着更多更深的感受、认识和记忆。  相似文献   

8.
<正>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作为共和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三线建设给人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多多。笔者因有着数年在三线深山军工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三线建设有着更多更深的感受、认识和记忆。  相似文献   

9.
三线建设,一部可歌可泣的不朽史诗,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注定会在民族复兴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热火朝天的三线建设虽已渐行渐远,“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却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立足强国建设的时代视阈,梳理三线精神中蕴藏的信仰、为民、奋斗、创新等精神因子,成为民族复兴的“凝结剂”和“推进器”,颇具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始于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为四川省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潜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线改造,又给予四川省经济发展以直接的带动力、推动力,并使之走向外向型发展道路。由此观之,三线建设与改造对全国生产力布局及区域经济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三线建设与改造,以进一步发挥三线军工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先念长期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等职,参与制定了三线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直接领导实施了三线重点工程建设,并指导三线建设重点企业进行调整改造,是第一、第二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唯一参加了三线建设决策制定、指导实施、调整改造三个阶段全过程的重要成员,为三线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由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的“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2012年5月6日在上海大学举行。三线建设是中国国防和军工建设史上的重大战略举措,规模宏大,影响深远。长期以来,由于三线建设事关国家军事战略,在一定时期内属国家机密,因此,史学界对其研究甚少,尚属起步阶段。此次研讨会是首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开三线研究史先河,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鉴于国家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作出了加强战备、调整工业布局、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悄悄地迈开了其坚实的步伐.时至20世纪90年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被提上国家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议事日程,三线建设作为备战时期的西部大开发开始为学者关注.2012年5月6日,由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的"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在上海圆满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的数十位学者和研究生,首次就三线建设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入的对话.日本东京大学的有关学者也提交了论文.原上海小三线后方基地管理局党委书记王昌法、局长王志洪等三线建设亲历者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三线建设时期,围绕内迁工厂选址,第一机械工业部与负责包建的黑龙江阿城继电器厂,试图兼顾贯彻“靠山、分散、隐蔽”原则与满足工厂生产生活需要。“珍宝岛事件”增强了工厂加速内迁、尽快投产的军事政治需要,而财力、迁入地供应能力的限制作用又促使中央部门不得不尊重企业的经济属性,阿城厂最终根据需要与可能,选址许昌。这种现象在河南同期建设的三线机械厂中具有共性,在此过程中,“备战”与“生产”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许昌继电器厂不仅是三线工厂包建的成功案例,而且发展为工业薄弱地区的样板工厂,与当地工业建立了基于生产需要的互动关系,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考察三线建设的成就与不足,应当将其置于新中国70余年的工业发展史中,重视三线建设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之间的整体性、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2014年恰逢国家三线建设50周年,也是中航工业红林创建48周年。50年的风风雨雨、50年的酸甜苦辣、50年的创业艰辛,50年的辉煌成就凝聚着三线人的心血和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16.
机缘巧合,我有幸参与了三线征文活动的组织工作,在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和阅读来稿的过程中,三线——这个在我的脑海里曾经模糊的字眼,又变得清晰起来。记得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学校里和家属楼里来了许多新的小朋友,听大人们说他们是从三线回来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三线"这个词儿。三线是什么?在哪里?他们为什么会去三线,又为什么从三线回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是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贵州建立的军工电子基地。一九八四年九月经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同志亲自批准,以电子部原贵州管理局在黔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组建了我国电子行业第一家大型企业集团,一九八五年电子部直属企业下放地方时,明确振华公司依托贵州省进行体制改革试点,干部由部省共管。振华集团是国务院批准的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国家520户重点企业之一,是我国三线地区唯一保留较完整的军民结合型电子科研生产基地,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过较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在“保军促民”思想的指导下,振华公司又有了较  相似文献   

18.
重要的战略地位使陕西地区成为中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三线建设企业具有沿陇海铁路线、沿渭河与汉江及沿秦岭山区分散布局的特点。这些三线建设企业涵盖了航天、航空、兵器、机械、冶金、化学、能源等重工业部门。其中,以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核等为主的国防工业是陕西地区三线建设的重点。三线建设提高了陕西工业生产能力,奠定了陕西省工业基础,使陕西形成以机械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重工业在内的、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分散、靠山、隐蔽”的布局方针下,陕西三线建设企业沿陇海铁路线和秦岭山区分散布局,从根本上调整了陕西工业主要依托于西安、宝鸡、咸阳等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推动了汉中、渭南、韩城、铜川等一批工业城镇兴起,带动了陕南和陕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从当时的国际局势出发,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从那时起到1980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我国陆续在中西部13个省和自治区投入了2052亿元巨资,组织了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建设者,建立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以及十多条铁路干线,形成了中国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2014年5月,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决策50周年。50年在历史长河中是弹指一挥间,在三线建设地区却历经翻天覆地、沧桑巨变:三线建设在内地构筑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门类齐全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和交通体系,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较为完备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内地培养了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高素质人才,在共和国建设史上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