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作为共和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三线建设给人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多多。笔者因有着数年在三线深山军工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三线建设有着更多更深的感受、认识和记忆。  相似文献   

2.
六七十年代,在中国西南、西北的内陆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战略后方建设运动,史称三线建设。其投资之大,涉及地区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当代中国史上绝无仅有的。它以国防战略后方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战略后方建设思想。探析毛泽东的三线建设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毛泽东的国防建设思想,为当前的西部大开发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全国要搞大后方   战略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后方建设的规模和方向与国家的战略方针、地理环境和对国内…  相似文献   

3.
<正>开展三线建设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的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三线建设规模堪称新中国成主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空前壮举。  相似文献   

4.
<正>三线建设,是1964年在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的决策下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所谓三线地区,是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的中西部地区。一线地区是指东部沿海和边疆省区。处于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则被称作二线地区。开展三线建设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的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三线建设规  相似文献   

5.
正50年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进行"三线"建设。这项重大决策出台一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了一个新的兵种——基本建设工程兵。基建工程兵应三线建设而诞生,在三线建设重大工程基本结束时撤编。这个兵种虽然存在了18年,但她承担的一大批国防和国家工业建设重大工程,不仅是这个特殊兵种镌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个印记,也是基建工程兵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工业建设树立的座座丰碑。这个特殊兵种,不仅为国家、国防工业留下了重要物质遗产,而且  相似文献   

6.
重庆地区汽车工业为何如此严峻钟言起步于60年代的重庆地区汽车工业,经过三线建设、保军转民、改革开放等几个主要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六五”、“七五”、“八五”的较大投入,终于在90年代占据了重庆工业发展史上学足轻重的地位。到1995年底,全市共有...  相似文献   

7.
三线建设是建国后实施的战备经济建设战略。探索三线建设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为后续三线建设研究提供参考。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集为数据来源,检索有关“三线建设”的有关文献427篇,利用CiteSpace对纳入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三线建设研究呈现多次爆发现象,且在2017年开始持续上升;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集中在西部开发、国民经济、三线企业、工业遗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口述史、三线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13年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军事工业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军事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三线建设、军转民、扭亏振兴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三线建设是60年代初,党中央从战略需要和国家长远经济建设布局考虑,本着“靠山、分散、隐蔽”以及“建设小城镇”的建设方针开展的。由于“三线”工厂远离大城市,因而从一开始这些企业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尽管如此,“三线”建设对于促进内地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布局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三线建设是当代中国经济史上唯一一次可以与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鉴于国家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作出了加强战备、调整工业布局、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悄悄地迈开了其坚实的步伐.时至20世纪90年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被提上国家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议事日程,三线建设作为备战时期的西部大开发开始为学者关注.2012年5月6日,由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的"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在上海圆满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的数十位学者和研究生,首次就三线建设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入的对话.日本东京大学的有关学者也提交了论文.原上海小三线后方基地管理局党委书记王昌法、局长王志洪等三线建设亲历者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三线建设,一部可歌可泣的不朽史诗,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注定会在民族复兴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热火朝天的三线建设虽已渐行渐远,“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却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立足强国建设的时代视阈,梳理三线精神中蕴藏的信仰、为民、奋斗、创新等精神因子,成为民族复兴的“凝结剂”和“推进器”,颇具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三线军工企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纳入总体三线文化遗产统筹范围,建立以部分三线军工企业旧址为主体的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带,成为引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精准扶贫作用的示范性程,实现三线文化遗产的综合应用。三线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 6年间,国家累计投资2052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  相似文献   

13.
重要的战略地位使陕西地区成为中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三线建设企业具有沿陇海铁路线、沿渭河与汉江及沿秦岭山区分散布局的特点。这些三线建设企业涵盖了航天、航空、兵器、机械、冶金、化学、能源等重工业部门。其中,以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核等为主的国防工业是陕西地区三线建设的重点。三线建设提高了陕西工业生产能力,奠定了陕西省工业基础,使陕西形成以机械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重工业在内的、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分散、靠山、隐蔽”的布局方针下,陕西三线建设企业沿陇海铁路线和秦岭山区分散布局,从根本上调整了陕西工业主要依托于西安、宝鸡、咸阳等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推动了汉中、渭南、韩城、铜川等一批工业城镇兴起,带动了陕南和陕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口述史为中国近现代史军事史研究贡献良多。在1960年代全国范围的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具体操作下,各地的小三线建设纷纷上马。上海小三线建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它是上海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于安徽南部山区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当中国代军事史的角度看,上海小三线建设无疑是中国当代军工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处于处女地状态的上海小三线建设的研究,口述史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三线建设是个“包袱”;也有人说,三线是个宝。究竟是包袱还是宝,若是包袱如何甩掉,如果是宝又怎样去开发,不去翻阅它的历史,不去关心它的现状以至不去研究它的将来,就不可能得出关于解决它的出路问题的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 (一)三线建设并不是包袱三线建设是毛泽东同志生前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先后用十几年时间搞起来的。他早在一九五六年《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就相当明确地阐述了工业布局分一、二、三线的想法,这时他已经预感到工业、人口密集于一线沿海城市对国家全局和发展不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的三线建设中,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三个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努力建立中苏两党、两国团结关系,争取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二是研究制定了以备战为中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出三线建设要控制基本建设规模;三是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一系列会议,指导实施三线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2014年5月,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决策50周年。50年在历史长河中是弹指一挥间,在三线建设地区却历经翻天覆地、沧桑巨变:三线建设在内地构筑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门类齐全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和交通体系,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较为完备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内地培养了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高素质人才,在共和国建设史上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贵州文化发展要挖掘的文化元素很多.显示出贵州文化的多样性、多彩性与丰富性。但贵州还有一种值得挖掘.也应当弘扬的工业文化.那就是”三线文化”。三线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爱岗敬业和奉献的精神和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比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应当加以弘扬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亲自筹划和积极推动的三线建设,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极其深远。毛泽东筹划和推动三线建设不仅仅是出于备战目的,而是有着多重因素的深入思考。其内在动因主要有:立足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着力增强国家的战时经济生存能力和战备应急保障能力;努力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70年代,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为加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促进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在三线建设的酝酿与决策、部署与实施、调整与改造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