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起二战中的德军坦克,人们通常会想到著名的Ⅲ、Ⅳ中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以及"虎"式、"虎王"重型坦克,还有有史以来最重的"鼠"式超重型坦克,而德军的轻型坦克却往往被人忽略.其实德军装甲部队就是以研制轻型坦克开始发展和壮大的,德军轻型坦克为德军在二战初期取得"闪击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入侵波兰和法国时,德军的主力坦克就是像Ⅰ号和Ⅱ号这样的轻型坦克,只是随着二战中期德军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大量生产,轻型坦克才逐渐退居二线,但是在德军坦克发展史上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1940年5月德军坦克部队在进攻西欧各国时大显身手,而此时美国陆军仅仅装备464辆各种坦克,不仅在世界上位居第七,而且绝大部分都是轻型坦克,德军坦克“闪击战”的成功也促进了美军坦克的研制和发展,美国也开始研制和发展中型坦克.  相似文献   

3.
欧洲的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虽然美国没有马上参战,但却促使美国各军种迅速走向战时体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装甲部队开始紧急研制轻中型坦克。 在中型坦克方面美国装甲部队首先研制了作为过渡型号的M3坦克,在此基础上,生产了美国最重要的M4谢尔曼式坦克。轻型坦克则是以M2为基础,发展出M3型轻型坦克。 相对于中轻型坦克的开发,研制什么样的重型坦克一直是个问题。1940年5月德军坦克横扫整个西欧。德国坦克在战场上杰出的表现让美军迅速确立了重型坦克的标准。 这时美国装甲部队希望能按照德军装甲部队中以3号坦克为主力、4号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布局,生产能为M3和M4中型坦克提供强大火力支援的重型坦克。  相似文献   

4.
一、坦克的发展沿革与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各国的坦克已发展了三代。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坦克为战后的第一代,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坦克为战后的第二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研制的坦克为战后的第三代。1.第一代坦克。战后第一代坦克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各国以发展中型坦克为主。战后第一代坦克,一般按重量分为中型、重型和轻型三类。一般来讲,中型坦克在30吨至40吨之间,重型坦克在40吨以上,轻型坦克在20吨以下。中型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成为各国装甲兵的主要装备。另外,这一时期的重型和轻型坦克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坦克的型名     
坦克最早制造于英国。“坦克”一词就是英文的汉译音,英文原意是“水箱”。因为第一辆坦克模型是由英国海军大臣邱吉尔为蒙蔽间谍耳目而以造水箱为名研制的,而且其外型也真象水箱。从车体重量上分,有重型坦克(一般指四十吨以上)、中型坦克(指三十吨至四十吨之间)、轻型坦克(二十吨以下)。中型坦克是作战的主力,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国以动物定名的兵器,大多以动物的形貌、性能和特征来喻示或象征某种兵器的性能、威力和作用。联邦德国主战坦克定名为“豹”,导弹歼击坦克定名为“美洲虎”,还有“黄鼠狼”装甲车、“海狸”式架桥车、“鳄鱼”两栖车、“野描”自行火炮等。英国行“蝎”式轻型坦克、“狐狸”装甲车。美国有“黄貂鱼”轻型坦克。  相似文献   

7.
印度陆军为了加速其坦克、机械化部队装备的现代化,特制定了装甲战车的现代化计划。这项计划包括研制新型主战坦克和轻型坦克,改进现役坦克和步兵战车等,要使其装甲战车在数量上与邻国巴基斯坦保持3:1的优势,在质量上要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现代化轻型坦克受到各国追捧,研发、列装热情高涨,以色列为菲律宾陆军生产的“萨布拉”轻型坦克就是其中之一,菲律宾陆军也凭借“萨布拉”,史无前例地迈入了坦克时代。菲律宾陆军获得新玩具近年来,轻型坦克在国际防务市场持续“走红”,主要原因是经过技术革新的新一代轻型坦克拥有了较好的机动和信息态势感知能力,同时兼具火力和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9.
保障车辆通常是在主战坦克或轻型坦克、步兵战车以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和轮式装甲车的底盘上,安装专用设备和装置研制而成,主要用于保障坦克及其他战斗车辆的行动。按照用途分为工程保障车辆、技术保障车辆和后勤保障车辆3类。  相似文献   

10.
二战中日本坦克没能发挥太大的作用,许多型号的实战例子极少,这让人很难评价其性能。因此纸上比战就成了日本军史学家的一大爱好。本文将对比日本以M4坦克为假想敌设计的三式中型坦克和美国由轻型坦克中途改为中型坦克的M7坦克。  相似文献   

11.
余林 《军事史林》2004,(5):31-32
目前,台军地面部队共装备各型坦克1700多辆,主战坦克740辆,轻型坦克近1000辆,各型坦克主要装备在台湾陆军的2个机械化师、6个独立装甲旅和1个坦克群,主战坦克以M48H型、M48A5型和M60A3型坦克为主.  相似文献   

12.
192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从英国为自己的税警总队购买了24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开启了国民政府中央系军队的机械化历程。1930年,德国军事顾问乔治·魏采尔来华,大力推动了军事教育的发展,建立了许多特种兵军校。交辎学校成立时,进口了一批新式的器材用作教学和训练,其中包括了坦克和装甲车。其间中国从德国购买了10辆轻型坦克,从意大利买了20辆CV33超轻型坦克,1935~1936年从英国购买20辆“维克斯”6TE型坦克和另外29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坦克。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国军队中的坦克大约有96辆(含地方军阀掌握的数量)。1937年4月,国民党在南京方山成立了国民革命军装甲兵团,这通常被视为是中国装甲部队之始。这支部队是一支多兵种合成的装甲部队,而非以前的单一兵种部队,其规模也远胜于国内其他的装甲部队。装甲兵团包括了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交通兵第2团所属装甲汽车队等单位,团长杜聿明。抗战全面爆发前,装甲兵团共有3个营——战  相似文献   

13.
坦克具有攻防兼备的特点,自1916年问世以来一直是陆军的庞儿,有“陆战之王”之美誉。20世纪60年代以后,坦克不再分为重型、中型和轻型坦克,而是按用途分为能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主战坦克和装有特殊设备,可担负专门任务的特种坦克。喷火坦克喷火坦克是指装有喷火器的坦克。主要用以在近距离内喷射火焰,杀伤敌有生力量,破坏军事装备和设施等。 80年代中期,前苏联研制成功代号为“熊蜂”的R-90A型喷火器。“熊  相似文献   

14.
余秀峰 《军事史林》2007,(10):31-38
一,“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的设计起源于1937年的“突破战车”计划,德军希望设计一种装甲厚并用于突破敌军防线的重型坦克,由于德军在1940年迅速占领西欧,“突破战车”计划就未能实施。当德军坦克在苏德战场遇见T-34中型坦克和KB-1重型坦克时,德军的Ⅰ号、Ⅱ号轻型坦克和Ⅲ号、Ⅳ号中型坦克根本就不是T-34和KB-1的对手。  相似文献   

15.
聂风 《宁夏科技》2000,(5):67-73
在装甲车辆的发展中,欧、美、俄自70年代以来都将焦点放在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运输车等车种上。由于武器、装甲、射控装备等技术的进步,传统轻型坦克的地位已被轻型装甲车辆所取代,使得专职的轻型坦克几乎从国际军火市场上消失。但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全面战争概念已被低强度区域性冲突所取代,牵动了以往基于大兵力对抗的装备发展方向产生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6.
XM8装甲火炮系统是美国二战后研制的第三代轻型坦克,是美军快速部署部队的重要装备。发展经过早在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研究计划局就制定了轻型坦克研制计划,该计划分装甲战车和中口径反坦克速射火炮两部分进行,不久便研制出轻型高生存力试验车和XM274型75毫米高射速火炮。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在研  相似文献   

17.
“多科研,少装备”是新时期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坦克装甲车辆研制和装备的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这既是一个装备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军事经济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一、为什么要“多科研,少装备”“多科研,少装备”是由武器装备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武器装备必须积极利用国内外的先进科技成果。国外目前正依据未来战争需要进行超前研究新概念坦克,发展满足2000年前后作战需要的新型主战坦克。如美国正在研制M1A2坦克.苏联研制FST—1坦克,  相似文献   

18.
97式“奇哈”中型坦克是二战时期日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被广泛用于侵略战争。我军第一辆坦克就是日军投降后缴获的该型坦克的改进型——“奇哈改”式坦克。正是这辆坦克燃起了我人民装甲兵的希望,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并被授予“功臣”号荣誉称号。名不符实的中型坦克侵华战争伊始,89式中型坦克是日军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89式坦克的火力和机动性已明显落后于当时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为此,1936年日军参谋总部和工程部决定研制一种新式坦克。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日军急需大量坦克的投入,从而加速了新式坦克的研制进程。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当年便研制成功一种样车,取日本天皇纪年2597年(1937年)  相似文献   

19.
提起“虎王”的大名,对于军事爱好者,尤其是坦克装甲车辆发烧友来说,可谓如雷贯耳。它以高大威猛的外观、强大的攻击力,成为坦克迷心中的“霸主”。“虎王”重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研制出来的一种重型坦克。由于有着超  相似文献   

20.
改进B类战车     
美军B类战车包括除了主战坦克以外的一系列装甲车辆,如轻型坦克、侦察车辆和各种各样的装甲运输车。本文从火力、机动性和防护能力这三个领域阐述了对B类战车的改进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