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他,是山的儿子。大山的雄浑、博大,传承了他粗犷而质朴的性格。他,是军中骄子。军营的锤炼、磨砺,锻造了他勇敢而不屈的品质。他,生于大山、养于大山,对大山有一种特别的依恋,有一种难舍的情怀。他,走出大山、回归大山,对大山有一种无言的敬畏,有一种征服的欲望。他,是一名拓荒者,把一个昔日"粮靠天赐、果靠天赠"的穷山沟,带上了小康的行列。他,是一名守望者,让一个过去"矛盾成堆、纠纷不断"的问题村,奏响了和谐的乐章。他,就是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民兵连长、优秀退伍军人李锁。  相似文献   

2.
[案例]某部去年分配来一位大学生排长,他十分腼腆,一说话就脸红。他本来准备好了讲话提纲,可在排务会上一发言就结结巴巴,使同志们不知其所以然。一遇到上级领导,他就两腿发软、浑身哆嗦、支支吾吾、说话变调,有时说话声音竟像哭一样的难听。连长给他介绍了一  相似文献   

3.
他是一名病人。强直性脊柱炎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虽然才33岁,可他却连基本的生活都需要别人照料,僵硬的脖子连把头后仰这样简单的动作都无法完成。他是一名上尉警官,在完全自学的情况下,啃下了计算机维修、编程等难关,成为计算机方面的行家里手,并因为突出的工作表现,两次荣立三等功。他是一名爱情路上的“幸运儿”。在完全了解他病情的情况下,相恋的女友依然在常人不解的眼神里,为他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用自己的翅膀,给予了他翱翔天际的自由。他叫姚菲,武警北京总队九支队后勤部的一名助理员。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4年的军旅生涯打造了他,使他的作风扎实,视野开阔,思路清晰,雷厉风行。部队转业后,他放弃了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西毛都村。当地政府看中了他的能力,聘他为计生办会计。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多次被苏木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练笔     
离她家越近,他的脚步就越沉重。已经是第三次了。一路上,他把想好的话在心中默念了一遍又一遍,可一看见她家门前的那棵大柳树,想好的话却一下子忘得干干净净。“真没用!”他在心里骂自己一声。 他是家中的幺儿。在家里,爹、娘、哥、嫂,几乎啥事都可由他作主。可一到她面前,那份自信,那份洒脱却消失得无影无踪。难怪那几个结了婚的伙伴们都在笑话他:别看你现在神气,等结婚证一扯,照样一个“气管炎”(妻管严)!  相似文献   

6.
2001年年初的时候,郭德祥已经是农二师三十二团团长,成了一方威风凛凛的"地主"。但是,他在我的心里始终是一个谦和诚实、没有半点"官味儿"的老朋友。朋友感情是需要时间考验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农二师首届青干班,我们两个都是班里的学员,那时,他不善言语,给人一种诚恳扎实、聪慧精明的印象。正是这个特点,使他很快从一个连队的连长,当上了团场生产科科长、副团长、团长,成了青干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后来,我又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年轻稚嫩的痕迹,成了一位成熟老练的团场领导了。他一听说我要采访他,并准备在报纸上"弄上一篇"的时候,他连连摆手说:"千万千万不要这样,那可是折腾我哩,不行,不行!"郭德祥就是这么一个人,对自己准备干的工作或者已经干出的成绩,从不声张,他说:"成绩不用说,就在那里摆着,缺点不用瞒,都在职工心里装着。"去年春天的时候,我又碰到了他,我细细一看,  相似文献   

7.
他是一名温柔体贴仁爱理达的医生,从医56年,他始终坚持着属于他的职业习惯:他见病人的第一个表情是微笑;他是一名出色的外科专家,他认为医生站在手术台前,比去争奖、去凑论文、去弄基金更有价值,因而也便没有“教授”“博导”之类的头衔。他是一名彻底理解为医之道的医生,他说:“医生的职业没有尽头,除非身体顶不住了,才能停下来,否则总要做下去。”现在,他停下来了。他被确诊为晚期胃癌。他淡定地交代遗嘱:死后做遗体解剖,为后人积累经验。他说:“我这辈子做医生,只想做个好医生。”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兴义市桔山镇桔园村退伍军人、市民兵应急营二排排长田景勇今年29岁,退伍后他凭着良好的军政素质和一股实干巧干的精神,在村里拉起一帮年轻人搞起了建筑,走上了创业之路。一年下来,挣了不少钱,但他眷恋军营、心系国防的痴情不改。群众认为他是个能人,于是推选他当村委会主任,自然成了村民兵连长,挑起了带领群众走致富路和负责民兵工作的担子。市民兵应急营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二排排长。  相似文献   

9.
他走了,带走了他心爱的军装;他走了,留下了黑龙江省首例现役军人眼角膜捐赠协议书,那是他最后的遗言:"不管你是谁,很高兴为你带去光明。"好一场大雪,片片雪花极尽曼妙地轻舞飘落,装扮出一个圣洁的世界。有一双眼睛如饥似渴地望着这一切,却渐渐被泪水模糊……是他让它们重新闪耀起生命的光。那一年,单位里来了个刚走出军校的壮小伙,超过1.8米的个头,脸庞方正,心肠火热,像一缕阳光投射在岗位上、球场上,和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他就是吴峰。在这个地处边远的阵地上,没有他当初期待的硝烟滚滚、热血沙场,  相似文献   

10.
喜哥     
一次在他跳得正起劲的时候,楼下的人过来敲门,以为他们夫妻吵架了,跑过来要劝架,结果搞清楚状况后,弄得人家哭笑不得,说他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潮"。说到"喜子"班长,在咱营里可是个风云人物。好像不管什么事,到他手里都能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为什么?他又是谁呢?莫非他赋性聪颖、博学多才,还是有三头六臂、技艺超群?答案都不对,奥秘在于他有一颗像向日葵那样永远迎着阳光的心。他就是来自导弹发射先锋营的汪明喜班长。  相似文献   

11.
他叫张洪江,曾在海军工程兵某部服役。四年的戊马生涯中,他当过战士、保管员、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他告别了军旅,回到了长春市郊区大南乡新兴村赵家店。可回到自已的家中,没有一人出来迎接,房门紧闭,窗户上钉着木板和炕席。再想起唯一的两位亲人——父亲和母亲在他服役期间相继去世,他哭了,一种孤独之感使他大放悲声。  相似文献   

12.
打起背包,即将离开仪仗队的那一刻,他脸上保持着执行仪仗司礼任务时的微笑,心里却早已哭得稀里哗啦。伴随5年军旅生涯的礼服、军旗、军刀、军靴,哪一件他都带不走,可是,当他看见立于营门内侧巨石上豁然刻着的军魂二字时,他坦然了。一个漂亮转身,欣然而去。这一转身,他将从一名陆军战士转变为一名空中先生。  相似文献   

13.
在大庆石化总厂,有一位佩戴“Y”字军衔的预备役大校军官。在企业里,干部职工们叫他郑书记;来到部队,预备役官兵们叫他副政委。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身兼数职,公务繁杂,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付出了诸多辛劳,在职工群众心中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作为一名预备役军官,他心系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为部队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深受官兵们的爱戴。他就是大庆石化总厂党委书记、某预备役高炮师预任副政委郑怀义。  相似文献   

14.
钉子     
一个男孩有坏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告诉他,每当自己发一次脾气做错一件事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个月,这个男孩钉下了30根钉子。后来慢慢钉下的钉子少了。他的脾气也得到了控制,做的错事也少了。终于有一天,他告诉父亲,说他的坏脾气少多了。父亲再对他说,从现在开始,你每当控制住一次脾气,避免了做错一件事,就拔出一根钉子。  相似文献   

15.
他走过了一个世纪,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他矗立了一座丰碑。今天,我们追忆这位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历史的巨人——邓小平,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他的光辉思想,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从而将他亲手绘就的国防科技工业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他曾是一名军人,身上留下了冲锋陷阵的疤痕;他是爱的使者,鲜血染红了助学路;他走了,用31岁的青春谱写了一曲生命壮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看了他的事迹后,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广大团员、青年志愿者向他学习。日前,共青团中央追授他为“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  相似文献   

17.
他曾经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他勤劳、朴实,有着远大的理想和似锦的前程,他曾经活得十分充实,十分忙碌。然而,正在他“活得最狂妄”的时候,上天夺去了他的双腿,他几乎被命运打垮了。他恨,他恨迷个世界为何对他如此刘薄;他怨,怨命运为何对他如此不仁义,一时间他想到了死,想到了放弃自己,他不停地思考着。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上天夺去了他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权利,但却夺不去他梦想的权利,他拼搏的权利,于是他抓住了笔杆,如同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笔净化心灵,清除心灵深处的污垢。他用笔来绘制了蓝天,也找回了  相似文献   

18.
李合州 《政工学刊》2005,(10):60-60
助人为乐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如果有谁遇上了困难、灾难甚至灭顶之灾时,善良的人们总是纷纷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帮他渡过难关。但是,若有哪个人误入歧途将要走向错误或犯罪之时,能不能用批评对他击一猛掌、大喝一声,用批评来拉他回头,用批评来阻止他的罪错呢?令人震惊的疑问这是笔者刻骨难忘的邻居家的一件真实的事情。邻居小孩是一位很有前途的高中生,长年和年迈的老奶奶相依为命。在一次帮同学打架中致人重伤,被判了劳教。他的一群很要好的同学,除了常到少管所看望之外,还经常到其家中为他的老奶奶买米送面,料理家务。老奶奶看到这群可爱的…  相似文献   

19.
一次心理辅导课上,到了提问阶段,一名新兵递上了一张字条:知心姐姐,我能找你单独聊聊吗?课后他留了下来。一个英武帅气的小伙子,却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他介绍说,他叫小唐,来自广东,入伍时大专在读。他要咨询的问题是,自己控制不了想家的情绪,家里的一切总是浮现在脑海中,  相似文献   

20.
戴颖煊 《环球军事》2014,(24):54-55
一名美军特种兵空降到了纵深,经过一天的跋涉和与战友联络,虽然他并不感到饥饿和疲劳显然贴在肚脐上的“智能食物”贴片发挥了作用,但干燥的沙漠气候加上紧张和孤独,还是使他口干舌燥,他很想用清水湿湿头、拍拍脸,最好能饮用一点。正巧,土丘后面有一水沟,仇他不能确定邪水足否干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