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她从闻名遐迩的“支前七大娘”、“前沿十姐妹”的故乡走来。在漫漫拥军路上,她循着前辈们的足迹,继承着他们的事业。她就是任现职已10年,四度进京捧回“全国双拥模范城”奖牌的厦门市民政局副局长、双拥办主任——卓锦锦。1989年上半年,卓锦锦凭着一颗热心、爱心和责任心,成为“职业双拥人”。1998年,驻军某部奉命北调参加抗洪抢险。向来闲不着的她就琢磨起来:部队一走,部队的菜地也就没人管了,部队回来后怎么办?于  相似文献   

2.
主人公小传高英,河北省永年县人,河北工程大学教学科研基地主任。30年来,她把价值数十万元的拥军物资送给部队;30年来,她为驻军和复员军人解难题、办实事上千件;30年来,她大规模地技术帮扶、科技拥军,使部队信息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她热爱人民军队的模范事迹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并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  相似文献   

3.
位于四川省珙县境内,连续4年保持退伍士兵安置先进单位,2004年被评为市级拥军优属先进单位,拥有员工1万余人,复、转、退军人占总数的35%,年产煤200万吨,产值达2亿元的省属企业——芙蓉集团公司,多年来心系国防不忘历史,居安思危不忘拥军。今年以来,他们以开展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党政主要领导和武装部共同筹划拥军优属活动的开展,共投入经费37万余元,掀起了拥军优属活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大足县龙岗镇十字街居委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妈妈。她就是被大足县委、政府、县人民武装部授予“拥军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徐培宗。现年71岁的徐培宗,心想国家事,情系子弟兵,她9年如一日,绣制出精美鞋垫1500多双,每年相继在“八一”、春节前夕寄往陆海空三军的不少军营。有的指战员曾垫着它奔赴老山前线,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有的曾垫它去平息了反革命暴乱,维护了首都北京的尊严;有的曾垫着它走出了国门,去维护世界和平。她为了买布料和七色线,竟把自己的棺材卖掉了。她绣制好每一双鞋垫,不只是艰辛的付出,不只是汗珠凝结,更多的是心与情的汇集。你看她绣制出“戍边卫国”、“向亲人问好”,“学习雷锋”,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至今仍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像所有勤劳的农妇一样虔诚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田园。她的儿子和孙子们在共和国的军营里上至将军,下至士兵,携手共筑着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他们都是从家乡那条泥泞的小道上走出来的;他们都是带着这位母亲的叮咛和希冀走上从军之路的。他们流淌着她的血液,也凝聚着她的信念和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沈阳市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门前接小孩的人群中,有一位叫郑平的中年妇女。她每天早上送一名10多岁的小女孩儿上学,中午又接回家吃午饭,下午上学又送来,下午放学又接回家去,熟悉的人问她:“你接送的孩子是你什么人哪?”她自豪地说:“是我外孙女。”可是她唯一的女儿刚刚结婚,怎么能有10多岁的外孙女呢?  相似文献   

7.
1994年10月1日,应李鹏总理的邀请,她出席了国庆招待会;随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全国妇联副主席黄启藻,又把她请到全国妇女干部管理学院的讲台上:她一曲从困境中崛起的辛酸歌、一曲爱国扶贫帮困的情暖人间歌,一曲厚爱国防强我中华的赤诚之歌,使台下近1000名中外妇女的眼泪夺眶而出。  相似文献   

8.
女能人拥军     
安徽省宿松县趾凤乡女基干民兵王珍萍的家庭是蜡烛专业户,多年来,靠加工蜡烛勤劳致富,拥有资金数十万元。王珍萍本人也于1987年评上了“四有”先进民兵,并荣获团省委七五建功一级奖章。去年她又被省妇联列为全省“十大女能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山东省安丘市马家庄村,有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有这样一个家庭。她的公公曾是解放战争时期当地有名的支前模范,她儿子的个体出租车被官兵们称为“爱心拥军车”,她的孙子一个光荣参军,被评为“优秀士兵”,另两个分别被市和学校评为“爱中华、爱国防、爱军队”之星和国防之声小记者。她,先后被表彰为“市拥军模范”、“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和“全国拥军模范”,她的名字叫徐凤英。  相似文献   

10.
燕山深处,当嘹亮的军号刚刚把群山唤醒,杨立丰就骑着她那辆“拥军号”自行车来到了军营。 杨立丰,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艺师。10年来,为了提高驻军“菜篮子”的质量,她义务为军营传授蔬菜新技术种植方法,赠送资料设备,培训战士技术员、“种植能手”约320名,帮助新建或改建大棚、温室、种子场23个。她骑着自行车,走遍了驻车部队的每块菜地,每个温室和大栅,她和她的自行年也因此被官兵们誉为“永不停歇的‘拥军号。  相似文献   

11.
2005年3月4日,四川省宜宾军分区司令员叶卫东轻车简从深入珙县洛亥镇,检查指导民兵整组暨民兵点名站队工作。洛亥镇距珙县县城有80余公里,其中一段正在修筑,交通不便。在珙县县委、县人武部领导的陪同下,叶司令员于  相似文献   

12.
拥军典范     
现年52岁的唐山市路南区常记商场总经理常玉珍,自改革开放以来,艰苦创业,依法经营,勤劳致富,成为拥有千万元资产的私营企业家。致富以后,常玉珍一家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而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公益事业,回报社会,特别是把爱国拥军作为崇高的追求。她投资400万元,建造了“常记功臣幸福院”,自费赡养了19位在战争年代立下战功的孤老复员军人。常玉珍对人民子弟兵倾  相似文献   

13.
在燕赵大地宁晋县,传颂着深明大义、支持儿子安心服役,而自己却用柔弱的肩膀承受着家庭的不幸,用一腔纯朴的真情为国家、为军队分忧的战士好母亲荣淑坤的事迹。 1994年12月15日晚上,宁晋县边村乡南及桥村的荣淑坤家不幸祸从天降:全家靠借贷1.5万元钱筹办的泡花碱厂锅炉爆炸,四邻房屋被炸塌,丈夫当场身亡。此时,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让荣淑坤赶快把在部队服役的儿子召回来,支撑这个破碎的家。面对乡亲们的好心劝说,荣淑坤心里非常感激。可是,她不能让军队和国家利益来服从家庭利益。 荣淑坤在料理完丈夫的丧事后,便收到了儿子贵锁从部队发来的信,询问家里及厂子的情况。荣淑坤不识字,不会写信,她让人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这位拥军、爱国的“赵珍妮式的老妈妈”,是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山东省军区联合表彰的朱秀英。在黄海之滨,胶州弯畔的西南艾山脚下,有一个300多户人家的大孟慈村。朱秀英一家9口人就住在这里。她上有父母,下有5个孩子,全家包种了20多亩责任田。在土地多,劳  相似文献   

15.
说起退休教师汪正坤老人,在云南省腾冲县驻军部队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部队官兵都亲切地称她为"拥军妈妈"。 汪正坤9岁那年,日本鬼子打进了腾冲城。汪正坤随祖母逃难躲到了乡下。一次回城看望祖父时,祖孙二人在城门口遭到盘查,因被鬼子认为行为不恭敬,拔出军刀就要割汪正  相似文献   

16.
她是一位母亲,心里惦记的却是更多人的孩子、更多人的母亲,被福建省评为“十佳母亲”;她是一位企业拥军志愿者,心中常挂念部队、挂念和自己孩子一样年纪的战士,她就是泉州市企业拥军协会会长张富英。  相似文献   

17.
风光旖旎、景色诱人的滨城大连,以她那秀美的容姿和令人陶醉的风景而举世闻名。然而,笔者在对勤劳的滨城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产生敬佩的同时,还被他们对人民子弟兵的一片深情厚谊所打动。在这里,我们仅采撷大连市中山区拥军工作的几组镜头,相信人们会因那如春潮般涌动的鱼水之情而动容。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2月14日,在贵州省雷山县新兵欢送会现场,满头银发的89岁老大娘田秀兰,亲手为即将入伍的孙子齐麟戴上大红花。至此,她先后将祖孙三代4位亲人送入军营,成为当地闻名的拥军模范。  相似文献   

19.
初春的北风依旧呼啸。在山西某预备役团,全体官兵在寒风中列队,翘首等待一位尊贵的客人。盼望着、盼望着,10时许,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另外3位妇女的搀扶下出现在官兵视野,现场顿时沸腾了,大家纷纷上前迎接老人……"她叫刘纪忠,代县十里铺人,77  相似文献   

20.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半个世纪过去了,庄印芳这位敢为天下先的老妈妈那一片爱军之情却始终没有改变。去年“八·一”建军节之际,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民政部、总政治部授予庄印芳等10名同志“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面对荣誉,这位65岁的老人并未止步不前,而是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她想到了百年之后,把目光投向未来:为了使拥军优属工作持续发展,她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县级拥军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