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前,世界各核国家拥有的核武器主要是依靠核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贯穿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四种因素进行杀伤破坏,但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并不止上述四种。随着核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爆炸的第五种杀伤破坏因素——核电磁脉冲越来越引起核专家们的重视。国外已经开始了核电磁脉冲弹的研制工作。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时释放出来的伽码射线与周围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这种核电磁脉冲从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大气层核试验已全面禁止,地下核试验也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是,世界主要的核大国并未停止核军备的研究和发展,在积极研制和装备中子弹、冲击波弹、核电磁泳冲弹等第三代核武器的同时,美、法、俄等国已着手利用高技术的研究手段,研制第四...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核武器的发展,电磁波武器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者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崭新的军事战略思想;不把核武器用作受到全世界人民强烈反对的杀伤和摧毁性武器,亦即不是利用核武器在低空爆炸条件下众所周知的三大效应——冲击波,热辐射(也称光辐射)和放射性沾染,而改为利用目前尚只为少数人知道的核武器的第四效应——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简称EMP)。让氢弹在高空(大气层外)爆炸,由于没有空气,因而既不生成冲击波,也不生成热辐  相似文献   

4.
对比了6种不同弹种的国军标对冲击波测试的要求,总结了现有引线式和存储式冲击波测试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一种小型无线冲击波测试系统,给出了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实验结果,实测数据表明该系统工作可靠、使用方便,符合国军标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5.
原子弹 它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它采用重元素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过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性和电磁脉冲起到杀伤破坏作用。 氢弹 属热核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至上千倍。  相似文献   

6.
核同质异能素武器属于所谓的“第四代核武器”。铪-178“伽马弹”是核同质异能素武器中的一种,一经提出就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本刊应读者要求介入讨论。文章介绍了对“伽马弹”的不同看法,作者对其前景是持否定态度的,不相信能够研制出可用于实战的武器。  相似文献   

7.
核武器(这里主要指核炸弹、核导弹弹头)于1945年问世以来,半个世纪中已发展了三代。第一代核武器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易裂变重原子核的裂变反应原理制成的原子弹,也叫裂变弹。现在,关于原子弹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在不进行核试验的条件下也可以研制出来,只需具备相应的科技水平和核原料。这种武器的扩散已成为当今的主要威胁。第二代核武器指利用重氢(氘)、超重氢(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聚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氢弹,也称热核弹或聚变弹。它需要利用小型原子弹引爆热核材料。研制氢弹必须进行广泛的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战场,核武器仍然具有巨大的威胁,除了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战略核武器外,各种可用于实战的微型战术核武器也将陆续研制和装备部队。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有关国家正在研制的3种微型核武器: 10吨当量的钻地核武器 这种核武器的弹头可钻入地下10-15米处爆炸,能够使500帕的压力到达地下25米的深度,即使35米深处也仍有250帕压力。如此强大的压力能摧毁非常坚固的地下工事,而核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对100百米左右的建筑设施仅有轻微损坏。此外,这种核武器还能十分有效地破坏敌方的机场等大型坚固的地面军用设施。 100吨当量的反导弹核武器 携带100吨当量核弹头的反导弹核武器,不仅能在高空准确地拦截来袭导弹,而且其高强度的核辐射可使来袭导弹的化学、生物弹头失效。这种反  相似文献   

9.
榴弹作为打击空中目标的弹种之一,其破片与冲击波威力是评价毁伤能力的重要一环。参考意大利奥托·梅莱拉127 mm榴弹,设计榴弹模拟弹,分析其综合威力。采用实验、数值仿真与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破片速度、破片空间分布规律和冲击波超压。实验结果表明,榴弹模拟弹飞散方向角为93.67°,飞散角为65.42°,破片初速为1 451 m/s。仿真和计算结果表明,飞散角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差较小;破片速度理论值与实验值相对差不超过20%;冲击波超压理论值、仿真值与实验值相对差不超过15%。  相似文献   

10.
刘耿 《宁夏科技》2002,(7):24-29
2002年5月31日下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就日本是否可以拥有核武器问题发表评论说:作为个人,如果非要表态的话,“我认为可以拥有吧”。福田还声称:“日本目前不拥有洲际弹道导弹和核弹等攻击性武器,亦即不拥有进攻他国的手段……如果是专守防卫的话,(日本)则可以拥有核武器,不能拥有是没道理的。在宪法上或是法理上,也没写日本不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和核弹”。他竟公然宣称:有必要的话,可以修改“无核三原则”。  相似文献   

11.
何鸣 《军事史林》2007,(6):19-25
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周围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本身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原子核内部蕴藏着的巨大能量把质子和中子聚合在一起,这种能量就是原子核能。核武器就是利用这种核能制成的毁灭性杀伤武器。根据获取这种核能的不同方式,核武器可分成两类:利用重原子核裂变反应制成的就是原子弹,又称裂变弹;利用轻原子核聚变反应制成的就是氢弹,又称为聚变弹。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首先研制成功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核武器从原子弹发展到氢弹,从氢弹发展到增强辐射弹、电磁脉冲弹、核爆炸激励的定向能武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能源部核军工管理局于2018年9月宣布,B61-12核航空炸弹的最终设计评审已经完成,确认该航弹能够满足国防部的标准。军工局拟在潘得克斯工厂启动生产认证活动,将在2020年3月启动首枚B61-12的制造。B61-12是美国正在投入巨资打造的兼具战略和战术打击能力的新一代核航弹,未来将成为美国空军配备的主力核航弹,并且可能是唯一的核航弹。因为军工局目前的核武器延寿计划仅涉及4种核弹的延寿,其中仅有B61-12是航弹。发展进程——B61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研发的  相似文献   

14.
蘑菇云种种     
当恒星似的火球熔化穹宇,巨大的蘑菇云卷席翻腾之时,核武器的主要杀伤破坏因素相继产生:光辐射、冲击波、贯穿辐射、放射性沾染、电磁脉冲……  相似文献   

15.
葛信卿 《国防》2001,(1):6-7
核武器、导弹武器,既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又是20世纪遗留给新世纪的重大战争隐患.目前,尽管超级大国核武库已经有所裁减,然而现存的核武器仍然足够毁灭地球若干次.表面上的数量减少,丝毫没有减弱现存核武器的效用.核武器技术不断更新,新型核弹头如电磁脉冲弹、贫铀弹、中子弹等层出不穷且有的已投入实战运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纷至沓来,成为增强核和常规导弹威慑、打击和反击能力的有力后盾.  相似文献   

16.
航空炸弹     
张炳然 《军事史林》2013,(12):56-62
航空炸弹简称航弹,是从飞机等航空器上投掷的一种爆炸性武器。当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研制各种新航弹,以适应新形势下作战的需要,本文介绍国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航弹,有助读者了解今后航空炸弹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弹药的发展插上了翅膀,现代弹种的出现,使弹药飞跃到了艺术化的境界,起到了出神入化的作用,诸如箭弹、侦察弹和生化弹等,这些弹种既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弹药的发展趋势。下面介绍的是几种具有特殊作用的弹种:贼头贼脑的窃听弹窃听弹是一种直径约l厘米的子弹。它里面装有超高频发射器和微电子仪器,可窃听方圆数十米内的谈话,觉察各种动静,并将获得的情报迅速发出。救死扶伤的救命弹救命弹弹内不装火炸药,而装镇静剂和急救药物。当士兵受伤或生命垂危且医务人员无法接近时,可以发射这种子弹进行急救,…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积极准备使用核武器是一贯的政策。让我们回忆一下半个世纪以前,美国是如何使用核武器的,就可以看清它的今天和未来。  相似文献   

19.
赵剑锋  郝彦斌  李会格 《国防》2006,(10):71-72
深水炸弹(简称深弹)是一种能在水下一定的深度或与目标相遇而爆炸的水中炸弹,主要用于攻击潜艇,也可以用来开辟雷区通道或者攻击其他目标,是有效的近距离反潜武器。深水炸弹由水面舰艇或飞机投放,也可以由反潜导弹携带。反潜鱼雷、反潜导弹的问世,曾一度对深水炸弹的发展造成冲击。近年来,由于浅水反潜作战的需要,深水炸弹重新得到重视并取得了深入发展。深弹的分类和组成通常深弹按携带方式分为航空深弹和舰用深弹两类。航空深弹由直升机或反潜飞机投放。舰用深弹按投射方式分为投放式深弹和发射式深弹。发射式深弹,按发射原理分为发射药发…  相似文献   

20.
近期发生在克里米亚的一系列事件使得众多评论人士退回到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乌克兰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同意将其核武器返还俄罗斯是一种错误。该议题被影射为一种具有典型代表的重大地缘政治“教训”:那就是本土拥有核武器是与大国比邻的小国保持行动独立的最佳方式。然而,乌克兰能够成为支持上述论点的例证吗?首先,认为乌克兰自身曾经拥有核武器的说法正确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