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BX巨型反导雷达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关键部分中段地基防御系统G(MD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美国波音公司和雷西昂公司联合研制,主要用于监视近太空空间,辨别来袭的各种弹道导弹分弹头及假目标,作为反导系统的“千里眼”,部署在阿达克岛附近的太平洋水域。海基X波段雷达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技》2005,(5):F002-F002
据报道熏美国军方即将完成国家反导防御系统巨型雷达之一、海基X波段雷达穴SBX雪系统的建造工作熏将于2005年6月或8月开始环绕美洲的远程航行熏驶往阿拉斯加附近阿留申群岛熏作为反导系统的“千里眼”熏部署在阿达克岛附近的太平洋水域熏预计于2005年12月开始正式服役。SBX巨型反导雷达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关键部分中段地基防御系统穴GMD雪的主要组成部分熏由美国两家航空航天制造业巨头波音公司和雷西昂公司联合研制熏主要用于监视近太空空间熏辨别来袭的各种弹道导弹分弹头及假目标熏通过海洋及大陆熏向位于科罗拉多沙漠沙延山下深…  相似文献   

3.
海基X波雷达     
《国防科技》2006,(6):1-1
SBX巨型反导雷达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关键部分中段地基防御系统(GMD)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美国波音公司和雷西昂公司联合研制,主要用于监视近太空空间,  相似文献   

4.
某型巡航导弹靶标主要用于对拦截该弹的反导防御系统进行性能评估,而其在雷达照射下的RCS值是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为研究其RCS值对反导防御系统中的雷达探测能力的影响,采用基于高频局部性原理的物理光学法(PO)和等效电磁流法(EEMC) 的综合来计算测量导弹的RCS值,并在改变雷达照射波入射方位角的情况下对该型导弹RCS的相应改变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该型号导弹的RCS图,为评估反导防御系统地基雷达的性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防御对手可能发射的弹道导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开始了反导系统的研制。目前,美国的陆基反导系统在世界首屈一指,俄罗斯、以色列、日本、印度、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都部署或正在研制自己的陆基反导系统,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德国、荷兰、波兰、捷克、乌克兰等国家则通过与美国合作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等方式发展自己的陆基反导系统。陆基反导系统正加速向全世界扩散。  相似文献   

6.
路开通 《当代海军》2005,(12):18-19
近日,《简氏防务周刊》披露,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近来表现出对欧洲舰载反导系统(SAAM)研发的格外关注,一方面是担忧这种先进防御武器系统有可能进入亚洲市场,另一方面担心,美国在防空反导领域不再独领风骚。也就是说,美国苦心经营的“宙斯盾”防御系统,今后将受到欧洲版——SAAM防御系统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6月13日,走过了30年零1个月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以下简称《反导条约》-ABM Treaty)寿终正寝。由于美国的单方面退出,该条约从此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为说明不再受该条约约束,美国于当天晚上在太平洋中部海域进行了以往《反导条约》所禁止的第一次海基反导拦截试验(参阅本刊7月上半月版第64页)。此举象征着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已开始进入新阶段,其海基反导系统的发展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8.
海湾战争后,美国将发展反导系统的重点,置于对付第三世界的“捣蛋”(rogue)威胁。但在威胁的先进程度和美国应于何时部署反导系统上,尚有争论。白宫和国会争论的焦点是,保卫美海外驻军的战区导弹防御,与保卫美国城市的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二者的部署...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现代反舰导弹的特点(包括超声速反舰导弹的弱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论述了当前国外反导防御的手段及新思想,指出末端防御的重要性。主要讨论了目前防空反导系统存在的困难及火控系统存在的局限性,总结了反舰导弹末端具有的弱点(红外特征明显、速度过大不易机动等),从系统的角度论述了末端拦截反舰导弹的可行性及需研究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2月,日本正式发表声明.从2004年起将向美国采购导弹防御系统。声明强调,建设中的反导系统将在日美地区联合反导系统的框架内遏制远东战区的潜在威胁。这个决定已得到了日本内阁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支持。为了部署该系统,在未来5年内(2008年之前)东京将花费7000亿日元(65亿多美元)。据美国《防务新闻》3月22日报道,美日将于4月签订一份关于导弹防御合作的框架协议。  相似文献   

11.
朱伟 《国防科技》2007,(1):49-51
美国《纽约时报》12月10日报道称,美国陆基导弹防御系统正在阿拉斯加逐渐成型.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其实,美国逐渐成型的远不止陆基导弹防御系统.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加快导弹防御系统的陆、海、空、天"四维一体"布阵步伐,除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加紧建设陆基反导截击基地外,还加紧研制海军全战区防御(NTW)系统、机载激光器(ABL)和太空动能拦截器(EKV)系统.目前,可以说,美国"四维一体"的导弹防御系统都已逐渐成型.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新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美国国会1999 年3 月决定加速发展“最具前途”的高层战区 导弹防御系统, 所以有关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的新策略近期成了全球讨论的热点。文章从描述 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基本配置和拦截试验出发, 简要介绍了美国的 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最后指出, 弹道导弹防御的核心思想是以数量庞大的精确制导武器摧毁来袭弹道导弹, 在战略导弹防御的三个阶段实施反导作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作者在1993年11月24日在莫斯科国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研讨会上所作报告的译文,原文无书面材料,是按其录音整理而成,其中录音中缺落的段落和插图是译者根据有关材料补上的。文中阐述了建立对付中程弹道式导弹的地基的反导弹防御系统几种可能的技术途径,包括单梯队的和双梯队的反导防御系统;给出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组成,系统及分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并给出各种反导防御系统的作战过程及拦截范围图。它是俄罗斯在该会议上所作的主要系统总体报告,亦是该会议反导防御系统部分的第一个报告,它与以后其它有关的反导防御系统防御系统的报告(见本文参考文献(1~6)等)一起,构成俄罗斯对新一代反中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4.
PANG Zhihui 《国防科技》2018,39(1):047-052
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考虑反导系统的构建以来,其反导政策经历了"明确反对加入美国反导体系,自主构建韩国型导弹防御系统"到"强化韩美、韩美日反导合作,谋求实质上融入美国反导体系"的显著调整与变化。韩国反导政策的演变与朝鲜核、导威胁的与日俱增、韩国自身反导能力的不足及美国的极力推动等因素密不可分。当前,韩国开始部署"萨德"末段高空区域反导系统,韩美反导合作日益深入,并向韩美日三边合作拓展,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韩国强化与美、日的反导联合,在军事、外交、安全方面引发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系统工程的定义和方法论,剖析了反导装备体系建设的特点,研究了系统工程管理在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中的应用。结合反导装备体系建设的具体情况,提出在反导装备体系建设中运行系统工程管理,逐步开展自上而下顶层设计、自下而上集成联试的建设思路,并针对相关支撑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虎 《环球军事》2009,(16):24-26
经过多年经营,日本列岛目前已成为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枢纽和关节点。美国除在这里部署先进的反导型“宙斯盾”舰和“爱国者”PAC-3防空导弹外,其弹道导弹预警侦察机和监测船也是东亚地区的常客,而美军在日本的地面预警和情报处理能力也代表了美军在反导系统建设领域的最高水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驻日美军导弹防御体系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7.
战区导弹防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区导弹防御”(TMD)计划是相对于“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而言的,它和“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共同构成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BMD)计划。“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能够保护美国本土免遭远程战略弹道导弹攻击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则用于保卫美国本土之外的一个地区免遭射程在3500千米以下的近程、中程、远程弹道导弹袭击,如美国部署在海外的部队、设施以及美国的盟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海基X波段雷达(SBX)已经成功从夏威夷移至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  相似文献   

19.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在反导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术弹道导弹的防御是当今军事斗争中一个重要问题,而防御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预警问题,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因为其突出的性能,在反导预警系统中具有核心的地位。首先对战术弹道导弹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性能特点,接着讨论了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反导模式的工作原理和探测能力,并给出了仿真分析,然后指出了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关键技术,最后就开展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技术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美国加紧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俄罗斯为了捍卫其大国地位,重振军事强国雄风,保持对美国的核威慑,亦不断加大在对付NMD方面的投入与研究。按照俄美两国政府的发展计划,2006年将是俄美导弹与反导系统"短兵相接"关键 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