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我第一次能把束缚带解开,我迅速漂浮到舷窗边去看外面的世界,去俯瞰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蔚蓝的地球上空飘着淡淡的白云,非常漂亮,无比壮观,这一刻,我深深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这一刻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了不起。杨利伟在《天地九重》中写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声。《天地九重》是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自述,是中国唯一、世界罕有的真实记录太空之旅航天员生活揭密的专著。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以负责和揭密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读者跟随他的经历感受到真实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该书用平实的语言告  相似文献   

2.
李剑 《国防科技》2007,(4):87-89
长久以来,当人类把目光投向太空的时候,更多地是进行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探寻宇宙的奥妙.正如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的科学家联盟的太空武器专家格里格所说:"太空是大气层上面一个美丽的研究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邵萌 《国防科技》2017,38(5):046-049
随着中国在太空领域的不断崛起,太空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源自传统政治领域的大国阻挠,也有来自外太空的人类共同威胁。为了应对这些威胁和挑战,保护中国的太空利益和国家利益,我们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多管齐下,以维护日益重要的中国国家太空利益。  相似文献   

4.
当人类跨入新世纪的门槛后,随着美军大举操演“太空战”、俄罗斯成立新“天军”,欧洲、印度、日本等加速发展太空军事力量的举措不断出台,太空作为人类军事活动的一个新的战场正逐渐受到世人,尤其是那些太空强国的重视。可以预见,随着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太空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太空战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作用登上人类战争的舞台。 太空战受战场区域、武器装备和尖端技术的影响,具有十分突出的作战特点,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5.
邓孟  李源 《军事文摘》2023,(9):23-26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太空探索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没有终结点、永远在路上的远征。建成空间站是一件彪炳史册的大事,标志着三十年前定下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完成;但站在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宏大视野来审视,这又仅仅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6.
2022年,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跨年. 2021年12月2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叶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中国航天在太空书写下一个个中国奇迹.在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玉兔二号"已行驶965.85米,并不断刷新人类探测器在月...  相似文献   

7.
历史选择了杨利伟 杨利伟,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 他的“首飞”壮举是中华民族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飞行。 “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中华民族是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伟大民族。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艺术形象美妙绝伦。中国明代的万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火箭进行升空飞行试验第一个为人类探索太空飞行献出了宝贵生命。杨利伟“首飞”成功,使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审美活动,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实践领域。军事斗争实践活动,也伴随渗透着审美活动。人类最早的美学思想,溶于古代的神话、传说之中。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思想,是随着理论思维的形成才开始的。古代的美学思想,是和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宗教思想、军事思想等交织在一起的。在我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包括兵家的著作中,都有美学思想的内容,只是不独立成为美学。兵圣孙武,以兵法十三篇行世越二千五百年,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空间对抗战略的调整与反制措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勤 《现代军事》2008,(4):25-30
宇宙空间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在.近十年来.国际空间站、“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等重大国际太空合作项目接连不断。然而.与和平、合作开发太空的世界主流意愿相反.美国近年来不仅大力推进空间军事化.还通过各种途径大肆攻击渲染我国的空间试验.并进一步炒作中国发展太空武器。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一个“相对论”理论,彻底改变了后人的生活。永不满足的地球人,从那时起就再也不满足于将进军太空的雄心仍停留在梦想之中。1957年人类发射第1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军太空的美梦终于成真。随后的几十年中,航天技术的发展更加突飞猛进,人类的足迹正在一步步接近外太空的边缘。而少数好战的地球人却将太空技术运用到了战争上,他们看到了太空带来的丰厚战机:浩瀚的太空战场无边无际,太空作战力量在太空战场中可不受领土、领海、领空的限制,也不受地形条件、气象条件的制约,在轨道机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真正“…  相似文献   

11.
浩瀚的太空,千百年来是人类神往的地方。然而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只能借助神话故事来表达美好的愿望。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把“人造地球卫星一1号”送入太空,标志着人类从此跨入航天时代。接着,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和前苏联,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把一个又一个人造卫星、航天飞船、航天飞机和航天站等航天器送入太空。截至1991年4月12日,人类向太空共发射了4000多颗航天器,进行载人航天活动140次,共244名航天员(其中15名女航员)424人次进入太空,其中12人登上月球,23人计27人次绕过月球,航天员一次飞行的最长时间达366天。 早在1961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就声称:“谁控制字宙,谁就能控制地球。”前苏联出版的军事著作中曾写道:“控制空间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由此可见,美国和前苏联进入太空的目的是为了称霸世界。1983年3月23日,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电视演说中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更加剧了太空中的火药味。目前,太空战已不是电影故事和幻想小说,也决不是哪位政治家或军事家凭空构想的一种战争幻境,而是高技术发展和太空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60年代以前。人们还认为太空遥不可及,登上太空、月球只是一种幻想。如今,随着航天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突破了地球大气的屏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使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扩展到由陆、海、空、电及外层空间组成的“五维”战场。海湾战争的实践,尤其是各种陆基、海基、机载和天基反卫星、反导弹武器的研制和逐步部署到太空,将使外层空间军事化,这也说明,太空大战的序幕已经拉开,太空将为军事打击开辟新的疆土。  相似文献   

13.
又见嫦娥     
牧南 《中国军转民》2010,(11):64-67
嫦娥是离地升天、渴求永生的神话人物,以其形象之美妙、寓意之深远,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1世纪,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以之命名,赋予嫦娥形象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太空探索长路漫漫。"嫦娥"奔月是中国人进军宇宙的伟大壮举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茫茫星空,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邀游太空,更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 1957年10月,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航天史的序幕;196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东方1号”,载着苏联宇航员Y·A·加加林进入空间轨道。从此,人类漫游太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是指在绕地球轨道或外层空  相似文献   

15.
吴勤 《现代军事》2008,(4):16-20
美国使用“标准-3”导弹成功击落失控卫星的行动是人类首次成功运用地空武器系统对卫星完成的攻击.也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具备实战反卫星能力的国家。此次击落卫星的行动是美国太空对抗战略的直接体现.表明美国要继续推进太空武器化,显示美国在太空领域的优势地位不可动摇.这也将刺激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升温.破坏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太空计划专家琼·约翰逊·弗雷斯表示:“天宫一号主要是一个技术试验平台,它不会立刻为中国提供任何军事能力。”不过,天宫一号的发射,有望使北京更加接近在太空拥有长期人工前哨的莫斯科和华盛顿。  相似文献   

17.
祝爱军  李旭 《国防》2004,(1):56-58
太空是信息时代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在未来的战争中,控制太空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争夺太空控制权的斗争将成为首要的作战行动,太空战将是21世纪战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正>2.战争场域之"虚"与人类世界由昔日现实的"一元世界"变为当今虚实并存的"二元世界"相一致,人类战争场域也在由现实场域一元格局转变为现实场域与虚拟场域交互作用的二元格局。人类战争场域的演进——从地面到海洋、从海洋到空中、从空中到太空、从太空到网络、从网络到心脑,是一个逐层递进、不断"虚  相似文献   

19.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行星,早就被天文学家所关注,上世纪70年代之后已多次发射探测器对它进行探测。据称,2011年8月,美国将再次向木星发射一个探测器。这将进一步引起人们对这颗巨行星的关注和探究。木星的王者之尊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在古罗马被称为朱比特.是众神之神,相当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相似文献   

20.
太空站     
《国防科技》2003,(2):78-78
在人类进入太空以前,对太空环境只能先进推测和理论研究。与人类对飞天的向往一样,人们构想了美丽的“天堂”,便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比喻。现在我们知道,如果“天堂”是指太空的话,就生存环境来说,那是极大的谬误。 自宇宙大爆炸以后,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不断降低。虽然随后有恒星向外辐射热能,但恒星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其寿命也是有限的,所以宇宙的总体温度是逐渐下降的。经过100多亿年的历程,太空已经成为高寒的环境。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爆炸时遗留在太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