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8年3月,我陈、粟野战军第3、第8纵队和陈、谢集团第4、第9纵队,为掩护刘、邓野战军主力休整和策应西北野战军作战,乘敌裴昌会兵团由豫西西调西安,渭北、潼关、洛阳间兵力空虚之机,发起了洛阳战役。在这次对洛阳古城的攻坚作战中,第3纵队第8师第23团第1营,以顽强的战斗作风,首先突破敌坚固设防的洛阳东门,为攻城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对全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在3月9日攻城部队袭占洛阳四关、基本肃清外围之敌后,第1营于11日午后奉命担任  相似文献   

2.
1948年10月,我西北野战军为配合中原、华北人民解放军作战,发起荔北战役。此役集中使用了野战军全部5个纵队和少数地方武装,共7万余人,与国民党胡宗南集团之8个军约12万之众,鏖战于陕西省大荔县以北地区。我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把握战场主动权,歼灭胡宗南集团2.5万人,击落敌机3架,击毁坦克2辆。我伤亡9600余人。经过此役和此前不久的澄郃战役,将胡宗南集团箝制在西北战场,而不能抽兵增援其他战场。荔北战役的胜利,是在兵力、火力和机动条件上敌优我劣的情况下取得的;也是西北野战军首次在平原地带进行的较大规模作战。战役第一阶段按原计划实施,并迅速、圆满地达成歼敌目的。在第二阶段虽然给敌第65军以歼灭性打击,但未能速决全歼,且自己伤亡较大。其经验和教训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1949年4月底太原战役结束后,我华北第18、第19兵团奉命向西北开进,国民党胡宗南集团害怕遭我聚歼,其主力开始由关中地区仓皇向西、向南撤退,企图退守秦岭。5月20日,我军解放了西安。敌人不甘心覆灭,纠集了十二个军,三十多个师,共17万余人,从6月5日开始,分数路联合反扑关中,企图重占西安。  相似文献   

4.
1949年11月1日——12月27日,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在四野、一野各一部的配合下,举行进军西南作战。在短暂的时间内,解放了川黔滇康四省,歼灭国民党军约90万人。1950年春,又胜利组织了滇南、西昌战役,彻底消灭了蒋介石在大陆的残存力量。至此,全国大陆除西藏以外,宣告全部解放。 我军西南作战的胜利,是同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围、小歼灭的战略追击方计”①密不可分的。下面,笔者试图就这项战略方计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鲜明的特点,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临(汾)浮(山)战役,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闻夏、同蒲战役之后,于1946年9月22日至23日在山西省临汾、浮山地区进行的一次歼灭战,此役全歼号称“天下第一旅”的国民党军嫡系胡宗南精锐部队整编第1师第1旅,重创第27、第167旅,给进攻晋南的胡宗南部队一次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6.
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第15兵团所属第40军、第43军和部分特种兵部队,共10万余人,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发起大规模的渡海作战,共歼国民党军3万余人,击落敌机2架,击沉敌舰1艘、伤5艘,胜利完成了解放海南岛的光荣任务。这次渡海登陆战役,在没有海空军协同的情况下,利用木帆船等简陋航渡器材取得的胜利,为我军的登陆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中灵活运用陆上战术经验,进行应急训练,是取得战役胜利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其前身是由红一方面军第5军团的一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一部和冀鲁豫、晋察冀几个分区的部分地方部队组成,解放战争中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1949年1月,即改编为第1野战军第2兵团第6军。该军从组建到撤销,历时4年零7个月,参加大的战役17次,歼灭了大量敌人。特别是部队进军新疆,历尽艰辛,为新疆和大西北的解放及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经过一年多作战,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民党被迫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继续将战争引向解放区。党中央抓住战局发展的有利形势,及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  相似文献   

8.
蒋超 《军事史林》2023,(2):1-11
<正>河西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又称“西线末战”。1949年8月26日兰州决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第一野战军在进军青海、宁夏的同时,发起了解放河西走廊的战役,同时为解放军进军新疆做准备,对驻扎、溃逃到甘肃武威、张掖、酒泉的国民党武装进行了长距离追击作战。[1]通过河西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在河西走廊的残余势力,解放了河西走廊,完好无损地收回了玉门油田,为和平解放新疆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衡宝战役,是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在第2野战军第5兵团的配合下,于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在湖南衡阳、宝庆(现邵阳)地区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取得了歼敌四万七千余人的胜利,为我军继续追歼中南地区之敌,进而解放中南全境创造了有利的形势。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此役要不是第4野战军前委书记、司令员林彪一度指挥失当,还可以取得更大的战绩。下面就有关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王贵 《军事历史》2007,(1):10-17
1950年春,继2月陈赓司令员率第4兵团部进驻昆明、3月第4兵团和第18兵团各一部胜利举行西昌战役(4月又解放海南岛)后,川、黔、滇、康四省均告解放,全国大陆唯一尚待解放的省区就是西藏了.  相似文献   

11.
解放大西北,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战略追击阶段进行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战略行动。在中央军委、毛泽东的精心指导和以彭德怀为首的第一野战军前委具体组织指挥下,以约40万人的兵力,从1949年5月我军解放西安,至1950年3月完成进驻新疆的任务为止,历时10个月,歼敌30万余人,进军近万里,在天寒地冻,缺少鞋袜棉衣的条件下,越过雪山草地、戈壁沙漠,解放了陕、甘、青、宁、新五省,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在我军进军西北的过程中,毛泽东针对全国的战略形势及西北地区的特点,在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12.
1949年秋,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暂归第四野战军指挥)向中南进军过程中,为歼灭国民党在中南地区的余汉谋集团和白崇禧集团,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和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在战役的部署和指挥上曾有过三次意见分歧。这段历史鲜为人知。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个人所见,就此问题探讨如下。一、产生意见分歧的历史背景第四野战军向中南地区进军以后,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根据湘赣战役实行战役战术的小包围、小迂回,未能抓住白崇禧集团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即“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的方针”,歼灭白、余两集团,解放广东、广西。林彪椐此作出了相应的部署: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历来十分重视“人心”这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指出:“打仗的胜败,不决定于武器,而决定于人心。”(见毛泽东起草的《刘伯承陈毅两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在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举行的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并肩作战,在兵员数量敌众我寡、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徐州战略重兵集团55.5万余人,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广大地区的伟大胜利。这次战役,加上济南、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作为中国入民解放军最高统帅的毛泽东,不仅在作战指挥上达到了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在针对战略决战的特点,对军民进行政治动员的伟大实践中,同样显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14.
1948年早春,西北野战军转入外线作战后,充分发挥新式整军的威力,运用围城打援战法,在陕西宜川及西南的瓦子街地区(属黄龙县),歼灭国民党整编第29军1个军部、整编第27师、第90师2个师部及5个旅,共计3万人,是为宜瓦战役.宜瓦战役是西北野战军由内线转入外线作战的第一个大胜利,经过此役,解放军打开了向渭北平原国民党统治区进军的门户,为继续南下战略进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国民党军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摊薄的战线则由此终于断裂.  相似文献   

15.
1949年春,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追击阶段中,我军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迅速歼灭了国民党最后残存于大陆的胡宗南、白崇禧等集团,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祖国大陆。现在,学习和研究这一方针,对指导今后作战仍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反动统治已濒临绝境,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已成定局。整个形势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已经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①由于和平谈判破裂,1949年4月对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在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7个兵团和地方部队共100万人,从西起江西省九江附近的湖口到东至江苏省…  相似文献   

17.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举行了淮海战役.在战役开始之前和战役进行中,粟裕先后向中央军委提出4次重要建议:第一,当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时,首次提出进行以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右翼集团为目标的淮海战役.第二,面对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的现实,主动提出淮海战役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三,在南线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建议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在长江以北逐次歼灭,而不要把它赶过长江去.第四,当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积极筹划调兵增援淮海战场,战局有可能逆转的关键时刻,建议由华东野战军抽兵一部,协助中原野战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这4次重要建议,均被中央军委采纳,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他通观全局.审时度势,善于从战略高度选择和把握作战时机的高超战争指导艺术.  相似文献   

18.
它是贺龙元帅亲手创建的一支部队,它是八路军120师的主力,在华北平原令日寇胆寒;毛泽东曾亲自点兵命其回师保卫延安,与十倍于己的胡宗南集团缠斗,在运动战中将强敌一口口吃掉,横扫大西北……它就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中排在第一的陆军第1集团军。  相似文献   

19.
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我第4野战军在湖南进行的衡宝战役,共歼敌四万七千余人。这次战役的关键一仗是黄土铺战斗。当时,敌白崇禧部共有五个兵团、十一个军、二十六个师,约二十万人,部队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也较强,是蒋介石在中南地区赖以同我军抗衡的唯一力量。其中第7军,属桂系军阀的嫡系,军长为白崇禧的心腹李本一。该军战术手段狡诈多变,一向受李、白的偏宠,因而在桂系中骄横一时,自吹是“钢七军”。战役前夕,白崇禧见战局危急,中央嫡系又不听调度,就将该军配置于衡阳正面作为总预备队,由白崇禧亲自掌握和指挥。为迅速歼灭白崇禧集团,解放中南全境,我第4野战军根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  相似文献   

20.
平津战役纪念馆位于天津市红桥区,是一座全面介绍平津战役的现代化展馆。1948年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此役,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实现了就地解决傅作义集团的目标,基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