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珂 《政工学刊》2007,(6):59-59
一块巨石随着山洪暴发轰然而下,正好堵在小镇的街口,镇上的人们很不喜欢这块挡道的巨石.但想尽办法也移不开这个庞然大物。一天,镇上来了一位云游的高僧。镇上的人们向高僧请教移石之法,高僧看看巨石,凝视不语。于是人们很失望地相继散去。但是,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巨石上出现了四个大字:镇街之宝!那字笔力雄劲.气势非凡,加上巨石这个载体,更显得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2.
今年2月27日,“广宣”通过新闻媒介,声称揭开了“兵圣”孙武故里的“千古之谜”,结论是:山东广饶县是孙武的故里。其说突兀而起,一时传播甚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对此甚为重视,本着学术求真的精神,专门召集了本会在京部分专家学者,再次对孙子故里进行了考辨,一致认为从目前资料和考辨情况看,孙子故里在山东惠民县之说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昔日怨石骂石因石头穷,今朝劈石凿石靠石头富。”甘肃省静宁县仁大乡高峡村峡底社的人无不这样的感叹。峡底社是静宁县自然条件最差的社,四周的高山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全社52户人家挤在一个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石旮旯里,过去村民难得温饱,就连买食盐、煤油的钱都没有,一出家门,石头绊得人连路也走不成。为此,乡亲们没少骂这些石头,也常常抱怨先人没找个好地方生养他们。这“石旮旯”里的穷乡亲,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解放了思想,他们充分利用本社青年民兵多的优势,与石头碰硬,走出一条“靠石吃石”生财路。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随州市素以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故里蜚声海内外。在这块燃起过燎原烽火的“红土地”上,市委书记蒋昌忠秉承党管武装、拥军爱军的优良传统,该市不仅连续两届荣获“湖北省双拥模范城”称号,而且全市的民兵、预备役工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1996年  相似文献   

5.
齐雨 《国防》2016,(4):14-14
“石城村民兵用这种方式宣传抗战英雄和密云文化,形式新颖,方法独到。要在全区推广这个做法,让民兵们都参与到国防宣传中来。”北京市密云区人武部政工科科长吴定雄对记者说。密云区石城镇石城村民兵连结合地域特点,广开思路,将本地的石头资源、石头文化与国防教育相结合,请美术老师教民兵在石头上绘画。他们先从简单的图案练起,熟能生巧,渐入佳境。目前,民兵们创作了包括模范抗属邓玉芬、抗战传奇小白龙、密云山水忆英雄等一大批石头画。如今,石城村青年民兵之家摆满了题材丰富、宣传密云抗战英雄的鹅卵石画、山涧石画,来此参观的游客们爱不释手,纷纷收藏。  相似文献   

6.
在福建泉州市的清源山上,有一块非常险峻的岩石,人们称它“练胆石”。说起这块“练胆石”,当地人就会自然联想起抗倭名将俞大猷的一段传奇故事。俞大猷是泉州市郊河市人,世居泉州城内北隅。因父亲早丧,他小时候家庭贫寒,全靠母亲杨氏织网度日。俞大猷读书非常用功。他特别喜欢读岳飞的《满江红》,常常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来告诫自己。城北的清源山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俞大猷常常捧着书本,来到树荫下看书。他最喜欢山上的一块巨石。那巨石气势险峻,高高地耸立着。一般人都不敢攀登,即使有人壮胆登上去,也得双腿发  相似文献   

7.
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太仓市,早在明代就有“东方大港”之称,曾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启锚地。在这块被誉为“地杰人灵”的土地上,创造了数不尽的奇迹。而今,又一奇迹出现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太仓市人武部在改变建制后的三年时间里,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征兵工作、扶贫帮困、民兵以劳养武、刊授教育、正规化建设等八项工作,先后被总部和江苏省军区及苏州军分区评为先进。根源何在呢?市人武部的同志说:这与太仓市委书记徐建明为武装工作营造的良好氛围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苏州,这个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美丽古城,在其2500年历史中,曾孕育了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率先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就是这些志士仁人中的杰出代表。今天,在这块沃土上,涌现了许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国防观念的先进典范。其中。市委书记杨晓堂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事迹尤为感人。  相似文献   

9.
在大禹故里的四川北川县禹里羌族乡望江村,有一个最受民兵和青年村民欢迎的地方——“民兵之家”。这里人来人往,充满欢歌笑语。民兵和青年们在这儿学政治,学军事,学科学技术,开展文体活动。 望江村的党支部、村委会和民兵连充分利用“民兵之家”这块阵地,1995年以来,举办了三期法律知识培训,分别作了《民兵工作条例》、《兵役法》和《宪法》、《行政诉讼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辅导。1996年又邀请专家举办了“良种板栗栽培技术培训”、“蚕桑技术培训”、“慈竹栽植技术培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培训”等实  相似文献   

10.
御史是古代专司弹劾纠举的监察官员,责任重大,易得罪人。所以,为官不易。不论在哪个朝代,被罢官贬谪、下狱杀头的御史都不乏其人。北魏孝明帝时的御史高道穆,从不顾忌自己的安危。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该纠则纠,当查则查,毫不手软,也不管什么权贵豪强,概不避让,深得御史中尉元匡的信赖。  相似文献   

11.
陕西耀县孙塬乡,是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出生地,被人们尊称为“药王故里”。近几年,“药王故里”的集体经济蒸蒸日上,乡村文化生机勃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盈枝。今年初,“药王故里”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 对孙塬巨变的原因,乡党委在总结经验时,用“善用民兵兴大业”作了概括。 孙塬乡地处黄土高原区,直至80年代末,这个乡仍摆脱不掉贫困。不久,既有经济头脑、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才干的民兵营长李孟斌被推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李孟斌筹划办个水泥厂。他带领1000多名民兵奋战三个月,建起了年产7000吨水泥的村办企业——耀县东风水泥厂。这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有“虎门”,台湾有“虎尾溪”,金沙江有“虎跳峡”,杭州有“虎跑泉”,苏州有“虎丘”,也许是因为对“兽中王”的崇尚和敬畏,中国不少地名都带个“虎”字。那么,东北地区又有哪些地名跟“虎”有关哪?  相似文献   

13.
雷锋,一个伟大的名字;雷锋精神,一种强大的动力。4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一个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普普通通的人走进了亿万人的心灵,一种崇高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今天,我们学习雷锋,要与时俱进,像雷锋那样爱国奉献,确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我做起,多小事做起,从本职做起。为纪念“向雷锋同志习”40周年,本刊采编了一组来自各地的特别报道,分为“雷锋故里学雷锋 与时俱进写辉煌”、“雷锋战友忆雷锋 鲜为人知故事多”、“雷锋精神耀神州 雷锋在听队伍中”、“雷锋精神走出门 外国友人道心声”4个部分,获请大家一读。  相似文献   

14.
莫斯科军事历史研究员普罗特尼柯夫不久前发现一份1945年8月27日的无线电报记录稿。这是一名潜入苏军的日本关东军参谋部长官发给东京的,上面写道:“在长崎没爆的原子弹已从长崎运回东京,请立即移交给苏联大使馆监护。”接着,他又发现苏联外交部存的一份急电:“日本人已作好移交未爆原子弹的准备。”原来,美国在日本共投三枚原子弹,其中一枚投在广岛,两枚投在长崎,在长崎的有一枚未爆炸。曾参与当时与日本谈判的苏共党员蒂塔  相似文献   

15.
《政工学刊》2007,(10):64-64
“请毛主席升旗。”保存在中央档案馆的录音带上,传出当年林伯渠主持大会的声音,但林秘书长这句话不准确。在身边工作人员提醒下,他又大声宣布了一次:“请毛主席升国旗。”紧接着,话筒里传出焦急的问话:“升旗的机关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宿县地区是革命老区。在这块“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古战场上,留下了“陈胜、吴广起义”刀光剑影的厮杀,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淮海战役”的炮火硝烟,迎来新中国诞生的曙光。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宿县地委书记耿光宽,又在这块热土上谱写了一曲曲爱武建业的新乐章。  相似文献   

17.
在事与愿违中求作为 1995年12月,刘汉军从湖北应征入伍。这个出身贫寒的农村孩子特别懂得珍惜:干“海军”这个“饭碗”可不容易。刚到虎门沙角新兵连,在一次整治环境卫生中,班长叫他们想办法将掉到厕所粪池里的一块大石头弄出来。刘汉军二话没说,毫不犹豫地跳进粪池,用双手将这块石头取出。当时,弄得他浑身都是粪便,臭气熏得他不敢喘气,两眼炝得直冒泪花,一天都不想进粒米。在新兵连,因工作主动,思想先进,不久他担任了连队团支委,并受中队嘉奖一次。 3个月的新兵集训结束时,经文化知识考核,部队分配他学习雷达专业。一听这消息,小刘心里很难受:“还在孩提时,父亲在一次收割庄稼时,右手小臂被卷进打谷机绞断,为此,家境十分贫困。自己来部队就是为了想学一门回地方有用的电工和柴油机专业,而今却被分配学雷达,真是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8.
在小兴安岭茫茫林海中。有一处处“犟松”自然景观。说的是在兀然突起的一块巨石中央,一棵松树昂扬翘首,在石缝间隙顽强生长,看过它的人们,无不为之不气馁、不言败的精神所折服。取名为“犟松”。  相似文献   

19.
“芦笙一声又一声,山路弯弯迎亲人。 扶贫开发大会战,苗乡又来解放军……” 这是笔者在黔东南苗乡侗寨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首赞扬解放军驻点扶贫的山歌。 新世纪初年,黔东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一股热潮涌动起来。随着贵州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家住在川南山区,那里满山遍野都是“油广石”,现在开发成了闻名中外的“兴文石林”。我父亲是个木匠,却爱捣弄石头,常常打个水缸、石盆什么的。 20年前的一天,我父亲在打墙基石时,从一砣椭圆形的大石头中发现—条活着的四脚蛇(蜥蜴)。当地人称作“石雕”,传说可治风湿病。父亲叫我将其捉回家中,在大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