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军自动化指挥系统(C~3I系统)的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进入90年代以来,日军将C~3I系统建设作为武备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在已经建成防卫厅中央指挥系统和陆、海、空三军半自动化与全自动化的C~3I系统。由预警卫星、预警机、远程预警雷达、舰载雷达、监听站、水下测音装置等构成侦察监视预警  相似文献   

2.
C~3I是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的简称,是五十年代以来,在各种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处理技术、各种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指挥系统。 近十几年来,C~3I系统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它在现代化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西方国家把C~3I系统誉为“军事力量倍增器”、“现代化军队的耳目和神经”。苏联则把它看成是继核武器、远程弹道导弹之后的“第三次军事革命”。可见,建立完善的高度自动化的C~3I系统,是当今发展武器装备中的一项极其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台湾本着情报资源共享、三军系统互通,优先开发一体化侦察、监视与预警装备,加强电子战/信息战能力,电子系统与主战武器同步发展的建设思路,将C~3I系统和电子战装备列为重点建设和优先引进项目,逐年加大投资(特别是外购)力度,实施多项开发和采购计划,在2000年呈现以下新的变化。实施“安宇计划”,提高C~3I系统整体作战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整体防空能力,实现台军“战管自动化、防空整体化”的目标,台“国防部”及“参谋总部”从2000  相似文献   

4.
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是C3I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3I系统需求的功能分析的方法也完全适用于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本文首先对C3I系统需求的功能分析的方法以及功能分析的Petri网表示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而后运用这个方法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及战术原则对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进行功能分析 ,并通过Petri网表示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5.
日本自卫队C3I指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东 《环球军事》2004,(15):20-21
日本自卫队自动化指挥系统(C3I系统)的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自卫队将C3I系统建设作为武器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已建成防卫厅中央指挥系统和陆、海、空自卫队半自动化与全自动化的C3I系统,由预警卫星、预警机、远程预警雷达、舰载雷达、监听站、水下测音装置等构成侦察监视预警系统,预警范围为3000~4000公里。防卫厅中央自动化指挥系统 1981~1984年,日本防卫厅共耗资86亿  相似文献   

6.
周义 《国防科技》2003,(5):36-38
日本自卫队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建设自动化指挥系统(C3I系统),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防卫厅中央指挥系统和陆、海、空自卫队各自的C3I系统。防卫厅自动化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7.
信息窗     
柳州预备役师自动化指挥系统投入运行 柳州预备役师投资近百万元建设的“师团指挥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日前竣工。经专家检测认为,该系统工作可靠、性能稳定,可投入正常运行。 这个师运用当今微电脑发展最新成果(NOVELL网络技术),将师指挥中心与各团及师主要部门的电脑通过电子调制设备连成一个网络,形成一个以师指挥所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具有辅助决  相似文献   

8.
作战指挥自动化是指在作战指挥系统中,广泛使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工具体系,实现指挥、控制、通信、情报自动化与指挥员决策方法科学化相结合,对部队实施指挥、领导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在作战指挥领域应用的必然结果。与传统指挥方式相比,它具有智能性、人机工程性、功能飞跃性等新的特点,对作战指挥系统中各级指挥机构的构建产生深刻的影响,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力求使各级指挥所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实现系统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雷达对抗群指挥所是指挥自动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的每个环节,无疑要受指挥自动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代战争的特点是高度的分布式协同作战。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需求 ,完成分布协同作战的指挥自动化系统 ,就必须能够自动适应战场需求变化 ,不断改变指挥系统组织结构。因此 ,实现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中心工作是建立 C2系统自适应变结构决策队组织。论述了建立自适应分布式指挥决策组织结构的有关问题 ,研究了在分布式条件下 ,自适应 C2决策队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黄箐 《当代海军》2005,(6):52-53
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对作战部队和武器系统实施高效指挥与控制,已经成为现代国防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条件下作战要求的不断变化,它已从最初的C~2(指挥与控制)系统,逐步发展为C~3(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C~3I(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系统、C~3I/EW(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与电子战)系统和C~4I(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系统,如今已发展为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为一体,陆军、海军、空军和海  相似文献   

11.
通信对抗群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用于战术层次,是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分系统。主要分析了群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的功能,总结了一种基于无线网络平台的实现方案,最后给出系统工作的整体流程。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军一体化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系统的核心构成──指挥控制部分的“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是美国根据1992年6月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的名为“武士C4I”的关于美军下个世纪通信和协同作战总体规划的框架性文件(又称武士C4I计划)为指南而设计的,是美军为打赢信息化战争而全力打造的“武士之剑”。信息化战争催生“武士C4I”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战等新作战理论相继出台。同时,美军积极从海湾战争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未来的战争即使是一场小规模的地区冲突,都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  相似文献   

13.
集团军防空自动化指挥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团军防空自动化指挥系统建设李富元(宣化炮兵指挥学院)引言目前,我军集团军防空自动化指挥系统正在建设之中。这一系统研制成功将使我军防空指挥自动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将对提高防空作战效率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这一系统具有层次高、规模大、涉及面宽、交互关系复...  相似文献   

14.
解读台军C~4ISR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台军将全面建设一体化指挥控制体系作为增强联合作战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2004年全面铺开以“博胜案”为主的C4ISR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建设整合完成后,将使台军的作战能力提高40%。为配合系统建设,台军加大数据链引进力度,2004年共引进100多套“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同年6月,台军将这些数据链装配到战机、舰艇、作战控制中心和3个战区管理中心,实现了部分作战平台和指挥控制中心之间信息的实时交换。  相似文献   

15.
导航技术在陆海空三军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导航技术及其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导航技术,分析了导航和C3I的关系及其在作战指挥自动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导航是三军协同作战的重要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浩  胡卫东 《国防科技》1998,19(1):81-84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C~3I系统完成作战任务时对地理信息数据和战场情报的要求,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指挥自动化系统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深入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与技术支持,结合C~3I系统战术要求,提出了一个指挥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无中心”的陆军指挥机构编组和“集分自如”的指挥方式,将构成信息化战争陆军作战指挥的基本模式。它是适应信息化战争陆军指挥特点,充分发挥陆军自动化指挥手段的优势,紧紧围绕信息化战争时代陆军战斗力主要要素——“信息力”适时、完全地释放这一主要目的,而构建的全新的陆军作战指挥模式。一、“无中心”的陆军指挥机构编组模式实施“无中心”指挥,是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提高陆军指挥系统生存能力,确保指挥稳定和不间断的有效途径。“无中心”指挥,就是在功能强大的网络化指挥控制系统支持下,只要用户注册成功,在每一个指挥节点都能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机动式C3I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情报搜集、情报处理、作战、指挥和通信等功能.本文还简要说明了机动式C3I系统组成和系统结构以及最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军队指挥自动化技术是在军事指挥体系中,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装备与指挥人员相结合,对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它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把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统一系统。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作为现代战争中对作战部队和武器  相似文献   

20.
目标是指挥决策的重要问题之一。指挥决策的“整体目标——局部目标”模型所体现的结构是控制型的,以自上而下的指挥控制为前提,其差异仅表现为指挥控制方式不同;指挥决策的“可能——满意度”模型的运用会促使指挥决策结构分散化,因为既然要求“满意”,指挥系统参与决策的人必然增加,也就必然要求指挥系统的结构从控制型转化为自主型。通过既可能又满意的目标制订过程,使指挥者与指挥对象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