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常被人们称之为空气的是复盖在地球表面的大气层,虽然大气层的总重量只是地球总重量的百万分之一,但它的组成却非常复杂.人们已发现除主要含有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汽和少量氩外,还有ppm级含量的甲烷、氖和氪;以及ppb级含量、ppt级含量的其它微量组分.  相似文献   

2.
以聚己内酯二醇(PCL)、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为原料,合成了高官能度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以WPUA为有机相,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TMSPM)改性纳米SiO2为无机相,制备了水性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杂化体系。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杂化薄膜的表面形貌、热稳定性、光固化动力学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了预期产物,杂化体系中改性纳米SiO2分散均匀稳定;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均有明显提高;不同SiO2条件下体系均保持了较高的光固化速率和最终凝胶含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KBH4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铜添加剂,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铜添加剂进行了表征,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纳米铜添加剂对4种不同粗糙度摩擦表面所表现的抗磨减摩性能,并对不同的磨损表面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铜添加剂为分散性能稳定的20nm的球形颗粒;纳米铜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尤其是对于光滑的摩擦表面,与基础油相比,可使摩擦因数降低24%。纳米铜添加剂还具有良好的自修复性能,摩擦过程中,能够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高弹性低硬度的自修复膜,自修复效果对于光滑的摩擦表面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从钛盐的水溶液中获得金属钛镀层进行了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硫酸钛作为主盐,柠檬酸或可溶性氟化物作为主要络合剂,加以还原性J-A 添加剂,配制成钛的络合物水溶液,实现了电刷镀金属钛的可能性,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除氧封存包装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包装技术,它利用除氧封存剂能吸除氧气,利用高阻隔包装材料能形成密封容积。使其包装容积内处于无氧状态,从而能有效地防止封存包装物品的霉变、虫蛀、锈蚀、及氧化变质。本技术适用低水份物品——含水量低于20%或食品的水份活性值小于0.75的保质包装。技术可靠、无毒、使用简便、效果显著,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作用。 除氧剂是具有较强吸氧能力的新型产品,它与氧指示剂组成除氧封存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氧吸附法和程序升温脱附(TPD)法分别考察低Ni/改性Al2O3催化剂的分散度,环已烷和苯的吸附脱附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分散性好,表面至少存在两种吸附中心。苯、环已烷在该催化剂的表面上属于一级可逆吸附脱附过程,催化剂表面能量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7.
使用甲苯二异氰酸酯、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聚乙二醇制备了聚合物硅烷,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利用所合成的聚合物硅烷对纳米氧化亚铜(nano-Cu_2O)表面进行了修饰。测试结果表明:自制硅烷可接枝到氧化亚铜纳米粒子表面,并能有效抑制纳米粒子的团聚;随着硅烷添加量的增加,纳米氧化亚铜与水的接触角逐渐减小;改性以后的产物分散性有了显著的改善,相比于未改性的样品,其吸光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其分散性能随硅烷用量的改变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应有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等电子能谱和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XRD)等物理方法,考察了由聚碳硅烷法制备的连续SiC纤维的表面性质,比较了不同的预处理条件对纤维表面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iC纤维表面涂层可经500℃热处理或丙酮浸渍脱除;其体相结构为超细的β—SiC微晶结构,其表面存在硅氧化合物层,可能为α—SiO_2结构。在空气中500℃焙烧时,随着焙烧时间增长,表面氧化硅层增厚,同时表面游离碳含量减小。SiC纤维表面层硅氧化合物对酸较稳定,但易溶于热的浓碱。  相似文献   

9.
首先采用液相沉积碳化法对空心微珠表面进行无机改性,制备出表面无机改性空心微珠;再对无机改性空心微珠进行有机改性,制备出了双重改性空心微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失重以及分光光度计法对双重改性空心微珠的制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双重改性方法制备的表面改性空心微珠微观形貌仍为球状,微珠由灰黑色变为淡黄色;微珠表面的CaCO3属方解石相六方晶系;双重改性空心微珠中CaCO3质量分数约为7%,有机改性剂质量分数约为17%。双重改性空心微珠较之单纯有机改性空心微珠在500SN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基质分别为葡萄糖和复合碳源的2组SBR反应器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质类型对活性污泥絮体中磷形态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絮体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IP)的形式存在,且IP主要以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的形式存在,絮体中的IP主要分布于胞外聚合物(EPS)中。污泥EPS总磷(TP)含量变化主要源自其IP含量的变化,EPS中IP含量变化主要源于其NAIP含量的变化,由此可认为EPS中的NAIP在胞外除磷中起重要作用。基质类型影响细菌细胞和EPS的厌氧释磷/好氧吸磷性能,以复合碳源为基质污泥细菌细胞的厌氧释磷/好氧吸磷性能约为以葡萄糖为基质细菌细胞的3.57~3.73倍,前者EPS的厌氧释磷/好氧吸磷性能约为后者的1.63~1.7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