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非致命防暴动能弹作战效能的评估法,分析了非致命防暴动能弹的技术性能,建立了以非致命性为核心指标的防暴动能弹效能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集对分析法应用到了非致命防暴动能弹的效能评估中,对3种防暴动能弹进行了效能评估。为非致命防暴动能弹的研发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防暴动能武器及其弹药有效发挥作用,有必要对其终点效应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以97式18.4 mm动能痛块弹为例,在分析动能弹丸对人体目标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实验射击平台,选用明胶模拟靶标,利用高速摄影记录系统,进行了该弹在不同射击距离上的终点效应实验.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和误差修正,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得到该型号动能弹实际有效作用范围是30 m~45 m,较为理想的非致命终点效应值是打击比动能8.2 J/cm2,为该类防暴武器及弹药的科学使用及优化改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针对群体性事件呈多发、高发的态势,为提高防暴动能弹的作战效能,科学预测非致命动能弹丸的发展趋势,对防暴动能弹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初步界定了硬质弹丸、橡胶弹丸、布袋弹丸和复合型弹丸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剖析典型冲击损伤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动能弹丸的损伤特性,明确了防暴动能弹的冲击损伤谱,进一步通过对不同类型动能弹丸结构特性的...  相似文献   

4.
在对现有非致命防暴弹的缺陷及动能布袋弹的优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38mm动能布袋弹研制的必要性。设计的新型弹丸和弹托,能获得较高弹丸出口速度和精度,利用防暴弹低伸弹道方程计算了弹丸各点的速度和比动能,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速基本相符,证实了方程指导设计的可行性。其中所采用的一些关键技术、设计思想和计算公式对其他非致命弹种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非致命弹药安全管理评估方面的空白,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从宏观上对非致命弹药安全管理系统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影响非致命弹药安全管理水平的因素,建立系统综合评价指标。分别建立不同指标间的模糊一致判断矩阵,确定隶属函数、权重值,最后得出定量评判结果,确定非致命弹药安全管理系统等级,对非致命弹药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Ls—DYNA软件对钨合金长杆弹垂直侵彻单层和双层横向运动钢板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分析长杆弹的塑性变形、速度降、动能降和横向速度,得到了单层和双层板横向运动速度与影响长杆弹侵彻能力因素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运动板速度的增加,运动板对长杆弹的侵蚀加剧,长杆弹的速度降、动能降增大;运动板相同速度下,虽然单层板的冲击能使长杆弹获得较大横向速度,但双层板比单层板对长杆弹的干扰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MSTS-S自行榴弹炮是以T72和T80坦克底盘为基础的新一代火炮。为满足现代化业器要求,自行榴弹炮装有装甲防护和NBC系统。 机械化弹架存有46发弹(车载弹药共50发),用供弹机供车上弹药,火炮射速达8发/min,发射地上的弹药,射速为6-7发/min,装填弹药时火炮高低瞄准角不受限制。榴弹炮发射30F45高爆破片杀伤弹的最大射程为24.7km,发射30F61高爆破片杀伤排气弹的最大射程为29.06km。配有6门榴弹炮的炮兵连可在1分钟内向目标发射200kg的炮弹。以最大射程射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防暴动能弹的设计安全性和使用安全性,需要确定影响其钝击效应的关键因素,并区分因素属性,采用基于OWA算子集成DEMATEL-ISM的方法(ODI方法),构建因素间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冲击加速度、冲击位移是影响防暴动能弹钝击效应的关键因素,比动能、动能为底层原因因素。研究结论对防暴动能弹钝击效应致伤标准制定和损伤等级评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对弹药生产响应能力与生产速度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任务冲击下,弹药生产响应能力的计算方法。对不同任务冲击度及生产速度约束条件下,弹药生产响应能力系数进行了对比,为任务冲击情况下弹药生产响应能力需求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非致命防暴弹作战效能评估的问题,运用模糊理论进行了探索。首先,立足于非致命防暴弹的本质特性,提出了其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给指标体系的各因素分配权重,应用模糊理论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确定模糊评判矩阵。最后,引入打分法,用加权平均算法来量化作战效能。并通过实例分析给出的非致命防暴弹作战效能的分数值,比较了两种型号种类的非致命防暴弹作战效能的优劣,得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靶弹系统发展的某些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靶弹系统建设对于防空兵器试验和部队作战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介绍了靶弹的组成,美、俄等国靶弹系统研发现状以及主要型号靶弹的技术战术性能,详细分析了外军靶弹研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我国防空兵器靶标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梅卡瓦IV”坦克“梅卡瓦IV”型与III型一样,配有120毫米滑膛炮,但炮口初速明显提高, 因此发射的动能弹威力更大。坦克配备4种弹药,装填手可以通过全自动防火弹舱任选其一。辅助武器包括60毫米追击炮和车长的外置机枪。车辆仍采用以色列传统的前置动力装置设计,除车体前部扇面可获得额外的保护外,腾出的后部空间可用于运载小型步兵班或携带额外的弹药。后出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舰炮半穿甲弹对舰船靶板侵彻能力,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美海军奥托·梅拉127 mm和76 mm舰炮弹药临界跳弹、打击甲板和侧舷靶板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以300 m/s速度打击15 mmE36钢板条件下,127 mm弹的临界跳角为9.5°,76 mm弹为29°;从甲板和侧舷攻击条件下,两弹均具备穿透多层舰船靶板的能力。舰炮弹药攻击舰船目标,可考虑适当延迟舰炮弹药起爆时间,在其进入内部重要舱室时引爆,提高对船体的毁伤效果。  相似文献   

14.
特种弹药,是指不依赖于炸药爆炸和动能或聚能效应直接毁伤目标而完成某些特殊战术任务的弹药。这类弹药目前包括:传统特种弹药、新概念特种弹药(亦可称战场支援弹药)和失能弹药。装备广泛的传统特种弹药众所周知,传统特种弹药包括发烟弹、照明弹、燃烧弹和化学弹。这些特种弹在历次战争中均起过重要作用,为战役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即使在现代高技术的局部战争中,也倍受重视。在海湾战争中,尽管美国和多国部队拥有最先进的现代化武器,也设有放弃采用常规技术的传统特种弹药。美国在集团军一级增编了发烟营,在师一级增编了发烟连或发烟排;英军也使用了新型  相似文献   

15.
大口径顶置火炮输弹机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大口径顶置火炮弹药自动装填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大口径顶置火炮输弹机各工作阶段的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方程,并通过输弹速度与时间的计算分析,得到了3种输弹方式的输弹速度与时间关系曲线,其结果对大口径顶置火炮供输弹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上期谈及的破甲弹是依靠炸药的化学能来毁伤目标的。与之不同,穿甲弹(Armour-piercing Projectile)是依靠自身的动能来穿透并毁伤装甲目标的弹药,因此又称“动能弹”。穿甲过程中,弹丸会发生镦粗、破断和侵蚀等变形和破坏。常见的破坏形式有(a)冲塞穿透、(b)延性扩孔穿透、(c)花瓣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域封锁弹药战斗部破片场模型、机场运动目标易损性模型、区域封锁弹药作用方式、弹目交汇模型、坐标系转换关系,建立了单个区域封锁预制破片弹对机场运动目标的毁伤效能分析模型。以F-16飞机和装甲车辆为例进行了某区域封锁弹药毁伤效能的分析,可为区域封锁弹药的设计及毁伤效能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钨合金长杆弹侵彻陶瓷复合装甲与均质钢进行了数值仿真。重点分析了长杆弹垂直侵彻复合装甲全过程,研究了钨合金长杆弹体入射速度与弹体剩余动能、损失动能之间的关系。同时,拟合了长杆弹在不同入射速度侵彻均质钢靶下弹体剩余动能与靶板厚度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终点效应关系式,建立了弹体在不同入射速度下陶瓷复合装甲的均质钢等效靶板。分析结果表明,陶瓷复合装甲等效均质钢靶板厚度随弹体入射速度呈先增加后稳定趋势。研究结果对毁伤效能试验与战斗部设计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点介绍了自行炮武器弹药输送车计算机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在自行炮完成和弹药输送弹药车传送带的对接后,在指挥员的操纵下可快速、自动地完成对推弹器、拉弹器、取弹器等各相关机构的控制,为自行火炮补充弹药。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关于动能弹侵彻的研究多集中在中低速范围,对高速特别是超高速侵彻的研究十分有限,其破坏特性还不清楚。采用LS-DYNA有限元程序和Steinberg本构模型,对着靶速度为1 300~4 500 m/s的钨合金动能弹侵彻钢靶问题进行了与实验相对应的数值研究,获得了不同着靶速度下侵彻深度、开坑直径、坑底压力、弹体形态及弹长消蚀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侵彻经历了瞬态高压、常压稳态侵彻、非稳态侵彻和回弹4个阶段;Steinberg本构模型特别适用于超高速侵彻的研究;当着靶速度大于4 000 m/s,着靶速度的变化对侵彻深度的影响可以忽略;超高速侵彻的瞬态高压达100 GPa以上,远大于弹体材料强度极限;相对于高速侵彻,弹体长度消蚀率更大,侵彻速度下降更快,侵彻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