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球军事》2012,(9):53-55
战后披露的信息显示,利比亚内战时,卡扎菲之所以未动用他的“撒手锏”——化学武器,一个主要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卡扎菲的化。学武器库实施了暗中且十分严密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2011年8月,德国、荷兰称要密切监控利比亚化学武器,以防卡扎菲使用芥子气,这是因为前卡扎菲政府内政部长尤尼斯在4月曾发出强烈警告:“如果卡扎菲身处绝境,他一定会使用芥子气。”  相似文献   

3.
顾此 《环球军事》2011,(22):10-11
利比亚的卡扎菲倒下1,可离他不远的一个人不仅没有倒下,相反还在继续他的“舞蹈”,他就是也门总统阿里·阿l、杜拉·萨利赫。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萨利赫作为也门政坛第一人的地位从未被真正动摇过,而这与卡扎菲的政治生涯极为相似,因此人送绰号“也门版卡扎菲”。可是,深谙平衡之道的萨利赫的政治智慧却远胜卡扎菲,更是用“在蛇头上起舞”的胆量周旋于国内外各派势力之间。下面,不妨让我们一起认识—下这位“与蛇共舞”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4.
10月12日,利比亚执政当局“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始国防部副部长穆罕默德·提那兹向媒体证实,当局武装人员当天在苏尔特抓获了卡扎菲四子穆塔西姆。当局武装已完全控制苏尔特市,目前正在清剿城内的卡扎菲残余势力。苏尔特作为卡扎菲的老家,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里发生了怎样的激战?后卡扎匪时代的利比亚又将走向何方呢?  相似文献   

5.
“后卡扎菲时代”,这是欧美媒体及其战略界针对利比亚局势最新变化杜撰的一个新名词,其内涵既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包含西方对利比亚局势的某种乐观估计,或者说包含西方对利比亚前景“单相思”般的热切期待。然而,客观并不等于可以乐观,“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依然荆棘丛丛,局势如何演变,依然存在种种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聚焦卡扎菲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据英国政府透露,布莱尔首相和布什总统将会见利比亚总统卡扎菲,签署销毁利比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协议。据英国政府的一名高级官员披露,会见将在今后几个月内进行,地点将选在一个“中立国”。西方国家一直将卡扎菲视为疯子、坏蛋和恶人。经过35年紧张的关系后,卡扎菲却要成为西方国家的新朋友了。  相似文献   

7.
高阔 《环球军事》2013,(12):16-19
自2003年以美、英为主导的北约联军发动对伊拉克的正式作战行动并在随后成功缉捕萨达姆至今,包括萨达姆、卡扎菲、金正日、查韦斯在内的一批以强硬反美立场示人的政治强人们相继离世。这其中,尤以有“中东反美双雄”之称的萨达姆和卡扎菲二人的离世最为悲壮。“反美双雄”相继殒命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被抓并遭杀害,意味着持续7个多月的利比亚战争基本“尘埃落定”。表面看来,卡扎菲之死似乎意味着西方获得全面性胜利。然而,动辄使用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决定了这场战争对西方的负面效应远远多于正面效应,西方赢得的只是眼前好处,输掉的却是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9.
由于工作关系,我曾经在北非的利比亚生活了3年,其间不仅见证了中利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发展的难忘时日,还听到看到许多轶闻趣事。 出人意料的接见 众所周知,国家元首难见。不同国家的元首之间,难见度亦有区别。许多国家的外交官都有这样的体会:“见美国总统易见卡扎菲难。出于安全考虑,自1986年美军空袭利比亚后,卡扎菲就过起了夜宿帐篷“居无定所”的日子。他的行踪自然成了利比亚的头号机密。到访的外国政要通常都把见到卡扎菲视为访问成功的标志,各国驻利外交官也  相似文献   

10.
赵利 《环球军事》2011,(11):18-19
5月16日,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莫雷诺-奥坎波在海牙正式向该法院提出请求,要求对利比亚当局领导人卡扎菲及其儿子赛义夫以及利比亚情报部门负责人塞努西发出逮捕令。“一石激起千层浪”,国际刑事法院要求通缉卡扎菲等人的举动在国际政治中已经引起各方强烈反响,使国际舆论的注意力再次聚焦到国际刑事法院上。究竟应当如何看待此事,为此,我们特约采访了国际法教授盛红生博士。  相似文献   

11.
反对派也占领了绝大部分地区。反对派军队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宣告利比亚“卡扎菲时代”的结束。面对变幻莫测的局势,人们不由要问,西方下一个打击的目标是谁呢?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之春”使北非和中东发生了巨变,而变化最大的就是利比亚,这里的内战已经推翻了前政权。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已经死亡,现在“全国过渡委员会”将开始全面政治交接过程,新的内阁预计将在一个月内宣布成立。  相似文献   

13.
于祥森 《环球军事》2012,(3):32-33,40
2011年3月19日,110枚巡航导弹从地中海中的舰艇上发射,飞向利比亚的20多处目标,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北约军事行动就此拉开的序幕。与此同时,法国出动“阵风”和“幻影-2000”战机空袭了利比亚境内的多处目标,炸毁了卡扎菲部队的多辆坦克和装甲车。  相似文献   

14.
北约联军对利比亚卡扎菲的军事行动持续了半年多,这场战争是近几年来规模较大的局部战争,这场战争被形容为“鸡蛋碰石头”,或是“杀鸡焉用宰牛刀”,是一种极不对称作战。开战伊始,交战双方对心理战的运用,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北约联军使用了各种心理战战法。这里仅对“先声夺人”、“认知操纵”、“斩首震慑”、“心智欺骗”、“离...  相似文献   

15.
龚天宁 《环球军事》2011,(23):50-51
狙击手对于现代战争的意义,通过利比亚的苏尔特争夺战让全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卡扎菲在最后的时刻困兽犹斗,重金招募狙击高手“压阵”,一度让占尽优势的利比亚反动派寸步难行。狙击手没有改变利比亚战局的终点,但却拉长了到达终点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含章  胡铁军 《环球军事》2011,(18):12-14
2011年8月25日,随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失陷”,卡扎菲本人及其家族的命运虽然仍存在多种变数,但其政权的覆灭以及个人时代的终结将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3月19日美英法联军对利比亚展开军事打击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1个月,卡扎菲政权并没有轻易被推翻,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之间交替占据着上风,战事有胶着、僵持的趋势。美英法联军内部也是“城头频换大王旗”,先是美军交出了指挥权,法国有些意外地当起了“带头大哥”,接着英国又率先宣布向利比亚派遣“军事顾问”或“联络官”,大有与法国争当急先锋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1986年3月23日,锡德拉湾口上空演出了震惊世界的一幕。美国 E—2C“鹰眼”式预警飞机与 EA—6B 型电子干扰机群及多种战斗机如一股旋风直逼利比亚的国门。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架式,一向傲慢的卡扎菲怒不可遇,下令开火。可这一仗,卡扎菲总是不得手。第一回合,两枚苏制萨姆—5地对空导弹在接近美两架电子侦察机时突然偏离目标,并迅速落进大海自我爆炸。第二批发射的4枚萨姆—5导弹,又中  相似文献   

19.
孙绪闻 《环球军事》2011,(10):22-23
4月25日凌晨,北约战机轰炸了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首都的黎波里的住所所在地阿齐齐亚兵营。一名利比亚政府官员在轰炸结束后告诉媒体,北约正企图通过加大空袭力度来谋杀卡扎菲。  相似文献   

20.
“啊!这简直是中国大地上的一个神话!”这是一位外国使节参观山东省牟平县西关大队时发出的由衷感叹。说是“神话”,确也有点象神话。过去穷得要命的地方,如今却冒出了这样一串金光闪闪的事实: 198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一千万元,纯收入三百五十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