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测月球     
马建光  钟华 《国防科技》1995,16(3):69-86
千百年来,月球一直深深吸引着人们。我们的文学作品里有许多幻想到月球旅行的故事。早在二千年以前,人类就有了这种愿望。但直到前不久,到月球旅行仍然是人类的能力所不及的。人们只有通过望远镜来观察月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望远镜来观察月球的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伽里略。他看见了月球上的广袤平原,以及覆盖着山脉和火山口的较明亮的区域空间。当时,制图人员称这些平原为“海”,显然,这种“海”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海。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测绘工作的进步。到了19世纪末期,人们拍摄了月球总是面向地球的整个半球,且分辨率不大于1千米,并绘制了详细的月面图。尽管如此,月球的许多基本特征仍不为人们所知。  相似文献   

2.
正华盛顿时间2017年12月11日,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了国家太空委员会的1号指令,其核心内容为"将力促让人类重返月球,并为今后的载人登陆火星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此时,或许肯尼迪的那段演讲会再次浮现于我们的脑海:"我们决定登月,不是因为这简单,而恰恰是因为它困难。"在人类上一次登月过去整整45年之际,2017年12月11日,美国正式宣布了重返月球的计划。"这是1972年以来,人类宇航员重返月球的重要一步。这一次,我们不仅要插上旗帜、留下脚印,最终还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怀着身为美国人的高度自豪感和身为人类的谦恭心情,向你们说一句从前任何人都无权说的话:我们在月球上散步了。但是,在宁静海基地留下的脚印,不仅是属于阿波罗十一号的全体太空人的,同时,也是属于全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4.
作为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的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为有幸参加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这一伟大工程感到非常骄傲,为有幸亲自完成第一幅月图的信号接收、数据处理和图像制作感到十分自豪。在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中,我们承担了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制、建设和运  相似文献   

5.
《军事文摘》2023,(10):4-9
<正>你知道吗?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其中就包括探月工程四期的计划。这意味着,我们期盼已久的月球南极科研站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变成现实了。那么,中国探月工程四期进展如何,具体将如何实施?根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已经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国拟于2049年实现太阳系边际探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个究竟吧!  相似文献   

6.
陈元兴 《国防科技》1995,16(3):106-118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一项“阿波罗”计划,此后,月球就成了考察宇宙空间的注意中心。后来,人们对开发近地宇宙空间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如果按照一些最大的空间飞行项目来判断,那么专家们就应当重新来审核自己对月球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花费了十多年完成的登月壮举,凝结了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这是一次关于人类好奇心和无畏勇气的展示,而登月成功本身又成为了对人类好奇心和无畏勇气的最好的报答。把人类的足迹印在另一个天体之上,这项成就远超一切政治因素的干扰,成为了人类在20世纪完成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永载史册。除了事件本身意义非凡之外,借助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帮助,在地球上有大约5.5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现场直播。这对于人类整体带来的影响,至今难以全面衡量。  相似文献   

8.
同志们: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作出突出贡献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广大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向所有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前夕,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严俊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全面介绍了"嫦娥二号"科学目标、探月对天文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以及国家天文台所做的工作。他说,"嫦娥二号"是承前启后的,我的工作也一样。问:"嫦娥二号"的科学目标是如何设定的?答:人类探月大致分"探、登、驻"三个阶段。"探"就是对月球进行探测,"登"就是载人登月,"驻"就是在月球建立长期的基地。我们目前进行的是探月的第一阶段工程,分为绕月探测、软着陆探测和采样返回。"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和"嫦娥三号"的桥梁,原来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经过适应性改造研制而成,是为"嫦娥三号"提供先行性试验。"嫦娥二号"的科学任务是根据探月工程  相似文献   

10.
<正>3月26日,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在国家空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表示,美国将在2024年前让美宇航员重返月球。彭斯还表示,为了在未来五年内让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美国政府将考虑所有可能的发射方案,不管是用NASA目前建造的从航天飞机演变而来的运载火箭(SpaceLaunchSystem,简称SLS),还是用来自私人太空公司的火箭来实现这一目标。SLS全称为SpaceLaunchSystem,是NASA的宇宙发射系统。按照NASA的官方介绍,这是一枚功能强大的先进火箭,适用于人类进行地球轨道以外  相似文献   

11.
近来,不断有美国媒体透露,中国"嫦娥"探月取得巨大成功,刺激五角大楼专家重提建立月球军事基地的战略构想,并首次进行了详细规划,拟组建一支"月球特种部队",在月球军事基地值班并完成各项军事任务。密谋建立月球基地美军专家设想,在月球军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用大型容器从地球向月球运送大量的物资和火箭燃料,到达月球卸下物资后,容器刚好可以用来作为建造基地的构件。这种基本构件是直径3米、长6  相似文献   

12.
地面站对月球探测器的导航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一个从地球停泊轨道出发绕地月飞行的月球探测器 ,讨论地面站对月球探测器导航的几个问题 ,包括观测方式的选取、地面站的分布、制导点的调整、导航精度等。结果表明仅依靠局域的地面站 ,采用测距的方式 ,可以对探测器进行实时导航。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可供月球探测实际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月球探测器返回轨道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月球探测器的返回轨道进行了建模与特性分析.在三维空间中建立了返回轨道的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从月球影响球东经80°出口的返回轨道最省能量等结论;根据模型及其特性给出初步轨道的算例,并以此结果为初值,在已有高精度动力学模型下搜索计算,较快地得到了精确轨道;通过两条轨道参数及空间形状的对比,证明文中解析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月球返回舱再入制导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以接近甚至超过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的登月飞行器制导任务,研究了满足热流、过载、落区等约束的返回舱再入制导律。月球返回舱是低升阻比弹道升力式再入飞行器,控制策略是改变倾侧角的符号和大小。倾侧角大小的确定转化为一个单变量非线性方程求根的问题,倾侧角符号的确定依倾侧反转逻辑来满足横向走廊,其中横向走廊设计成速度的函数。通过综合偏差的Monte Carlo仿真评价制导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制导的纵向标准偏差在30km左右,横向标准偏差小于5km。此外,分析了影响滚转速率的因素,给出了调整反馈增益系数和减小滚转速率及制导精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月球能源、资源和特殊环境开展各种科学研究,正是开发利用月球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孜孜不倦地探测月球的重要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国防科技工业》2012,(3):24-25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专家叶培建透露.计划于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卫星首选月球着陆点为虹湾地区。叶培建委员表示,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有5个.但综合各方面情况.虹湾地区的地势相对平缓.最适合飞行器着陆。叶培建说,嫦娥二号不久前公布了目前世界上已发布的最清晰的月球全图.分辨率达7米。“虹湾地区飞得低,分辨率就更高。”因此,技术人员对该地区的地表状况掌握得比较充分。“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们的首选着陆点应该是虹湾地区。”叶培建委员说。  相似文献   

17.
3月9日,经两国政府批准,中俄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显然,这份备忘录的签署对于今后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以及月球的开发都是利好的消息.那么,人类为何要去月球建设科研站?中俄合作优势何在?  相似文献   

18.
据英国《泰晤士报》日前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在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2015年左右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背面, 2020年以前在月球建立太空站。规模比“阿波罗”大得多人类登月是在上世纪美苏争霸中拉开序幕的。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飞抵月球后,美国的惊讶不啻于发生“第二次珍珠港事件”!美国总统肯尼迪在随后的国会演讲中,誓言要“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于是,美国不惜耗费巨资,终于抢在苏联之前实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8号载人绕月飞行成功以后,美国曾透露说,一旦登月成功,就准备在月球上设立导弹发射基地。  相似文献   

19.
在可以想象的未来,由氦-3采掘加工厂、核聚变发电厂和太阳能发电厂组成的月球能源基地,将为月球的长夜带来光明,为月球的开发利用带来强大的动力,为地球的能源接替做出无可估量的贡献,也为人类飞向火星等其他星球加油增力。试看将来的月球,绝不仅仅是供人类欣赏的“冰轮”,而是一个可以推动整个宇宙开发利用的强有力的巨轮!  相似文献   

20.
范真祥 《国防科技》1996,17(4):80-86
本文说明了从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下简称GTO)到近似圆形的近月轨道转移过程中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目的是确定轨道转移过程中这种方法影响的重要参数,并大致估算处于GTO上的航天器进行转移所需速度增量△V。采用二次曲线插值拟合方法描述了轨道间基本的几何关系,模拟了轨道转移的动力学过程。结果发现,最重要的参数是转移轨道的极矩线相对于月球轨道的位置,而不是转移轨道与地—月平面的倾角。该参数可以通过选择发射的具体时间加以控制,并且如果采用本文所描述的定位轨道转移方法,每天都可以获得两个有利发射时机,每次有利时机持续的时间约为45分钟。定位轨道转移不仅提供了一天之中两个有利的发射机会,而且还能对GTD入轨偏差进行有效的拨正。同时对偏离平面转移和延期发射速度△V进行估算,这是进入月球轨道最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