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本文分析了面空导弹杀伤战斗部破片飞散特性对空中目标毁伤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为提高毁伤概率而改进杀伤战斗部破片飞散方式的一种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4.
5.
6.
针对反导导弹战斗部的性能特点,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采用灰色加权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判,建立了反导导弹战斗部作战效能评估模型.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完整性,最终为决策者做出合理的作战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Aster-15/30导弹为基准,研究了战斗部质量不同情况下组成中近程防空导弹与中远程防空导弹弹族的设计流程。首先对具有15 kg战斗部的Aster主级以及Aster-15/30导弹对应的中近程、中远程助推器进行反设计。然后分析了无量纲外形不变,保持侧喷发动机、巡航发动机能力与Aster主级相同,战斗部质量增加时的主级设计流程,设计具有30/50 kg战斗部的主级。接下来分析助推器设计流程,设计使30/50 kg战斗部的主级具有与Aster-15/30导弹相同的末段机动能力的助推器。最后,通过弹道仿真检验了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MSC/DYTRAN程序仿真分析导弹战斗部立方体破片的侵彻威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对反辐射导弹的破片杀伤战斗部中较为常见的立方体破片的 3种典型姿态侵彻 (尖端、棱边及正面侵彻 ) 4mm厚 94 5钢的侵彻过程进行仿真数值计算 .通过仿真计算 ,结合实验结果比较 ,得出结论 :不同初始侵彻姿态的立方体破片在侵彻过程中 ,由于旋转角速度的作用及稳定性的要求 ,破片的侵彻姿态将趋于正面侵彻 .不同姿态的侵彻 ,侵彻威力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9.
防半穿甲导弹战斗部动能穿甲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半穿甲导弹破坏机理和穿甲力学中的相似理论 ,以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半穿甲导弹战斗部为模拟对象 ,设计出试验装置、弹丸和 3个系列共十几种结构形式的靶板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 ,得出各种装甲结构形式抗半穿甲导弹动能穿甲特性 . 相似文献
10.
文章总结了国内外串联战斗部及其相关弹药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串联战斗部研究的热点——破孔——随嵌串联战斗部的作用原理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串联战斗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今后串联战斗部的设计和改进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变形定向破片战斗部的作用原理,设计了试验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静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LS-DYNA程序对可变形定向战斗部变形过程以及破片的飞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目标方向破片密度和速度都有较大幅度增益,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战斗部结构、装填破片质量2种因素对预制破片战斗部安全防护距离的影响,运用连续-离散耦合计算程序构建了聚焦结构、平行结构、飞散结构战斗部及装填不同质量破片的战斗部模型,结合特定的材料方程与状态方程,对破片飞散全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了静爆数值仿真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标准对于战斗部安全距离的规定过大.... 相似文献
13.
14.
破片式战斗部对空中飞机的毁伤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破片式战斗部对空中飞机的易损性分析方法、目标毁伤树的基本结构和关键部件的毁伤准则。通过对空中飞机关键部件的简化和对破片与关键部件的交汇分析,建立了破片式毁伤元作用下空中飞机易损性分析计算模型,并运用MATLAB计算仿真软件研究了破片式战斗部作用下空中飞机在不同炸点和不同交汇条件下的毁伤效能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17.
历史的车轮虽然已碾入2l世纪,但上世纪末的几场高技术战争给世人脑海里留下的深深的痕迹,导弹战已成为高技术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作为战场上主要火力的导弹已成为各国军队刺向敌方的一把把“利剑”。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推进,能控制其飞行弹道(轨迹),将弹头或战斗部导向并摧毁目标的武器。各类导弹五花八门,先进技术大量应用其中,但“打了不用管”和导弹的智能化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机载导弹发射装置与飞机或挂架刚性连接,用来悬挂、发射或投放机载导弹的专用装置,是机载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飞机、导弹一起,构成了先进飞机军械系统,成为现代空战的主要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破片式战斗部空中爆炸下冲击波与破片的先后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冲击波和破片在空气中的运动规律,在考虑壳体对冲击波强度的影响下,建立了冲击波与破片先后作用临界爆距的理论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实例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临界爆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发现战斗部装填系数、装药类型以及壳体厚度对临界爆距的影响较大,而破片质量和形状对临界爆距的影响较小;随装填系数、装药爆热和爆速、破片质量的增大,临界爆距值均相应减小;随着壳体厚度和破片形状不规则度的提高,临界爆距值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