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应斌 《国防》2005,(4):26-28
组织建设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早在196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民兵工作“三落实”指示时,就强调要把“组织落实”摆到第一位。民兵组织整顿和预备役部队兵员调整是搞好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建设的基本手段,也是一项例行性工作。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民兵组织整顿、预备役部队兵员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要求有别。当前,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现实军事斗争准备进入实质性阶段,从而对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组织建设作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基础,地位、作用也就更加突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整顿民兵组织,调整预备役部队兵…  相似文献   

2.
陈明  李勇斌 《国防》2010,(5):41-42
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整顿是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工程。新形势下,要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深化调整改革、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整顿工作深入发展,为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全面建设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谈文虎 《国防》2007,(5):45-46
组织整顿是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基础性主要工作,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整顿要以《我军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主要依据,结合当地实际,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苑世军 《国防》2007,(5):47-49
组织整顿是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的能力,必须扎扎实实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整顿工作.  相似文献   

5.
张智 《国防》2005,(4):29-30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压缩现役部队规模,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作为推进新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选择,我国也确立了“建设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针。而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重点就是要按照武装力量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作战能力建设。因为,民兵是国家“三结合”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人民战争的力量基础;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战时首批动员对象。实行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军事制度,建立民兵组织和组建预备役部队,是符合我国国情、军情的…  相似文献   

6.
黄呈洲 《国防》2004,(6):26-27
民兵、预备役部队是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卫社会安宁、繁荣社会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质量建设,既对提高国防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摆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涉及军地各个领域,需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当前,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在增强质量意识上下工夫抓好国防后备力量质量建设,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质量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抓好质量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是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7.
《东北后备军》2005,(4):1-1
春风吹绿,万象更新。一年一度的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整顿工作正在进行、组织建设是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后备力量整体遂行任务能力的重要保证。当前,抓紧做好实质性动员准备是民兵、预备役部队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今年的组织整顿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紧紧围绕应急准备,切实贯彻“编组出战斗力”的思想,以实战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龙义和 《国防》2008,(3):47-49
组织建设是民兵预备役工作"三落实"的基础工程。民兵组织整顿和预备役部队兵员调整是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新形势下,搞好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整顿,必须注意如下"三点":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总揽国际军事风云变幻,面对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只有紧密结合首都民兵工作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才能实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首仁  梁军 《国防》2004,(6):30-31
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途径很多,而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进行联合训练、联合演习、联合作战、联合保障,即运用这种“四联”机制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一、积极寻求提高军事斗争准备层次的突破口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是全军共同的历史性课题。在后备力量建设领域,要落实军事斗争准备,必须以“四联”机制为突破口。一是根据担负任务,寻求军事斗争准备的着力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后备力量建设在军事斗争准备上面临着新的挑战。民兵、预备役部队主要配合军警民共同担负维护边境安宁、社会稳定和…  相似文献   

11.
刘晓琨 《国防》2008,(11):21-22
加强和改进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建设,是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战斗力,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任务。新时期新阶段,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市场",面向"双应",积极谋求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建设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晓军 《国防》2006,(10):41-43
胡主席从战略全局出发,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做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新概括。民兵是我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民兵、预备役部队的使命与我军的使命是一致的。因此,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坚持以我军新使命牵引民兵、预备役部队全面建设。一、认清形势,着眼应急,切实增强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我国的安全环境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台海局势复杂多变,严重威胁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崛起。因此,着眼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抓紧…  相似文献   

13.
《东北后备军》2006,(4):1-1
组织建议是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基础性工作,抓好一年一度的组织整顿,是民兵、预备役部队生成、巩固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径。今年是科学发展观落实之年,是国防动员建设“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战区应急动员准备关键之年。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整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贴形势任务,突出建设重点,深化改革创新,科学整合资源,着眼长远发展,规范编组秩序,切实把民兵、预备役人员编实配强。  相似文献   

14.
李文纲 《国防》2007,(11):34-35
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也是战斗力生成的基础.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尽快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两个能力",必须下功夫抓基层、固根基.  相似文献   

15.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与以往的表达相比,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时,将民兵和预备役部队的顺序变了一下:以前是“民兵”在前,现在是“预备役部队”在前,为何如此,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杨玉峰 《国防》2004,(11):48-4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这既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省军区系统要从国防后备力量寓兵于民,担负着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双重任务的特点出发,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投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投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注重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人员素质情况出发,充分发能培训,形成了“保安连”、“厨师连”、“建筑连”、“缝纫连”等一批实用技能良好的民兵外出务工队伍,从而明显提高了参建成效,这种做法…  相似文献   

17.
张化军 《国防》2007,(4):36-37
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战备建设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要着眼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战备建设永平.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后备力量军事训练转型发展需要,前不久,辽宁省专门组织召开了“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省政府、省军区领导及职能部门人员,各市分管领导及预备役师(旅)、军分区(警备区)军事主官50余人参加。会议采取观看多媒体片、  相似文献   

19.
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是党在民兵预备役部队中进行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是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生命线。改革开放30年来,军区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积极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决策指示,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前进.不断取得发展进步,保证了党对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绝对领导,保  相似文献   

20.
黄智权 《国防》2004,(10):16-16
在新的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武装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把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作为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积极主动地抓紧、抓实、抓好。一、管决策,在抓大事、把方向上下工夫坚持党管武装,本质是保证党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绝对领导,核心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全面领导武装工作的责任,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人民武装工作,认真抓好民兵预备役队伍的政治建设,确保民兵预备役队伍高度集中统一,在任何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