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是由事物的客现存在决定的。一篇文章也是这样,从宏观上看,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微观上看,它是由字、词、句、段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成篇。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总体运动是世界及其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也是我们根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马克思主义总体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及其一切事物总体、整体与局部,内部、外部与中介等方面之间,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规律,因此它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辩证运动的根本的思想和方法。总体概念所表示的,是事物、系统内外一切方面、所有关系、整个过程总的图景和框框。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结构、功能、信息和价值等,只有在总体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实现。战争是力量的较量,也是智慧的博弈。研究总体思想,对于军事哲学和军事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求真务实     
强根固本,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思想观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的直接任务。要克服形式主义,就必须通过形式主义的不同表现,认识其危害和根源,从而“对症下药”,达到治虚求实的目的。对于有的搞花架子、形同虚设、不讲效益的“面子工程”,目光短浅、不顾长远、急功近利的“应急工程”,兴师动众、虎头蛇尾、抓抓停停的“半截工程”,欺上瞒下、报喜藏忧、追求名利的“虚假工程”,既不能只看其表,不知其里,更不能眼花缘乱、熟视无睹,甚至推波助澜。(一)透过现象看危害。形形色色的…  相似文献   

4.
王辉 《国防科技》2002,(6):77-79
如果只看到信息化战争的“软性化”趋势,把对信息化战争的本质认识定位在“软战争”层面上,忽略了信息化战争的“硬性化”趋势也在日益增强的基本特征,那就会对信息化战争本质特点产生严重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5.
军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战争这一人类社会历史现象历来被众多学科从不同角度当作研究的对象。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互相促进,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近几年来政治学对政治概念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战争本质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样,军事思想对战争起源和战争本质等的研究,也促进了政治学的研究,加深着对政治概念的理解。我想就政治概念的发展与战争本质的联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国防之所以不可无,不可弱,是基于战争的阴影至今还在人类社会中幽灵一般地飘忽游荡。谈国防意识,必然要联系到战争。因为,对国防的认识,首先涉及对战争的理解。战争观直接决定人们的国防观。  相似文献   

7.
任力 《军事历史》2006,(5):42-43
◎序言《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也是全书大纲,对全书内容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本篇主要论述战争决策和战略谋划问题,强调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和军民死生的大事,必须以极其认真和慎重的态度来研究、决策和谋划。孙子提出把“五事”、“七计”作为战略谋划的主要内容和战争决策的主要依据,把“诡道”、权变作为指导战争和作战的主要原则。其主要思想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战争问题《计篇》开宗明义,不谈战胜攻取之道,而是首先将战争与军民的死生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揭示了战争的本质问题,告诫人们:必须高度重视战争,必须用…  相似文献   

8.
科索沃战争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重视和不断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国防观念。从我国全民国防教育的实际看,当前似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针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我国安全形势教育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我们考察战争,揭示战争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战争同其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  相似文献   

9.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利用它.研究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就是探索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思想政治建设与外部主要制约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西古今哲学,无论就哲学的本性、历史看,还是就哲学的功能、发展趋势看,理论与实践都可证实:人文精神是哲学意识的核心.一、哲学意识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所谓哲学意识,就是一种运用哲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自我意识.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某种哲学观点和方法评判问题、处理问题.从本质上说,哲学意识是一种深邃的、高层次的理论思维,它以最高层次、最一般的概念范畴体系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以最高的伦理境界审视人生,倡导理想人格,展现人类的未来.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  相似文献   

11.
对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不能就事论事地分析和认识,而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上进行科学认识.规律是事物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按照这个观点来进行"四个认识",就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用下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战争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与战争相联系的各方面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决定了作为认识和指导战争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也必须随之变化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我党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并曾被实践验证为正确的军事理论,它的许多原理和原则,目  相似文献   

13.
所谓战争观,就是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和总的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前,在以往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唯心论的战争观。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对于战争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科学解释,在战争观上实现了伟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战争观。这种战争观,坚持在人类社会的整体的有机联系中去观察和研究战争,揭示出最终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战争的起源和本质、战争的运动发展以及战争被消灭的客观过程,阐明了战争与其周围的其它社会现象的必然性联系,从而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经常听到有的领导评价某某人“很有思想”,羡慕之余,便总想探个究竞,看此人是如何有思想的。没想到,竟然发现了两种人。一种人是真有思想。他们对事物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仅认识的起点高、格调高,还能一语中的地揭示,一针见血地揭露,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可贵的是,这些真知灼见既是他们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史斌 《军事历史》2007,(1):51-53
提到先秦军事思想,人们常常会同兵家联系起来,认为兵家之外的典籍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事实上,对战争的看法并非兵家一家所独有,"每个时代的思想家和同一时代不同的思想家对于战争的起源、本质、作用和性质的认识以及对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所进行的不懈和认真的探索,都是人类思想宝库的一份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军事认识的基本矛盾,是军事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认识和指导战争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军事认识的核心问题是战争认识问题。战争这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着的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军事认识作为战争运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三、克劳塞维茨论战争与政治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与政治关系的学说 ,不仅是其整个战争理论大厦的支柱 ,而且也是其对军事科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尤其是他通过“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的著名论断 ,对战争的政治本质作了空前深刻的揭示 ,驱除了长期弥漫于战争和政治之间的层层迷雾 ,使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大大地前进了一步。1 .战争决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克劳塞维茨在其理论巨著《战争论》的开篇就提出了“什么是战争”的问题。在他看来 ,战争的基本要素就是搏斗 ,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也就是说 ,战争就如同两个人搏斗的情况那…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当今的时代特征?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增强国防意识,必须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当代世界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几千年来,人类历经战争忧患。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夺去1亿多人的生命,毁灭财富无数。这历史性的惨祸,永远也难从人们记忆中消失。地球创造了人类,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了各种美好的事物。人类的良知永远不会泯灭。历史发展到今天,争取世  相似文献   

19.
马亚西(以下简称马):首先.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在信息战研究中,有信息战争和信息战两种不同的提法,请您谈谈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王普丰(以下简称王):这两种不同的称谓,反映着两种不同的事物。信息战争是一种战争和战争形态,信息战是一种作战和作战形式。战争与作战不同,战争包含了作战,信息战争当然包含了信息战。战争形态与作战形式也不同,战争  相似文献   

20.
陶军 《军事历史研究》2001,1(2):130-132
战争中的绝对与相对(absolute and relative in war) 关于战争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诸要素的条件联系与非条件联系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战争中的绝对是指战争实践与认识过程中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所具有的无条件性、永恒性和无限性的一面,战争中的相对是指战争实践与认识过程中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所具有的有条件性、暂时性和有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