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够爬格子做文章,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记得那次是10年前,我跟随首长到基层编兵单位检查营连部建设情况,一名乡镇武装部部长拿出他发表的文章让我们看,都出自《东北后备军》杂志。可就那么一眼,让我对这本杂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在手里舍不得放下,返程时还特意带回了几本。那是我第一次结识《东北后备军》,内心深处便多了一份向往,梦想着能让自己的作品也能登于杂志之上。  相似文献   

2.
在收获的金秋时节,我们与《东北后备翰杂志共同迎来了创刊5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可喜可贺的日子里,我仅代表军区司令部党委、领导和机关,向《东北后备军》杂志社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东北后备军》。杂志创刊、成长、发展辛勤耕耘、付出心血的历任领导和编辑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相似文献   

3.
金秋时节,收获无限,希望无限。沐浴着50年风雨的《东北后备军》杂志迎来了50岁生日。50个春秋,承载了更多的希望和追求!融汇了更多的激情和自豪19月18日,军区召开纪念《东北后备军》杂志创刊50周年座谈会,副政委潘瑞吉代表军区党委、首长和机关,向《东北后备军》杂志创刊5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东北后备军》杂志创刊50周年的大喜日子。 50年风云际会,50载春华秋实。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东北后备军》步履匆匆地走过了她风风雨雨的50年。  相似文献   

5.
2004年我曾在《东北后备军》杂志社学习了一段时间。那段经历虽然短暂,却是我人生之路极为宝贵的积累,是我永远受用不尽的财富。此刻,当我又一次在深夜品读这本杂志的时候,我仍能感觉到她传递给我的那份熟悉、温暖与感动。  相似文献   

6.
《东北后备军》2008,(10):27-35
50岁,人生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而50年的光阴岁月,对于一个刊物而言又显得步履匆匆。50年前的今天,在东北广袤的大地上,诞生了一个以服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为己任的刊物,这就是而今的《东北后备军》杂志。当历史的脚步走入2008年,华夏儿女为成功举办世人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而高歌欢庆的时候,《东北后备军》杂志迎来了创刊50周年的日子。  相似文献   

7.
李拥军 《东北后备军》2008,(10):F0002-F0002
9月18日下午4时,军区在文官屯干部管理学院组织召开纪念《东北后备军》杂志创刊50周年座谈会。军区副政委潘瑞吉代表军区党委、首长和机关,向《东北后备军》杂志创刊5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座谈会由军区政治部主任王洪尧主持,军区邢书成副参谋长、政治部王金祥副主任出席座谈会,军区机关有关二级部领导,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领导,各军分区、预备役师(旅)政治部领导,《东北后备军》杂志宣传过的先进典型代表以及在杂志社工作过的老同志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8.
在金秋送爽、欢度奥运的时刻,我们迎来了《东北后备军》杂志创刊50周年。在这千人共祝、万人同贺的大喜日子里,请允许我代表民兵预备役部队读者,向杂志50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耕耘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的杂志社全体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9.
2008年10月,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刚刚结束的奥运盛会,把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又注入了华夏儿女的心中,给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 在这金秋10月,《东北后备军》杂志迎来了50岁的生日。  相似文献   

10.
创刊于“大办民兵师”年代的《东北后备军》杂志,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从1958年到2008年,《东北后备军》杂志历经了50年风雨。  相似文献   

11.
《东北后备军》2008,(2):F0004
张帆1969年12月出生于辽宁大连,现任沈阳军区政治部编辑室干事,中校军衔。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前进报》《东北后备军》《辽宁日报》《大连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图片300余幅。  相似文献   

12.
正当全国人民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而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东北后备军》杂志迎来了创刊50周年的日子。借此机会,我代表军区党委、首长和机关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创办杂志作出突出贡献的新老编辑和工作人员表示亲切问候!向始终支持杂志建设的有关部门和广大官兵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3.
我与后备军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自1971年还乡后就自费订阅《东北后备军》。屈指算来,成为“后备军”的忠实读者已有36年光景啦!我认为杂志值得珍藏的并不多,而“后备军”则例外。  相似文献   

14.
《东北后备军》2007,(4):F0004-F0004
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市,1976年入伍,现为沈阳军区政治部俱乐部主任。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前进报》、《东北后备军》等报刊发表各类图片近百幅。  相似文献   

15.
2003年,部队精简整编时,我被交流到了双城市人武部。记得报到后一周左右,科长便让我写一份《当前民兵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做武装工作缺乏实际经验的我来说,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正当我愁眉不展的时候,科长给我送来一摞装订好的《东北后备军》杂志,并语重心长地说:“小高啊,平时多看看《东北后备军》,现在不会写不要紧,只要多学、多看、多问,慢慢就会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过来,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日子,偶遇红太编辑,他约我写篇关于纪念《东北后备军》杂志创刊50周年的文章,当时我手里正编着一本120万字的“连体”小说,由于赶进度,大有昼夜兼程之举,便草草允诺。没想到几天后.脖子上突起一肿物,一切风云突变。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民兵预备役宣传暨《东北后备军》杂志订刊用刊工作会议,主要是研究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宣传思想工作,部署新年度的刊授教育和订刊用刊工作。去年以来,各单位党委和政治机关对民兵预备役宣传思想工作高度重视,认真筹划,精心组织,使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我珍藏的图书中,有一摞厚厚的《东北后备军》合订本。每每翻动它,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心跳加快,眼窝潮湿。我知道,我触摸到了合订本里尘封的岁月,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岁月里,有我年轻的朋友、年轻的经历和成就。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抓好武装工作中,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认真学习贯彻上级精神和有关文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注重从《东北后备军》杂志上汲取工作营养,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以此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推动和促进部里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我们的主要体会和感受有三点:  相似文献   

20.
50岁,对于一个人而言已步入中年,50年,对于一个刊物而言,荏苒的光阴又显得匆匆而过,50年前的十月,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以服务武装工作为己任的刊物,这就是而今的《东北后备军》杂志。在杂志创刊50周年即将采临的日子里.我们开辟了本栏目,寻访部分老一代办刊人,追忆杂志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在抚今追昔之中,让优良传统在继承和创新中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