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先念长期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等职,参与制定了三线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直接领导实施了三线重点工程建设,并指导三线建设重点企业进行调整改造,是第一、第二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唯一参加了三线建设决策制定、指导实施、调整改造三个阶段全过程的重要成员,为三线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罗雄 《军事历史》2016,(1):30-34
刘少奇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精于实践,具有统揽大局的战略观、抓大放小的取舍观、放眼全局的整体观。其颇具特色的军事思想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中的瑰宝,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谋远虑的超凡判断力;二是运筹帷幄的战略进攻性;三是纵横捭阖的统筹用兵法。  相似文献   

3.
<正>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作为共和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三线建设给人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多多。笔者因有着数年在三线深山军工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三线建设有着更多更深的感受、认识和记忆。  相似文献   

4.
<正>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作为共和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三线建设给人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多多。笔者因有着数年在三线深山军工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三线建设有着更多更深的感受、认识和记忆。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三线建设是个“包袱”;也有人说,三线是个宝。究竟是包袱还是宝,若是包袱如何甩掉,如果是宝又怎样去开发,不去翻阅它的历史,不去关心它的现状以至不去研究它的将来,就不可能得出关于解决它的出路问题的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 (一)三线建设并不是包袱三线建设是毛泽东同志生前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先后用十几年时间搞起来的。他早在一九五六年《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就相当明确地阐述了工业布局分一、二、三线的想法,这时他已经预感到工业、人口密集于一线沿海城市对国家全局和发展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70年代,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为加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促进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在三线建设的酝酿与决策、部署与实施、调整与改造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70年代.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为加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促进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在三线建设的酝酿与决策、部署与实施、调整与改造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三线建设是建国后实施的战备经济建设战略。探索三线建设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为后续三线建设研究提供参考。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集为数据来源,检索有关“三线建设”的有关文献427篇,利用CiteSpace对纳入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三线建设研究呈现多次爆发现象,且在2017年开始持续上升;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集中在西部开发、国民经济、三线企业、工业遗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口述史、三线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50年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进行"三线"建设。这项重大决策出台一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了一个新的兵种——基本建设工程兵。基建工程兵应三线建设而诞生,在三线建设重大工程基本结束时撤编。这个兵种虽然存在了18年,但她承担的一大批国防和国家工业建设重大工程,不仅是这个特殊兵种镌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个印记,也是基建工程兵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工业建设树立的座座丰碑。这个特殊兵种,不仅为国家、国防工业留下了重要物质遗产,而且  相似文献   

10.
始于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为四川省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潜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线改造,又给予四川省经济发展以直接的带动力、推动力,并使之走向外向型发展道路。由此观之,三线建设与改造对全国生产力布局及区域经济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三线建设与改造,以进一步发挥三线军工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