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华南敌后武装斗争,逐步建立了以东江和琼崖为中心的华南抗日根据地。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相比,华南抗日根据地较为分散,力量亦较有限,故而中国共产党一直寻机发展华南,以壮大区域武装力量。1944年1月,日军中国派遣军发布“一号作战”的命令,“乃企图开拓大陆交通线,以保持中南半岛之陆上联络”。[1]按照“一号作战”的计划,时驻广东的日军第23军将分三期执行“北进作战”“西进作战”“打通粤汉路南线及赣州作战”。[2]“一号作战”期间,日军主力尽数集中于前线作战,客观上形成广大敌后沦陷区兵力空虚的局面。所以,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广东广泛开展武装斗争契机的出现,初步设想了“发展华南”战略。据日军第23军规划,在“西进作战”之前,需要“扫荡”广东境内的抗日力量,由此造成西江、粤中、南路[3]等地区大部沦陷。随着桂柳会战的酝酿与爆发,广东地区的国民党部分军队与日军主力相继进入广西战场。中共中央在提出“向北发展”以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亦重视发动西江、粤中、南路方向的敌后武装斗争,要求广东...  相似文献   

2.
由晋察冀地区的党组织和八路军第115师一部、晋察冀军区部队共同创建的被誉为“华北抗战堡垒”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在八路军总部的正确指挥下,在粉碎日伪军的多次进攻和疯狂“扫荡”以及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挑衅的基础上逐步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本文着重论述1939年至1942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与日本侵略军的激烈搏斗中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120师主力东进,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 1938年9月至12月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形势的发展,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完成“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八路军第115师主力、120师主力和129师主力先后挺进冀鲁地区,协同当地军民更加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3.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以105个团的兵力,在华北广大地区对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这次作战的酝酿形成过程大致如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展开后,日军中国派遣军在政治上加紧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进行诱降,积极扶植汪精卫伪政权和伪军。在军事上先后占领汕头、厦门、南宁、南昌等地,同时对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和“囚笼”封锁,巩固华北抗日根据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根据地的边缘地区免费给群众看病、兴学,没有吃的借给粮食,营救被日寇抓走的抗日军民,日军“扫荡”时主动庇护群众……你一定认为,这是八路军等中共武装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作所为。其实,除了八路军,一个叫水原清的日本大特务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兴办的“水原清实验区”,在争取大众、“服务”群众方面做的不比八路军差,以致蒙蔽了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后来,这一情况引起八路军山东纵队敌工部的注意,他们通过摸排掌握了水原清的“底细”,并彻底剥开了“水原清实验区”的“画皮”……  相似文献   

5.
中篇:分散转移,度过困难时期1941年至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也是兵工生产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日军从1941年开始,将其侵华主力转向敌后抗日军民,采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而处在敌后的国民党军队则纷纷向日军投降,调转枪口,进犯抗日的八路军部队。八路军、新四军被迫在抗日和反顽两条战线上进行尖锐、复杂的斗争,加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的东江、海南岛、珠江三角洲和粤中、雷州半岛、潮汕等地区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为我党在华南建立了战略支点。华南的抗日武装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建起来的。大革命失败以后,广东的党组织大部遭到破坏,除海南岛尚保存三十多人的红军游击队以外,其余地区都没有党所领导的武装。 1938年初,中共广东省委针对日军加强在东南沿海侵略活动的情况,指示各地党组织加紧建立抗日武装的准备工作。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根据省委的指示,于1938年7月,以国民党社训总队的名义,组织了东莞常备壮丁队第二中队,这是我党在除海南岛以外的华南地区掌握的第一支抗日武装。1938年10月12日,日军开始进攻广州。东莞中心县委于13日又成立了一支  相似文献   

7.
1939年10月至1941年春,胶东军民在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下,举行了东海第二次抗日武装起义,粉碎了胶东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第二次反共高潮,解放了昆嵛山,巩固扩大了胶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春,伪军张宗援部,在顽军刘桂堂部的配合下,向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妄图一举消灭成长中的抗日武装,毁灭刚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在胶东东部,自1938年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西上之后,国民党顽固派地方势力趁抗日力量暂时薄弱之机,借抗日之名,行鱼肉百姓、残害抗日军民之实,不时制造反共磨擦。1939年4月24日,文登保安团王兴仁部包围西南台村,将中共文登县委军事部长  相似文献   

8.
王贞勤 《环球军事》2013,(10):54-56
在山东省菏泽市的牡丹区和曹县交界处,有三个相距不过一二里路、形成“品”字形的村庄,分别叫刘岗、曹楼和伊庄。三村是抗战时期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因日军经常在地图上用红笔把三村圈在一起,并写上一个大大的“赤”字,为此人们称之为“红三村”。1940年10月至1941年初,在9000多国民党顽军和日伪军的包围及进攻下,我少量地方武装和三村群众顽强保卫“红三村”3个月,并取得最后胜利,“红三村”从此闻名天下,并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赞扬。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广大地区,创建了多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并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歼灭了大量日军.在当时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广泛动员民众,建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以及农、青、妇等多种抗日群众组织.  相似文献   

10.
在祖国的北疆驻守着一支威名赫赫的英雄团队。她就是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荣誉称号的沈阳军区某部红军团。该团前身诞生于方志敏同志领导的弋阳、横峰起义,参加了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在红军主力长征前担负了抗日先遣队任务,坚持了浙南、闽西南和闽南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参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抗日游击根据地、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黄桥决战、苏中反“清乡”、车桥战役、浙西三次反顽战役;解放战争中的高邮战役、苏中七战七捷、鲁南战役、莱芜战…  相似文献   

11.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也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包括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108个县、人口约2500万。在聂荣臻率领下,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抗战八年,粉碎日军多次“扫荡”,与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相似文献   

12.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华中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在八路军的密切配合下,开辟和创建起来的.它东濒黄海、东海,西至汉水及武当山脉,南迄浙赣线,北抵陇海铁路,处于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按军事斗争形势,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皖江、鄂豫、浙东等八个战略区。到1945年8月,华中根据地全区总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千万,主力部队31万人,武装民兵60多万人.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八年抗战中,承担了抗击日伪军总兵力约1/4至1/3.据不完全统计,抗击日军16万人,占侵华日军总数的23%;抗击伪军23…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沦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到处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烽火。义勇军、救国军、大刀会等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侵略者。但是,蒋介石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东北的抗日武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日军大规模讨伐下,相继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几支抗日武装仍顽强地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1936年,中共东北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兵力3万余人。  相似文献   

14.
华中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在江苏淮海、盐早地区创建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敌后19块根据地之一。1945年夏季,苏北抗日根据地,北达陇海路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相联,南至宝应、盐城一线,与苏中抗日根据地相依靠,西临运河,与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相呼应,东濒黄河,有20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整个区域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苏北抗日根据地由于地扼华中、华北联系的枢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是华中敌后抗日…  相似文献   

15.
1941年8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率日伪军7万余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一举歼灭八路军主力。面对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主力适时跳出日伪军的合围圈,使日军的合围计划彻底破产。日军恼羞成怒,遂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区“清剿”,大肆搜剿八路军,捕杀抗日群众,疯狂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9月下旬,日伪军不断合围北岳、平西地区。涞源、易县、徐水、满城4县的党政机关、游击部队和周围村庄的数万群众被迫隐蔽到狼牙山区。 狼牙山,耸立在荆轲出征刺秦王时慷慨悲歌之易水河南畔。这座大山群峰突兀连绵,壁若斧削,大沟深壑,怪石林立,宛如一群雄狮猛兽,以其险峻,雄资俯瞰着易(县)、满(城)、徐(水)、保(定)区域的山川平原。在狼牙山西边的巅崖,是数千年为远近人们所景仰的充满美妙传说的名胜一棋盘陀。在抗日战争时期,狠牙山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东部制高卢、,在历次反“扫荡” 中,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和附近群众常到山中  相似文献   

16.
王贞勤 《环球军事》2014,(3):116-117
1941年冬季,日军不断对我山东泰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平均三至五里便有一个敌伪据点或炮楼。我根据地被分割、封锁、蚕食,泰山抗日根据地进入一个极为困难的时期。面对险恶形势,  相似文献   

17.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挺进,开辟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主导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一起,为抗战最终胜利立下不朽功勋。面对作战能力、军事组织和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日本侵略者,中共在日军眼皮底下的敌后生存和抵抗,异常英勇,异常艰难,呈现的形态也异常复杂,其进入方式、党政军一体化的运作、根据地资源的获得和创造、兵民团结游击战的组织和展开、根据地的政治和经济实践,都是极具张力也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期军史三人谈栏目邀请了黄道炫、岳谦厚、黄正林三位抗战史研究专家,围绕中共主导的敌后战场展开讨论,以期深化敌后战场及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40年夏季,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始征收公粮.皖南事变后,公粮征收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税收的主要来源.为确保各阶层合理负担公粮,华中抗日根据地政府每年夏秋两季征粮前都修订公粮征收条例,调整征收政策.虽然在1941年春后,华中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顽围攻,有些地区居民的公粮负担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并没有使根据地居民负担过重.华中抗日根据地公粮征收,不仅满足了当地的军需民食,动员了根据地居民积极抗战,而且扩大了中共在华中乡村地区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华中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它东濒黄海、东海,西至汉水及武当山脉,南迄浙赣线,北抵陇海铁路,处于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华中地区建立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皖江、浙东、湘鄂赣、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统称华中抗日根据地,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并有147个县和40余座城市。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八年抗战中,共对日伪军作战24602次,歼灭日伪军448410人。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华中地区的主力部队新四军发展到刀…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抗日战争国内外形势发展及联合美国对日作战的需要,1944年7月,在中央军委领导下,我军与美军开展军事气象合作。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气象观测所(站、台),构建气象通讯网,开展气象观测员培训,健全和规范气象观测与通信工作,并向美军提供对日军作战所需的气象情报。人民军队的第一代气象兵由此诞生。中共与美军的气象合作,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政治上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主动,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