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冯.卡门功率谱和谐波合成法生成了考虑脉动效应的瞬时风速时程曲线;计算了发射筒各段的等效风压及等效力矩,给出了作用于发射筒迎风面的风压总值及等效力矩;最后将载荷作为输入条件,进行动力学分析,获得了风载荷作用下发射装置的动态响应。通过分析可知:由于发射装置具有刚度强、质量大的特点,风载荷作用下发射装置的速度、加速度响应均较低,因此,风载荷主要影响发射筒的倾斜程度。  相似文献   

2.
导弹起竖机构驱动方式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导弹起竖机构的快速性和稳定性,对起竖机构的驱动方式进行优化。首先基于Matlab/Simulink和Abaqus建立起竖机构的数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将两类模型仿真得到的油缸载荷进行对比,表明两类模型的正确性;其次,推导驱动方式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编写s函数对优化设计模型进行计算;最后,对优化后驱动方式进行仿真分析,表明优化后驱动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起竖机构的快速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新型同心筒发射过程中存在的热载荷问题,采用筒底持续注水方式对发射装置进行降温,可以有效降低发射过程中燃气对发射装置的热冲击作用。计算中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求解气液两相流场,建立了考虑导弹运动的三维同心筒发射燃气射流冲击模型,对不同注水角度的湿式同心筒发射装置热物理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注水角度为30°时,发射装置内筒外壁面和外筒内壁面的温度最低,燃气对发射装置的热冲击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同心筒降温装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使用中的振动问题,基于ANSYS软件平台建立某大型柔性起竖臂合理的有限元模型,获得其固有振动特性、刚度和强度等设计数据。分析表明,使用中出现的振动现象是由于外载荷频率接近起竖臂一阶固有频率所致,而起竖臂刚度和强度设计整体合理,但存在局部应力集中和强度设计偏于保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导弹自诞生以来,其发射装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倾斜式发射装置,另外一种是垂直发射装置。应该说,这两种发射装置各有优长,其中,最初研制垂直发射装置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发射洲际战略导弹,之后逐步扩展至其它领域的导弹,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不断推出一批通用化程度更高、布署更捷便、性能更可靠、反应速度更快、载弹量更大的垂直发射装置,导弹的作战性能也比过去有了跨越式的提高,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导弹不断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水流速度对潜射导弹出筒过程的影响,基于混合多相流模型、Singhal空化模型和导弹动网格技术对不同流速下导弹弹射出筒过程流场进行数值计算,获得了考虑肩部空化现象的导弹出筒多相物理现象和发射装置载荷。结果表明,流速带来了流场的不对称;随着流速的增加,迎流面空泡长度减小,背流面空泡长度增加;导弹迎流面壁面压强大于背流面压强,从而形成侧向力,弹体在水流方向发生偏转。研究结果对于水下发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导弹发射装置伺服系统模糊PID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型导弹发射装置的伺服系统中,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很高,传统的PID控制往往难以满足要求。以某型导弹发射装置的伺服系统为模型,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通过与传统的PID控制器仿真实验对比,可以看出应用模糊PID控制器能够有效提高该伺服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鲁棒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海军舰载导弹转运及装舰过程中,运输车功能单一、通用性差,且装舰操作流程繁琐、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功能导弹运输车的技术方案,该方案以通用化和结构功能一体化为设计理念,对运输车的运输功能与辅助起竖功能进行一体化设计,在满足海通各型导弹公路运输功能的前提下,集成导弹水平、垂直姿态转换的功能,突破筒弹在舰面装填方式的限制,解决筒弹装舰过程中吊装流程繁琐的问题,实现在运输车上直接起竖筒弹的功能,缩短筒弹装舰时间。该方案使得舰载导弹转运、装舰的流程得以简化,提升了装备的使用效能。  相似文献   

9.
潜艇武器发射装置一般都布置在舱内,如导弹武器发射装置一般布置在专门设置的导弹舱内,鱼雷武器发射装置一般都布置在潜艇首舱或尾舱。武器发射装置布置在舱内的主要优点是操作及维护保养比较方便,发射装置所处的环境比较好。但是它主要的缺点是:占用  相似文献   

10.
舰载垂直发射装置起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导弹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发射后不管的掠海反舰导弹的大量涌现和饱和攻击战术的应用,使水面舰艇面临严重威胁,传统的旋回式瞄准导弹发射装置已不能满足现代海战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垂直发射装置。提起舰载垂直发射装置,就不能不提苏联的“基洛夫”级巡洋舰。尽管1968年英国首先在护卫舰上以垂直发射方式成功地试射了一枚“海狼”舰空导弹,但这种发射技术当时并未引起人们充分重视,英国也没有正式装舰。1980年,苏联在“基洛夫”(现名“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上率先  相似文献   

11.
在苏联海军巡洋舰的行列中,"喀拉"级导弹巡洋舰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苏联第一级燃气轮机巡洋舰,也是第一级设计上注重远洋部署和作战的巡洋舰。"喀拉"级是苏联海军的远洋反潜中坚,它总长173.2米,满载排水量9900吨,主要武器有2座四联装SS-N-14反潜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SA-N-3中/近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SA-N-4近  相似文献   

12.
采用地面导弹发射装置首次发射反导弹导弹Aster30陈德沅译从Alenia公司研制成功导弹发射装置并用其首次试验了法国空间公司面对空导弹的发动机以来,且当Thomson公司的Arakel发射引导装置在SESDA开始它的试验时,批准了进行这次垂直发射试...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导弹箱式垂直热发射过程燃气流场对导弹及发射装置的影响,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将燃气流场与导弹运动耦合计算,采用域动分层动网格更新方法模拟了导弹的发射过程,采用多组分冻结流计算燃气流场,得到了导弹热发射过程中流场分布及导弹、发射箱的热、力载荷分布情况,并采用发射试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导弹在箱内运动过程中,弹表面基本为负压,各测点导弹截面出箱以后,压力迅速升高为一个大气压;在点火时刻弹尾部产生一个775 K的温度峰值,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弹表面温度基本保持在300 K;发射箱的温度变化经历先升高,出箱后降低,运动一段距离到超临界状态又升高,随着导弹远离发射箱,箱内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导弹运动过程中,发射箱内基本为负压,喷管运动至观测点截面附近时,该观测点压力降至最低,之后缓慢升高,到超临界状态,压力下降形成一个波谷,随着导弹远离发射箱,箱内壁面压力逐渐升高为一个大气压。  相似文献   

14.
车载武器沿纵轴和横轴的机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无法作大的角机动,而传统的速度或姿态匹配算法需要载体能作大幅度的机动运动,否则方位失准角的估计效果不理想。针对车载武器系统机动能力受限的现状,特提出"速度+角速度"匹配算法。同时将导弹的起竖过程中作为机动条件,并将主子惯导之间的挠曲变形作为噪声用H∞滤波器进行处理,解决了建模困难的问题。经仿真分析,该方法可以在导弹起竖过程中完成传递对准,对准精度可在90 s起竖过程内达到3'以内。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技术获得快速发展。苏联率先在“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上装备了SA-N-6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随后又在“无畏”级驱逐舰上装备了 SA-N-9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继苏联之后,美国的“标准Ⅱ”、以色列的“巴拉克-1”、英国的“海狼”、北约联合研制的轻型“海麻雀”导弹也相继装舰使用。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是武器大国,但有关舰载武器研制、装备等情况由于保密甚严,外界所知甚少。本文在前苏联KBM工程设计局负责人兼总设计师和其副手撰文基础上进行了编译。文章介绍了该局研制的铝镁合金舰载导弹发射装置,在此之前未曾见到过外刊有关俄导弹发射装置的专门报道。  相似文献   

17.
SC-21是美国为满足21世纪作战要求近期开发的新型导弹舰艇。它能装有500个多种导弹共用的垂直发射装置,贮存上千枚类型不同的导弹,采用双层船体和自动化损管装置,以增强受到冲击后的生存力,运用隐身技术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和被导弹攻击的面积,采用作战自动化以减少对舰员的要求。本文概述了SC-21舰艇的开发规划,提出了使命要求,分析了技术优势,描述了采用建模与仿真技术测试各种SC-21设计概念有效性的综合计划。  相似文献   

18.
1980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隐身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基洛夫”号(1992年俄罗斯叶利钦总统重新命名为号”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该舰满载排水量2.43万吨,装备有20座舰舰导弹垂直发射装置,12座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以及其他号弹发射装置、舰炮、鱼雷发射管和直升机等,最大航速30节。重要的是,这艘巡洋舰是世界上最早用隐形技术建造的,不宜为雷达所发现。  相似文献   

19.
支腿与轮胎是混合支撑的承重件,目前已认识到混合支撑是能够满足导弹稳定发射条件,但对该两种承力件的载荷分配对导弹发射影响特性并不明确,为研究支腿、轮胎载荷分配比对导弹发射过程的影响,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简化的车载导弹系统模型,通过对3种具有代表性的支腿、轮胎载荷分配比进行计算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载荷分配比对导弹发射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为导弹混合支撑载荷分配比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导弹/火箭从点火到起飞过程中,其后的尾焰冲击发射装置迎气面可能导致发射装置的严重烧蚀,向尾焰喷射大量冷却水可以有效起到保护发射装置作用。针对导弹/火箭发射时燃烧尾焰冲击发射平台和喷水降温降噪问题,介绍了燃烧尾焰冲击特性计算步骤方法,通过对燃烧尾焰流场计算、燃烧尾焰对迎气面冲击流场计算和喷水情况下燃烧尾焰对迎气面冲击流场计算工作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总结论述了各种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性。基于充分考虑发动机内部燃烧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多喷管导弹/火箭的燃烧尾焰及其冲击流场和喷水对燃烧尾焰冲击流场影响的计算方法,便于流场计算区域网格构建,避免了大量重复计算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