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十一号泵站地基的原状自重湿陷性黄土进行了系统的非饱和土试验研究,包括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直剪试验、各向同性三轴压缩试验和控制吸力的三轴湿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吸力不超过200 kPa时,原状土的持水能力高于重塑土,当吸力超过200 kPa后,两种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相接近;原状黄土的内摩擦角随吸力基本不变,总粘聚力随吸力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不同吸力下的屈服净平均应力随着吸力的增大而增大,屈服后的压缩指数随吸力增大而减小;同一净围压和偏应力下,随吸力的增加湿陷变形增加;净围压对湿陷变形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多功能土工三轴仪的研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种先进技术,研制成功一台多功能土工三轴仪.该仪器采用模块组合结构,结构轻巧,移动方便,可根据需要放在合适的位置;可与CT机和恒温箱配套,研究土的结构演化规律及温度对土的力学特性的影响;功能多,可用于特殊土、非饱和土及饱和土的30多种试验.应用多功能土工三轴仪取得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表明该仪器是研究土的力学特性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包括填土、黄土、膨胀土、膨润土等)开展了持久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在国内率先研制成非饱和土固结仪、直剪仪、渗气仪、小型三轴仪、温控三轴仪、多功能三轴仪和土工CT-三轴仪等一系列仪器设备,揭示了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水气运动规律、变形、强度、屈服、水量变化、细观结构演化、温度效应等许多重要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计算的若干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土的渗透性与孔隙水传递静水压力的条件,基坑支护结构与挡土墙的差异,以及基坑支护结构工作性状的工程监测结果,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土压力计算总是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依据Rankine土压力公式计算压力的具体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重塑非饱和含粘砂土变形强度特性的三轴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多功能土工三轴仪探讨了非饱和含粘砂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共进行3种应力路径的三轴试验:控制吸力的各向同性压缩试验、控制净平均应力的三轴收缩试验、控制吸力和净围压为常数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土的屈服净平均应力和偏应力都随吸力增大;在净平均应力不变的条件下,该土的屈服吸力是一常数但不等于土样在历史上曾受过的最大吸力;随着净围压增大,其应力-应变曲线由软化向硬化型转变;在高吸力高围压下,呈现脆性破坏。控制吸力和净围压为常数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在p—q平面内的强度包络线为直线;在试验研究的吸力范围(50~200kPa)内,该土的粘聚力随吸力线性增加;内摩擦角随吸力的变化很小,可以认为是一常数;该土具有显著的剪胀特性,剪胀性不仅取决于千密度与围压,而且还与吸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挤密桩地基非饱和黄土变形强度特性的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非饱和土三轴仪和GDS应力路径三轴仪对兰州张家台变电站工地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非饱和黄土和原状黄土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通过同时控制吸力和净室压力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分析探讨了挤密桩间黄土和原状饱和黄土的应力-应变性状及强度规律,得到了各自的变形和强度参数,并将这些参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利用规范推荐的方法量化了灰土挤密桩对桩间非饱和黄土在地基承载力方面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南阳膨胀土三向膨胀力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湿胀干缩是膨胀土的一个典型特征。膨胀土与水作用时,随着含水量的增加, 其体积将明显地增大,显示了强烈的膨胀性。当这种膨胀性受到限制时,必然产生膨胀力。膨胀力的大小与膨胀土的含水量和干密度有很大关系,研究膨胀力对深入了解膨胀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很有价值。通过12个三向膨胀力试验,研究了南阳陶岔重塑膨胀土膨胀力随含水量和干密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重塑膨胀土的三向膨胀力不等,水平膨胀力小于竖向膨胀力;给出了膨胀力与初始含水量和干密度的关系式,为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砂性土、粘性土土压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提出了分层计算土压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复杂条件下膨胀土边坡渗流和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膨胀土的工程性质受周围环境及气候的影响比较大,很多膨胀土边坡的失稳破坏是在降雨时或者降雨后发生的。对膨胀土边坡失稳而言,胀缩性和裂隙性是内在因素, 降雨入渗是外部诱发条件。用SEEP/W和SLOPE/W软件对膨胀土渠坡工作期间水位快速升降、降雨入渗以及自然蒸发等可能工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考虑了裂隙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很小,渠坡内部各种物理场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水位快速升降对临水面含水量和压力水头的影响较快,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影响渠坡内部的含水量和压力水头变化;膨胀土张裂缝对降雨入渗有显著的影响,含水量和总水头影响范围达到张裂缝底部;水位快速下降会导致边坡安全系数降低。研究结果对边坡稳定性分析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控制闭式循环管路系统内高压水的脉动规律、降低水下发射系统的瞬态发射噪声,需对水动力进行准确的建模和分析。首先,模型中引入了活塞运动加速度项,采用一维解析方法建立了管路系统的水动力模型;然后,运用该模型分别对活塞运动低、中、高三种不同速度工况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得到了发射过程中不同特征测点处流体脉动压力曲线,并与假海试验平台原型样机模拟发射实验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吻合较好,由此验证了水动力模型的正确性与通用性。  相似文献   

11.
考虑细观结构变化的原状Q3黄土变形和强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结构性对非饱和原状Q3黄土变形和强度特性的影响,做了12个非饱和原状Q3黄土的CT-三轴侧向卸荷试验。在试验剪切过程中,利用CT机对试样进行跟踪扫描,共得到168张CT图像。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细观结构参数,并利用该参数来反映非饱和原状Q3黄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从而得到能反映细观结构性影响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摩尔-库伦强度公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的测试手段和化学成分分析,得到了陕西蒲城Q2黄土的物质组成特点,包括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易溶盐含量、酸碱特性等,并指出与Q3黄土的差异。为深入研究Q2黄土的湿陷机理和工程地质特性以及解释与Q3黄土工程性质的差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结合某工程采用6 000 kN·m高能量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和人为采金遗留的不良地质体的工程实践,分析研究了高能量强夯的加固机理、施工工艺、有效加固深度、影响深度的计算方法及有关参数,探讨了该技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和不良地质体的优点与适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舰机协同反潜的典型有利态势,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首先,依据敌我探测距离、攻击距离的对比,提出了舰机协同反潜有利态势的判断原则;其次,利用该判断原则对三种典型对抗条件下的战场态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各种对抗条件下的有利态势;最后,分析了有利态势对作战指挥决策的重要作用,初步提出了基于有利态势的作战指挥决策流程。为进一步研究基于有利态势的舰机协同攻潜辅助决策方案生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多Agent强化学习的多星协同任务规划算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任务特点和卫星约束的基础上给出了多星协同任务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引入约束惩罚算子和多星联合惩罚算子对卫星Agent原始的效用值增益函数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卫星Agent强化学习算法以求解多星协同任务分配策略,设计了基于黑板结构的多星交互方式以降低学习交互过程中的通信代价.通过仿真实验及分析证明该方法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单一平台在探测能力和信息获取方面的局限性,提出构建基于空中、地面、水中平台的多平台人机协同控制与决策系统的体系结构,该系统的特点是有人参与决策,可实现有人平台和无人平台的协同。分析了地面指挥控制与决策中心及各平台应具有的功能,并对人机交互软件界面进行了总体设计。给出了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及多平台协同跟踪与决策过程,验证了所提系统体系结构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双层气囊隔振装置高精度姿态平衡控制需求,提出多目标协同姿态控制方法。通过建立双层隔振装置动力学模型、充放气控制等效作用力模型,建立了控制响应特性分析模型。并基于多目标满意优化方法建立了多目标协同姿态控制方法,使得双层气囊隔振装置能够较好地适应上下层气囊隔振装置姿态耦合,实现姿态平衡控制,并可有效抑制结构弹性变形对姿态平衡控制的影响。在双层气囊隔振装置上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将用于某型船舶大型发电机组双层气囊隔振系统,实现双层气囊隔振装置柔性支撑状态下的姿态平衡控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面元法的三维机翼数值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种数值迭代方法设计出具有给定目标压力分布形式和环量及厚度分布的三维机翼.取一初始机翼,应用考虑尾涡衰减及卷曲的面元法计算三维机翼的流体动力性能,对机翼几何形状进行小的扰动并计算由此引起的压力变化,形成雅可比行列式,求解出几何修正因子以改变机翼几何形状,多次迭代后得到具有目标压力分布形式的机翼.再由给定的环量及厚度分布修改目标压力,重新设计机翼,最后得到符合设计要求的三维机翼.重点讨论了数值设计中尾涡模型、目标压力分布形式、几何控制点对设计结果的影响,及如何加快计算收敛.算例分析表明,设计方法收敛快速、有效可行,计及尾涡衰减及卷曲能够得到更准确的设计结果,目标压力分布形式和几何控制点的选取决定了设计机翼的光顺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跨声速来流条件时,不同安装位置、不同宽度的叶尖小翼对压气机叶栅气动特性的影响,对Ma=0.8时包括原型叶栅在内的7种扩压叶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不同来流冲角的吸力面叶尖小翼在流场中都为负效果,增加了流场复杂性;压力面叶尖小翼则改善了泄漏流动,减小了流动损失.两种安装位置的叶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