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184年.爆发了遍及全国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东汉政权由此土崩瓦解。公元190年,袁绍、曹操联合将董卓消灭。官渡一战,曹操又以弱小兵力打败了强大的袁绍.统一了北方地区。赤壁之战。孙吴3万联军打垮了曹操20万大军,使天下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治中原地区:刘备以汉室后裔为旗号割据巴蜀地区;孙策、孙权兄弟割  相似文献   

2.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关于袁绍兵败官渡的原因,史学界虽有论述,但大都倾重于政治因素的分析,而忽略了军事、经济等其他因素的考察。例如,在谈到袁绍兵败官渡的原因时,有人认为,“袁绍世代相传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是充满了腐朽性的。表现在政略上,是‘以宽济猛’,以致豪强放恣,军令不行,人民怨恨;表现在战略上,是不能灵活用兵,以致处处被动,行动迟缓,这是袁绍兵败的主要原因”。“袁绍由强转弱以致  相似文献   

3.
杨志 《政工学刊》2010,(9):53-53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掌握敌方的军事情报对作战取得胜利有重要意义。换个角度说,己方则应当千方百计地保守好自己的军事机密,以使敌人不能很好地做到“知彼”。在这一点上,三国时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保守秘密可谓费尽心机。公元200年,曹操仅以三万兵力在许都官渡与强敌袁绍的十万精兵对阵,双方相持不下。  相似文献   

4.
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这样的一则记载 :建安五年的春天 ,袁绍积极筹备粮秣兵马 ,统率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袁绍的谋臣田丰对他说 :“曹公善用兵 ,变化无穷 ,众虽少 ,未可轻也 ,不如以久持之。……不及两年 ,可坐克也。”袁绍不听 ,田丰再次恳谏 ,袁绍大怒 ,将田丰关进大牢。官渡一战 ,袁绍大败。有人向田丰说 :“君必见重。”田丰却说 :“若军有利 ,吾必全 ,今军败 ,吾其死矣。”袁绍回来 ,对左右说 :“吾不用田丰 ,果为所笑。”于是 ,就杀了田丰。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 ,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按理应当受到重用 ,结果反而被袁绍所杀。这似乎…  相似文献   

5.
《兵团建设》2012,(15):50
[案例]三国时期,袁绍帐下谋士如云、猛将如林,被公认最有希望问鼎天下。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时,谋士许攸截获了曹操催办粮草的紧急文书,于是向袁绍献计,夜袭许昌,擒获曹操。但袁绍却认为曹操诡计多端,怕这封信是诱敌之计,许攸再三说明"如果今天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必将反受其害"。袁绍还是拒绝了许攸的建议,最终败于曹操之手。  相似文献   

6.
“借东风”说的是三国时期,当曹操征讨大兵压境,人皆以为东吴孙权必败之时,诸葛亮以其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设“七星坛”作法祭风,激励东吴将士们斗志,“借”东风,助周瑜大破曹军的故事。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党中央把军民融合提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7.
笑对挫折     
赤壁一战,曹操参战的水陆兵马几乎全军覆没,仅有侥幸突围的几百将士跟随其北撤。在孙刘联军眼里的曹军可谓丢盔卸甲、狼狈不堪。但此时作为主帅的曹操,面对如此惨败的结局,仍然能够在突出重围后放声大笑。而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败走后,却抑郁而死于白帝城。同样是遭遇惨败,一个仍然可以放声大笑,豪迈依旧;一个则痛哭流涕,郁郁而死。曹操的这一大笑,正显示出其大英雄之真本色,显示出其大胸襟、大气魄。也正是这种胸襟、这种气魄,使他笑到了最后,成就大业,实乃真英雄也。  相似文献   

8.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中牟县,当年曾是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官渡古战场。如今,在这片古战场遗址上,县委书记崔绍荣用一颗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火热心肠,带领全县72万人民谱写出一曲新时期的爱军强武、富县强兵之歌。  相似文献   

9.
东汉时期,曹操迎汉献帝建都的许昌有一条弯弯曲曲长达40多里的地下通道,由青砖砌成,高1丈,宽8尺,可供兵马通行。相传这是曹操为保卫都城而挖掘的地道。这条地道既可藏兵,又可秘密运动部队。许昌位于中原腹地,地形平坦,作战时容易暴露己方兵力。曹操为此事忧心忡忡。他在南阳被张绣打败退回许昌后,北面的袁绍率众10万欲攻许,东面的吕布也不断进行骚扰,许昌面临三面受敌的严峻形势。于是,曹操急忙召集谋臣商讨  相似文献   

10.
误人贤人与尽人●陆伯约中国有好多人才,因为没有遇到“明主”,而被误了。三国时代,袁绍手下的一大批人才,就是被袁绍误了。袁绍出身名门,自高祖父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讨董卓时,一度被奉为领袖。袁绍消灭了公孙瓒之后,合并北方四大州,拥百...  相似文献   

11.
<正>"借东风"说的是三国时期,当曹操征讨大兵压境,人皆以为东吴孙权必败之时,诸葛亮以其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设"七星坛"作法祭风,激励东吴将士们斗志,"借"东风,助周瑜大破曹军的故事。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党中央把军民融合提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为我国军队与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曹操,在东汉封建王朝分崩离析,地主阶级割据势力群雄并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乱世之年,先后镇压了黑山军、黄巾军起义,扫平了陶谦、张绣、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旋又举兵南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他之所以叱咤风  相似文献   

13.
毛元佑 《国防》2007,(3):68-69
"说曹操,曹操到."这句俗语,说明曹操其人在我国民间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不过,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白脸曹操大多是以奸臣和枭雄的面目出现在众人面前,形象不佳.而事实上,曹操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杰出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14.
曹操:中国古代的大军事家[美]陆军上校卡尔·威·艾肯贝瑞薛国安译曹操去世17个世纪之后,关于这位古代大将军的记忆仍然保留在中国人的心目之中。在京戏中,他是一个奸臣,在流传很广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既狡猾又多才的统治者。然而,在这些讽刺的后...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外国也曾出现过一个巧借风势、助长军力、创造了战争奇迹的人。公元前246年-公元前183年,位于北非和西地中海地区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他9岁随父远征西班牙,29岁领兵挥师南下,一次伏击战歼灭敌军1.5万人,生俘 1.5万人,使罗马军几乎全军覆没。30岁时他指挥了  相似文献   

16.
陈胜     
陈胜(?—前208年),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出身雇农,为我国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等900多人被征调去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路上被大雨阻止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不能按期到达戍边。按秦律,这是犯了杀头之罪。陈胜认为:与其等死,不如举行起义。他和吴广等一起分析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势,决定起义反秦,从此点燃了封建社会里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陈胜领导农民起义后,提出了“王侯将  相似文献   

17.
王栋 《军事史林》2023,(1):62-69
<正>气候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孙子兵法》开篇提到的“道、天、地、将、法”五事中的“天”,即指气候因素。建安十六年(211年),在南方战线进展不顺的曹操开始向西拓展势力,马超、韩遂等关中诸将组成联军,起兵抗曹。曹操巧施离间,最终大败关中联军,此战基本摧毁了割据关中的几股军事力量,[1]为曹操平定关陇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洛阳才子贾谊,因谗被贬,后忧愤而亡;三国杨修,被曹操以乱猜“鸡肋”口令定罪,落得斩首示众。纵观古今,人才得其用而不得善终者比比皆是,其情可悯,其况可悲。宋代苏轼在《贾谊论》中评贾谊曰“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说明了志(志向)、量(气量)、才(才能)、识(见识)对于人成就事业的重要性。反思历史,启示良多。失于无公心之志。《三国演义》评杨修之死时有一句“身死因才误”。无论是以曹操的眼光来看,还是用现代标准来衡量,杨修无疑是一个有学问、有胆识、有预见力的优秀谋士,其最终身死,不仅在于恃才盖主的个性,更在于谋之“志”的…  相似文献   

19.
<正>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进逼江东。当时盘据江东的孙权面临着战与和的选择。孙权臣下的主和派与主战派分别从不同角度去预测战争的胜负。主和派利用线性思维的方式,依据双方人数的众寡,得出了“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的结论 。而主战派则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出发,准确分析出曹军实力强大背后的隐忧,并得出了“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的结论。不同的判断最终导致不同的结局,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战争?  相似文献   

20.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江河进攻战,也是一次突破长江天险的成功战例。它在军事上的意义,值得我们探研。一、吴国长江防御体系的形成吴国沿长江天堑的设防,自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陆抗父子,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六郡,然根基并不稳固。他采纳了谋士鲁肃的战略构想,“鼎足江东”,夺占荆州,控制长江中游,以图天下。当荆州牧刘表一死,鲁肃便力主联合刘备,控制荆州,共同抗曹。然而,在曹军赤壁大败后,荆州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