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是文学的自我觉醒时代,这一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开始要求解除束缚,呼吁人格独立,倡导婚姻自主、妇女解放,对当时从思想上和文化上反对封建主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受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等状况影响,“五四”文学并未完成个性解放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红字》《祝福》虽为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小说文本 ,但其主题旨归却极其相似。在对海丝特·白兰和祥林嫂苦难灵魂的自我救赎历程的描述中 ,昭示永恒人性的坚韧与辉煌 ,宗教神性和封建礼教的丑陋与残酷 ,从而表达出“人不应该是宗教祭坛上的活物”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审美层次、政治历史层次、哲学层次三个方面对《红楼梦》的主题进行了论述 ,旨在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来理解、欣赏这部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4.
【课型】 初中一年级综合课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送别》。 2、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教材分析】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歌的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以神话原型理论为理论基础来解析菲利普.罗斯的著名作品《美国牧歌》。根据弗莱对原型的定义,指出该小说呈现了人物原型、主题原型、意象原型等。这些看似偶然的原型形成了普遍的结构关联,决定了作品的内在一致性。作者通过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原型,激发读者重新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柔石是“左联五烈士”中最具艺术潜质的作家。一般认为,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二月》纯熟地表现了青年知识者的追求,揭示了中国封建传统强大惯性重压下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的碰壁。但对于以主人公萧涧秋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固有的人格缺失,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必要的生存处境的尴尬、环境恶化,分析仍欠深人,因而遮蔽了《二月》这部作品主题意蕴应有的丰富性,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对于柔石这位作家杰出艺术才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话语作为文学存在方式之一,与政治、权力等有着紧密的关联。话语方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创作姿态、一种立场。贾平凹创作的长篇小说《秦腔》中所体现的民间话语,主要表现在“民间话语身份的确认——乡村体验的建构”、“作为媒介的载体——方言、俚俗的介入”和“难以割舍的情怀——民间文化认同的困惑”几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内在意蕴、精神价值及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8.
传本《孙子》十三篇当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著录的“《孙子》十六篇”,而非《汉志·兵书略》所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三”与“六”之差异,实际是古籍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误所致。后人受汉代学术分类所拘,往往先入为主地对联孙子》有了“兵书”之类的判断,故而习惯于在《兵书略》寻找《孙子》,而对著录《诸子略》的《孙子》察之不深。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0年四月,巴金在访问日本东京时的一次讲话中说:“我的生活中充满矛盾,我的作品里也是这样。爱与憎的冲突、思想和行为的冲突、理智与感情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一切织成一个网,掩盖了我的全部生活、全部作品。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这是作家巴金对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深刻概括。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并诗》中的“乐国”既非老子“小国寡民”的具体描写,也非原始社会缩影,更非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理想社会的形象描绘。它跟墨子的社会理想较为接近,但又有本质区别。它是陶渊明心灵的一个创造。 缅恋人类的童年时代是一种文化无意识。陶渊明是以理想化了的“(?)国”反衬反人道、非人性的丑恶现实。对文学作品的观照要用文学的人道主义尺度,因为(?)学是人学”。 陶渊明的“潜”正如孔子的“藏”是进取有作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儒道墨三家思想积极方面的影响和长期躬耕农亩获得的思想感情的转移,使陶渊明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 正是理想主义、人道主义的光辉以及传奇性色彩,使《桃花源记并诗》传诵千古,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首次推出其创新理论成果“震慑理论”,这一理论与我国古代《孙子兵法》心战理论有着许多内在的关联。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伊拉克战争,其“斩首行动”与孙子的“擒贼擒王”思想如出一辙;其“震慑行动”与孙子的“上兵伐谋”思想异曲同工;其“外交攻心”与孙子的“伐交”思想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2.
“模糊”作为一种文学典型化的手段,为我们展示了典型的形象和环境,而这种“模糊”形象又以其在审美活动中的全景性和透视性,实现了作品主题对描写主体的两次超越.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词话》摒弃以往小说情世化,人物塑造单一化、类型化,将人物描写放在第一位,着力揭示人物性格的多重性,采用映衬烘托等手法突出人物个性,塑造了一系列“丑”的典型,显示出一种新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14.
冯辉 《政工学刊》2002,(3):40-40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 ,猪八戒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 :既贪吃贪喝 ,又爱占便宜 ,既偷懒耍滑 ,又好近女色 ,稍不留神就会出问题。但这样一个“隐患四伏”的角色在长达数年的取经路上经历种种诱惑 ,居然也大节无亏修成正果 ,还真值得琢磨琢磨。唐僧师徒四人远离朝庭去西天取经 ,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路途艰辛自不必说 ,单单迥然不同的个性脾气就很难一起相处。唐僧信仰执著 ,理想远大 ,却心肠软弱 ,固执偏见 ,决策也往往有失正确。悟空是石猴出身 ,不受约束 ,个性很强 ,经常发泼捉弄人。沙和尚老实本分 ,不善言辞 ,遇事常左右为难 ,只…  相似文献   

15.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我国的讽刺文学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先秦诸子寓言中已经有讽刺作品,在明代拟话本、传奇、杂剧和长篇小说中讽刺文学更渐渐成为一股潮流.在这样的基础上,吴敬梓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与鲜明的爱憎,写成了这部现实主义巨著.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左联”的领导者和成员之一,积极支持《北斗》的创办,并在该刊发表文章10余篇。他控诉国民党杀害“左翼”文学作家的暴行,悼念革命烈士;讽刺和揭露国民党文化宣传的瞒和骗行为的实质;批评当时某些青年不健康不合情的行为及其所受的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影响;支持社会主义的苏联,表达对无产阶级专政历史作用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翻译观,并对繁荣革命文学创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引进及翻译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化成果。现代知识分子正是通过报刊杂志这一中介,对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心理战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的心理战思想既有聚我军心和夺敌士气的二元结构,又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观和“死地则战”的战役战术观,并诉诸“爱”、“赏”、“教”、“戒”等方式培育心理战结构要素。孙子的心理战思想对后来兵家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蒲实 《环球军事》2014,(10):18-21
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从此不再是香蕉或者橡胶,而是小说和文学。它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毫无疑义地获得了“拉美最伟大的作家”称号。然而马尔克斯自己却说:“《百年孤独》出版之后,每个人都是我的朋友,但没有人知道我付出什么代价才走到那里。”以魔幻现实主义闻名于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背后,是拉丁美洲这百年以来既动荡又孤寂的不被关注的历史——这期间在这里发生的历次战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影响着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影响着马尔克斯走向伟大文学作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政治、历史文献汇编,也是古代“六经”之一。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曾提到,“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无韵的称《书》”。古人有“书以道事”之说,《荀子·劝学篇》称之为“政事之纪”。司马迁也认为,《尚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太史公自序》)。书中保留了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20.
孙犁的文学观,主要继承了鲁迅等“五四”新文学先驱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着重着眼于创作方法,属广义现实主义的范畴。孙犁对长期以来尤其是建国至“文革”期间,“强调文学的政治作用”和80年代又“强调文学的消遣作用”的认识教育,展开多方面的深入批评,提出了“为人生”功能说、生活根基说、“离政治远一点”说、创作真实说,俨然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