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4月12日,加加林飞向太空60周年之际,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代表中国航天界向俄罗斯航天集团和俄罗斯航天人致以诚挚的问候,各国航天员也发表寄语,向加加林飞天60周年致敬,展示世界航天人探索未知宇宙的决心。张克俭表示,60年前,加加林成功进入太空,开启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大幕。今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中俄两国一直致力于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领域开展合作,两国航天人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中结下了深厚友谊,树立了合作典范。2021年,希望我们携手克服困难,助力两国社会发展,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广泛合作,为推进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太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
耿海军 《中国民兵》2008,(10):54-55
载人航天器是指可以搭载人员进入太空的空间飞行器,它是人类从事载人航天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包括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和正在研制中的空天飞机。载人航天器不仅对于人类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知宇宙,更好地开展各种试验和研究活动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在军事上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国防科技》2002,(2):85-85
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航天器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航天活动。适合人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统称为载人航天器,如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 载人航天技术是航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的观点看,人类进入外层空间,向宇宙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是历史的必然。地球外层空间的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等特殊条件,成为人类重要的环境资源。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实际应用,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均有重要的影响。 载人航天器与通常的人造卫星有所不同。为了保障人的安全,创造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条件,载人航天器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4.
载人航天器是人类在太空进行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 产活动所乘坐的航天器。截至目前,载人航天器主要有载人宇宙飞 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三大类。本期向读者介绍“天地运输器”—— 载人航天器(上)。  相似文献   

5.
<正>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从月球探测到逐梦深空,中国人一直努力探寻宇宙的奥秘。习近平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探索的精神引领我们去往星辰大海,奔向太空探寻更多的可能。唐朝诗人李白曾举杯邀月,发出"嫦娥孤栖与谁邻"的"天问"。1200多年后,  相似文献   

6.
浩瀚的太空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人类在熟悉陆地、征服海洋、走向天空之后,便把追逐的目光投向了茫茫宇宙。广袤无垠的宇宙、取之不尽的太空资源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舞台,为人类文明带来无止境的发展机会。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这个“第四活动领域”不仅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极大的军事价值。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太空军事化和商业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太空越来越成为当今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必须关注和占据的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7.
正对浩瀚的宇宙的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向往,从仰望星空、探索太空的科学理想,到衣食住行中航天科技的广泛应用,再到防震减灾、灾难救援领域航天的助力,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与航天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航天事业自1956年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成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风云气象卫星、东方红通信卫星、神舟飞船和天宫实验室、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  相似文献   

8.
<正>你有太空梦吗?新时代航天人的梦想,不仅是迈向更远的深空,更是让探索宇宙的勇气和求知的热情传递到广大青少年的心里,让"小小航天员""小小航天人"的队伍成长起来。今年的"中国航天日",就给了小朋友们一个展现自己太空梦的好机会。中国宇航学会和湖南省教育厅联合主  相似文献   

9.
李剑 《国防科技》2007,(4):87-89
长久以来,当人类把目光投向太空的时候,更多地是进行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探寻宇宙的奥妙.正如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的科学家联盟的太空武器专家格里格所说:"太空是大气层上面一个美丽的研究实验室".  相似文献   

10.
载人航天     
《国防科技》2002,(5):82-82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航天器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航天活动。适合人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统称为载人航天器,如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  相似文献   

11.
邓孟  李源 《军事文摘》2023,(9):23-26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太空探索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没有终结点、永远在路上的远征。建成空间站是一件彪炳史册的大事,标志着三十年前定下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完成;但站在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宏大视野来审视,这又仅仅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2.
航天(space flight)又称空间飞行,指人类借助航天器,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的活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46年来取得了辉煌的业绩。2002年岁末,又传来了“神舟四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喜讯。中国人实现邀游太空的梦想已指日可待。在这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发表一组文章,从航天产品研制、航天发射和航天测控的不同角度,展现中国航天事业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更加灿烂的明天。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组织撰写。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名为"振兴美国载人太空探索计划"的1号航天政策指令,指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同商业和国际合作伙伴一起,领导一项创新、可持续的探索计划,来实现人类在太阳系中的扩张,并将新的知识和机会带回地球。"作为回应,NASA于2018年9月24日发布了《国家太空探索行动报告》,提出了五大战略目标:(1)将美国在近地轨道上的载人航天飞行,转变为支持NASA和新兴商业经济需求的商业运营;(2)领导支持月球表面活动、  相似文献   

14.
1968年圣诞节前夕,一批身着厚重太空服的宇航员飞离地球。他们说,在太空中回眸地球,恰似一颗镶嵌在茫茫黑幕上的蓝宝石。“发现地球”本身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此也开启了人类进军太空、开发宇宙的崭新时代。目前,世界上有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英国、日本、印度7个国家先后研制出近百种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航天运输系统,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器发射场,进行了6000多次航天发射。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航天发射中心如今已成为航天实力的象征之一。本刊遴选、介绍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的著名航天中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在2003年10月乘“神舟”5号飞船进入太空,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飞天梦。至今,全球已有600多人900多人次进入太空。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航天技术的关注,本世纪将成为载人航天进入太空的历史时期。航天员可以说正成为人类在太空的第一职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飞’起来了。”在海内外热烈祝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之时,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转化能力弱等问题,他们深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他们在思考着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技术,瞄准人类探索宇宙活动的前沿,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太空站     
《国防科技》2003,(2):78-78
在人类进入太空以前,对太空环境只能先进推测和理论研究。与人类对飞天的向往一样,人们构想了美丽的“天堂”,便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比喻。现在我们知道,如果“天堂”是指太空的话,就生存环境来说,那是极大的谬误。 自宇宙大爆炸以后,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不断降低。虽然随后有恒星向外辐射热能,但恒星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其寿命也是有限的,所以宇宙的总体温度是逐渐下降的。经过100多亿年的历程,太空已经成为高寒的环境。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爆炸时遗留在太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令世人瞩目,也引起了世界各主要国家更加注重发展各自的航天事业。目前,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印度等纷纷加快了航天业的建设步伐,并将国际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以及以月球和火星为探测核心的太空探索活动作为未来载人航天发展的重点,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太空探索计划,意欲争夺和主宰未来航天领域发展的主动权。美国:重整旗鼓美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航天大国,其在航天发展的投资每年多达1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航天领域覆盖面广,包括载人航天飞行,无人航天器深空探索,各种运载火箭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人类在望远镜上下足了功夫。从400年前伽利略发明最简单的望远镜,到将要发射的韦伯太空望远镜,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智慧。在这个不断进取的历史长河中,哈勃太空望远镜做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从哈勃望远镜的身上,我们再次触摸到人类百折不挠的求索之魂。  相似文献   

20.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个世纪过去了,无论是因为军备竞赛或政治对抗,还是对茫茫宇宙的本能求问,无论是发射成功或失败,人类在征服太空的征途上一如既往地前行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