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正13所、230厂分别是我国最早组建的航天惯性技术专业研究所和精密惯性器件专业制造厂,也是我国航天领域重要的惯性技术产品研制和生产基地。2013年11月,为顺应航天事业发展新形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对13所和230厂实施改革重组,所厂携手踏上了打造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惯性导航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新征程。目前,13所拥有各类惯性仪表、惯性平台系统、挠性陀螺捷联系统、激光陀螺捷联系统、光纤陀螺捷联系统、MEMS陀螺捷联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试验和鉴定能力,是我国惯性技术产品较全、型号应用领域较广的"国家队"。  相似文献   

2.
618所是我国航空工业飞行控制和惯性导航两大专业的研究发展中心。2001年初走马上任的该所所长、总工程师、党委副书记张新国,把“飞翔的智慧,智慧的飞翔”作为618所的商业口号。飞翔的智慧—飞行控制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是提高飞机飞行品质、确保飞行安全和作战效能的必备设备。这两项技术的发展,为各类飞行器带来“飞翔的智慧”。智慧的飞翔—是一个技术领域的飞跃,是人类智慧的飞翔,是一个研究所的腾飞,更是振兴我国航空事业的梦想放飞在蓝天!  相似文献   

3.
正6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构建了专业齐全、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方法和经验,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培育铸就了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是航天产品研制的基础技术、先导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决定航天产品性能、质量、可靠性及成本的重要因素。提升航天材料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水平、加大科研生产条件保障力度,对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引领材料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是我国航天领域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中心,是航天特种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研  相似文献   

5.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导弹、火箭、卫星发射中心和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心组建50年来,成功发射了41颗卫星、6艘飞船和千余枚各类火箭,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十个第一",为奠定我国的大国地位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铸造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相似文献   

6.
正一转眼,"中国航天日"从设立至今已有三个年头。在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兴盛的背景下,"中国航天日"也成长为传承航天精神、凝聚强大力量的重要纽带,成为普及航天知识、培植创新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展示航天成就、拓展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本届航天日主题为"共筑航天新时代",契合了十九大精神,宣告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面推进航天强国建设""2020年左右实现重点突破,加速迈向航天强国"。几十年的技术与工业积累,奠定了我国航天事业阔步踏上新征程的坚实基础,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号角的鼓舞下,中国航天也有能力有信心拥抱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SOC是在一个单芯片上集成各项控制功能的片上微系统,是解决航天控制系统高集成和小型化的有效手段,是航天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介绍了片上系统(SOC)技术的概念、优点和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个航天控制领域(SOC)设计流程,以及后续发展重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9.
<正>航天四院在完成国家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的同时,开发出了一系列方便实用、"接地气"的民用产品,让航天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助力美好生活。保障安全——撑起百姓生活"防护伞"依托固体推进剂先进技术,研制出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能通过药剂燃烧在几十毫秒内产生大量气体,在车辆碰撞时为安全气囊瞬间充  相似文献   

10.
<正>1978年,八五一一研究所在南京诞生,现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一研究院。1983年,所的专业研究方向明确为从事航天电子对抗技术研究;1996年,被明确为航天电子对抗技术总体研究所;1997年成为"航天导弹武器系统抗干扰试验检测中心";2003年,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军工核心保留层单位;  相似文献   

11.
继陆、海、空之后,空间已成为当今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所必须关注和占据的"制高点"。文章分析了俄、美这两个航天大国航天力量的发展现状,预测了航天力量对未来作战的影响,结合我国现有的航天系统,提出了发展我国航天力量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航天发射技术难度大、系统庞大复杂、可靠性高,是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在阐述航天发射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航天智能化测试、发射控制与决策系统,研究了航天发射智能测试与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表明,未来的航天测试发射与控制系统将是高度自主的测试与控制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13.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于今年金秋在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继"神五"、"神六"任务圆满成功之后,我国进行的又一次重大载人航天科技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开篇之作,它将首次进行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水平实现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飞跃。目前各路大军已齐聚发射场,为确保实现"准确入轨、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4.
<正>多年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始终秉承"大防务、大安全"的发展理念,凭借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深入实施"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航天防务产业民用产业同步升级"的战略举措,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特别是  相似文献   

15.
<正>各有关单位:"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又称"珠海航展")迄今已连续举办十届。"中国航空航天设备技术展"是中国航展的专题展区。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曾联合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成功举办"2014中国航空航天设备技术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参展效果。为了进一步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切实推动"民参军",促进各配套企事业单位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6.
正能否妥善解决军工科研项目中的工资费问题,不仅关系到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军工行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我国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牵引和推动力量。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弹一星",到改革开放后的"载人航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和"航母入列",军工行业成就举世瞩目。但近年来,随着军工科研项目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部  相似文献   

17.
正回首奋进岁月航天发展成就斐然6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跨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从1970年长征一号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年6月3日长征三号乙发射风云四号B卫星,我国在轨卫星规模和综合应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对巩固和完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推动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主管主办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杂志定位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栏目设置"特别报道" "专题报道" "中国报道" "口述钱学森工程" "航天传承" "商业航天面对面" "航天系统工程" "航天系统与技术" "航天政策与管理""航天产业观察" "法律研究" "载人航天" "空间探测" "导弹与其他武器系统" "航天科技与创新教育""博闻航天" "瞰视界"等栏目。  相似文献   

20.
正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建所59周年59周年庆1958-2017巍巍秦岭之畔,悠悠渭水之滨,滋养着一处凤栖龙盘之地,在这片沃土上,演绎着打造"金牌动力"的不朽传奇。1958年4月2日,诞生于首都北京,1970年迁至秦岭腹地,1993年落户古城西安,她就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是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和国防型号用发动机研究、设计单位。作为火箭发动机的"摇篮",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从这里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东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