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字军战士”火炮系统是美国陆军于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先进野战火炮系统/未来装甲补给车(AFAS/FARV)”计划的最终产物,是为21世纪信息化战场环境专门设计的第一种地面战斗车辆,预计作为2010年美国陆军数字化部队主要的火炮支援装备,为 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2A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提供间接火力支援。“十字军战士”计划于2003年开始生产,2008年前投入使用,取代已有40年“军龄”的陆军 M109系列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及其 M992/M992A2弹药支援车(FAASV)。“十字军战士”曾被美国陆军誉为“陆军现代化皇冠上的珠宝”。  相似文献   

2.
这次,选取了陆上自卫队新装备系列的第二种导弹——反坦克导弹,以飨读者。由游击战等特殊战例可以看出,目前地面战斗的主力是威风凛凛地疾驰在战场上的坦克和以坦克部队为中心、由乘坐装甲战斗车的步兵部队和白行火炮联合编队而成的装甲师。因此,与敌装甲师相对峙的野战部队迫切需要装备各种反坦克武器。  相似文献   

3.
德国陆军第7机械化师第2l机械化旅“豹”2A5型主战坦克德国陆军第7机械化师第2l机械化旅第332装甲掷弹兵大队“黄鼠狼”lA3型步兵战车3134德国陆军第39装甲旅第395装甲炮兵大队M l 1 3A1G型炮兵观测车德国陆军“山猫”轮式装甲侦察车摄影:l『7,维斯.德贝fyDebajt)德国陆军战车系列  相似文献   

4.
一、现代陆军有哪些兵种?有哪些主要武器装备? 陆军是在陆上作战的军种。现代陆军主要由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炮兵、装甲兵、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学兵等兵种和专业部队组成。它主要装备步兵武器、地面火炮、高射炮、坦克、装甲战斗车、导弹、直升机和其他专业器  相似文献   

5.
主战坦克是惟一的一种集下列各种优势于一身的武器装备:高度机动性、高强度火力、可靠装甲防护和具有产生装甲突破的能力。主战坦克如果有步兵的支援可以对付装备有手持式反坦克武器的敌军步兵以及清除坦克前进道路上各种障碍,能够比坦克外的步兵夺取更多阵地并占领更长的时间。但如果步兵搭乘在坦克外面,暴露于敌军火力之下,就极易被轻武器火力或炮弹破片杀伤。 步兵战车是用于步兵机动和战斗、能与主战坦克直接协同冲击、也可独立遂行突击任务的装甲战斗车辆。目前世界各国装备的  相似文献   

6.
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与M2A2“布雷德利”步兵战斗车、RAH-66“科曼奇”侦察/攻击直升机、“十字军战士”火炮系统、数字化单兵武器系统五种主要装备一起,被视为美国数字化部队的“五大件”。而M1A2作为信息时代的第一个武器系统,又被视为美军数字化道路上的“先行者”,迄今为  相似文献   

7.
美国一个装甲师有一万八千九百人,三百二十四辆坦克;机械化师一万八千五百人,二百一十六辆坦克;空降师一万六千五百人。联邦德国一个装甲师一万七千人,三百辆坦克;机械化师一万七千五百人,二百五十辆坦克;空降师八千至九千人。苏联一个装甲师一万一千人,三百三十五辆坦克;机械化师一万四千人,二百六十六辆坦克;空  相似文献   

8.
随着台军"精实案"的推进,台陆军在装甲化、自行化、立体化、小型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除拥有M-60A3、M-113等型号的坦克装甲车外,各种伴随火炮也多实现了装甲化、自行化。其装甲装备初具规模,并具备了一定的作战能力。 台陆军装甲装备主要类型及其技术性能 坦克 台湾陆军现装备M48、M60和M41三大系列坦克,共计1300余辆(详见下页表)。  相似文献   

9.
<正>火力支援车辆是一种较为宽泛的分类,主要指那些为坦克、步兵战车等陆战“主角”输送火力、支援作战的战车。从广义的角度看,自行榴弹炮、自行迫击炮、自行火箭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高炮、自行反坦克/防空导弹发射车、突击炮、装甲侦察车、火力支援车等都属于这一分类。从狭义角度看,主要是指具有直射火力,能够伴随坦克、步兵战车等在战场上遂行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拥有反坦克导弹、大中口径火炮、机关炮等武器的坦克歼击车、突击炮、装甲侦察车、坦克支援车等。各国对火力支援车辆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当前俄乌战场上就充斥着大量专门设计的火力支援车辆,也有更多自行改装的应急产品,成为了地面战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印度陆军为了加速其坦克、机械化部队装备的现代化,特制定了装甲战车的现代化计划。这项计划包括研制新型主战坦克和轻型坦克,改进现役坦克和步兵战车等,要使其装甲战车在数量上与邻国巴基斯坦保持3:1的优势,在质量上要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11.
二战中,德国最先将装甲部队集群使用,创造了“闪电战”。有矛必有盾,在研究装甲作战同时,德国并没有忽略反坦克武器的研究,给陆军配备了轻、中、重3级反坦克武器。各种自行反坦克炮、反坦克突击炮是德军威力最大的重型反坦克武器,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猎豹”反坦克突击炮。它被称为德军最好的自行反坦克武器。由于突击炮等重型武器要集中使用,一般部队大都装备牵引式的中、小口径反坦克炮。战争中,火炮口径随着对手坦克装甲的厚度增加,而不断加大。这些火炮是德国陆军步兵部队最重要的中级反坦克武器。而对于班排级的轻型反坦克武器,德国…  相似文献   

12.
开战日,D国、E国边界重镇交火正烈。北约的后续梯队紧急向待机地集结。庞大的后续梯队成超长纵队行进在起起伏伏的丘陵公路上。担任后续梯队第一梯队的是一个机械化师。该师行动迅速,距前线只剩20公里路程。接应梯队由另一个装甲师组成,此刻离前线亦仅120公里。突然,接应梯队上空乱弹如雹,一辆辆M1E1坦克和豹Ⅱ坦克中弹爆炸,M2A1和黄鼠狼步兵战车接连挨打起火。同时,第一梯队车辆也遭到远处飞来的炮弹和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日本已发展了三代装甲战车。61式坦克和60式装甲输送车为第一代,74式坦克和73式装甲输送车为第二代,90式坦克和89式步兵战车为第三代。其中第二代装甲战车的生产数量最多,它是目前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主要装备。对于第三代装甲战车,日本人称它为“世界上第一流的”装甲战车,也有人称它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装甲战车。它将成为21世纪初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主要装备。  相似文献   

14.
“虎”Ⅱ坦克的压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首选在北非战场投入了M3与M4中型坦克。与它们作战的是德国和意大利的二流坦克。M3与M4坦克占尽技术上的优势,最终取得了胜利,将轴心国的军队赶出了非洲大陆。 然而在北非战役后期,火力强大、装甲超强的“虎”I坦克参战。与之相比,美国  相似文献   

15.
生存能力的保障:装甲防护 “黄鼠狼”Ⅱ型与一式相比,攻击力明显要强得多。现在再来对比一下两者生存能力的指标——装甲防护能力。 与坦克相比,自行火炮的装甲防护能力并不太重要,这是因为坦克是进攻型武器,而自行火炮多是防守型武器。自行火炮的开发过程就是去除坦克上的大部分装甲,为换装大口径火炮节约出重量。但是,装甲的薄厚对生存能力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装甲防护力最直接的指标是装甲的厚度,但被发现的几率对生存性也起着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装甲装备体系包括装甲武器和技术装备两大类。装甲武器包括:主战坦克、步兵战车、伞兵战车、装甲输送车。技术装备包括:装甲侦察车、装甲抢救修理车、坦克牵引车、检测车等。  相似文献   

17.
坦克之最     
世界上最重的坦克是以色列的MKI 超重型坦克(即梅卡瓦)坦克全重75吨,兼有步兵战车作用。除4名坦克乘员外,还可搭乘8~10名步兵。世界上最早的坦克是英国的M—1型坦克。出现于1916年9月15日。在法国松梅河附近英、德战场上,英国军队第一次使用此坦克进攻德军。世界上装甲最厚的坦克是苏联的T-72中型  相似文献   

18.
坦克是现代战争的主力。坦克装有强大的能击穿敌人装甲的火炮,其装甲可以将敌人炮弹弹开,有能通过恶劣地形的行走系统。坦克是打击敌人坦克最好的反坦克武器,也是极好的步兵支援武器,是一种全能型武器。 然而在第二次大战中,只有美国具有生产坦克完全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大多数国家利用自己有限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开发各种与坦克相类似的武器。它们从设计思路上分两类:一类是将上述的特点中的一部分加以强化,以适应更多情况;另一类则是因形势所迫紧急制造的武器。我们所说的反坦克自行火炮多属于后一类。  相似文献   

19.
<正>“技术决定战术”。机械化战争时代到信息智能化战争时代,坦克战术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坦克与巡飞弹蜂群协同使用的战术创新或许就是如此……装甲兵战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步坦协同”,顾名思义步坦协同就是步兵和坦克协同作战,主战坦克火力强、机动性好、防护能力强,可以为步兵分队提供有效的直射火力支援和掩护,而步兵分队作战样式灵活,侦察手段多样,战场感知力强,对敌情反应迅速的特点则能为坦克作战提供有效的指标和掩护,二者缺一不可,步兵一旦失去坦克的掩护在战场上就失去了保护和依靠,而坦克一旦失去了步兵的协同就会陷入危机重重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装甲战车是一种介于坦克与军用卡车之间的、十分重要的地面武器装备,可防枪弹及炮弹碎片,可配备火炮,机枪反坦克导弹等武器。它包括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输送车、装甲侦察车、装甲指挥车,现在人们又把自行火炮也算在其中。装甲战车一般都具有水陆两栖的功能。装甲战车就底盘来分,可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履带式一股有两条履带,5~7对负重轮;轮式一般有4、6、8甚至10个轮子,而且大多采用全轮驱动方式,即发动机的动力经过传动装置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