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9年11月发生的文洛事件,一方面为希特勒日后入侵欧洲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情报战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英国和德国的克制不复存在,坐在咖啡馆里刺探情报的时代结束了,使用武力成为家常便饭,情报战升级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以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大举进攻波兰开始的。然而实际上,这场战争早在此前6天就已打响,但它却又被戏剧性地推迟了6天才正式爆发。垂涎波兰发动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是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的整个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拥有30.9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3400万人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波兰又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其陆军军力在欧洲位居第5,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强国。纳粹德国如果侵占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战略资源,加强其战争能力,建立起  相似文献   

3.
毛瑟 《环球军事》2006,(13):44-45
位于欧洲心脏地带的捷克斯洛伐克战略地位重要,军事工业发达,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因此,希特勒德国对其早就垂涎三尺。1938年9月30日,希特勒、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墨索里尼及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在慕尼黑正式签署了将捷克境内的苏台德区强行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10月1日,德军开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其他住有日耳曼人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在地理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希特勒向东侵略扩张、解决德国"生存空间"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德国早有吞并其野心.1938年慕尼黑会议之后,德国实施"绿色方案",于1939年3月1 5日,侵占了捷克本土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次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相似文献   

5.
拿破仑和希特勒战争失败的共因探析程广中拿破仑是法国革命的代表,希特勒是德国法西斯魔王,两人所发动的战争相隔近一个半世纪,但这两场战争失败的轨迹十分相似:曾一度横扫欧洲大部,建立了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因海军力量不足而无力入侵英国,后调头东向侵略俄国、苏联...  相似文献   

6.
一、先决条件概述一下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往往会遇到难题,也就是不能按战争的进程连续不断地反映出希特勒试图用武力征服欧洲的政治计划。这种难题甚至比1939年9月1日爆发的战争还要大,因为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是在不同于希特勒20年代以来一直认为有可能的情况下打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希特勒是哪国人?看到这个标题,也许大家会大惑不解:希特勒,不是德国人吗?不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个德国元首吗?是的,他是德国人,可是,他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国籍的人呢?这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空穴来风。据英国《泰晤士报》3月12日报道,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谴责德国城市不伦瑞克的管理者在1932年2月26把希特勒任命为公职人员,让希特勒成为不伦瑞克文化和土  相似文献   

8.
四十五年前的9月1日,法西斯德国大举入侵波兰,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是怎样作出入侵波兰的战略决策的?今天重新探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希特勒从1933年上台起,就蓄谋通过战争实现德国垄断资本对外侵略扩张、夺取欧洲和世界霸权的狂妄野心。但是,他真正把发动战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出在某个确定的时机发动战争的决策,应该说是在1937年。这年11月5日,希特勒在对三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  相似文献   

9.
史放 《环球军事》2011,(19):51-53
当德国军队在1940年夏天横扫法兰西的时候,纳粹德国无疑成为了欧洲乃至全球的焦点。与此同时,有一个人却对自己国家所受到的“冷遇”感到不满,他就是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在他看来,希特勒曾几何时还要循着自己的路径前进,而现在的意大利也需要获得更多的胜利、更多的领土、更多的“荣誉”……  相似文献   

10.
1934年6月30日.纳粹德国电台播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纳粹党内二号人物,冲锋队参谋长恩斯特·罗姆被解除职务并被开除出党.当时,即使是纳粹政权的核心人物圈子内也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此事的个中底细,多数人则被蒙在鼓里.那么,希特勒为何要时他唯一以"你"相称的亲密朋友.为建立纳粹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开刀呢?(一)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纳粹领袖希特勒为总理.这意味着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上台.希特勒上台后通过野蛮的恐怖手段,残酷地镇压了共产党,解散了社会民主党和其他中产阶级政党,从而实现了纳粹党的一党专政.使德国完全纳粹化.  相似文献   

11.
史放 《环球军事》2009,(3):55-57
1941年春,希特勒突然决定入侵巴尔干地区。当时,看起来异常强大的德国军队正在全力做着入侵苏联的准备,这道命令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这个临时决定其实很有些无奈,1940年,德国那糟糕的盟友意大利目睹希特勒侵略的胜利,也想通过入侵希腊来捞点好处,可不料意大利军队却在冬季战役中被希腊军队打得很惨。  相似文献   

12.
当昏庸无能的捷克总统哈夏”满怀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和国家的命运交到德国元首手中”后,希特勒自以为获得了一艘巨大的大陆航空母舰·35个捷克步兵师.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堪称欧洲一流。 他首先把作战地图上的进攻箭头指向了但泽和波 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德国法西斯对波兰的侵略.是希特勒妄图称霸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许多科学家试图揭开原子裂变的奥秘。 1938年12月,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施特拉曼以及奥地利籍女科学家莉泽·迈特等人发现铀的核分裂现象。这个消息被希特勒知道后,便打算把它运用到研制新型杀人武器上。1939年夏,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正在进行一项“V计划”工程,开始研制原子弹。  相似文献   

14.
张晖 《军事史林》2014,(5):47-54
1933年1月30日,是德国政局进入纳粹时代的起点.这一天,纳粹党开始在德国执政,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在希特勒的政府中,戈林虽然只担任不管部长,但他在德国国会议长的头衔外,还有一个更具实权的职务——德国最大州普鲁士州内政部部长(管辖着德国2/3的土地,警察当时是隶属于州政府,戈林便控制了德国2/3的警察)。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都以为希特勒是为了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才造就了德国这支庞大的海军。殊不知早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前,德国海军就已初具规模了。而希特勒最初也并没有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性。这位一战中的陆军中士认为,海军将领们不过是喜欢摆弄昂贵玩具的官僚。直到1928年国会选举时,他才看到建设海军对他在政治上有利可图。 “荣光”出世 一战结束后,为了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度兴起,《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建造海军舰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然而,1921年底,在讨  相似文献   

16.
在英国北诺福克海滨一个名叫斯德莱康司卜儿的村庄,教堂后面的墓地里有一块石碑,碑上用德文写着:此处安葬着德国中校寇特·施坦因纳和13名德国伞兵,死亡时间为1943年11月6日。60年来,斯德莱康司卜儿村庄的村民总会在每年的11月6日去拜祭这14位“纳粹士兵”。 1943年,盟军在西西里成功登陆。在面临本土作战的巨大压力下,意大利国内发生政变,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也被关押起来,但希特勒却派别动队将他成功地营救出来。这次成功让希特勒冲昏了头脑。他决定故伎重演,将丘吉尔从英国抓过来。德国中校寇特·施坦因纳是此次行动的队长。  相似文献   

17.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10,(16):38-39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本可以在应对诺曼底登陆作战时对盟军使用化学武器,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毒气战.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种做法。他们的放弃让成千上万的盟军士兵捡回了性命。一直以来,以凶残著称的希特勒为何在此时选择“仁慈”成为一个不解之谜。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希特勒在一战中被英军毒气所伤的经历有关,似乎不愿他人也“复制”自己的中毒遭遇。  相似文献   

18.
在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当选为德国总理的当天,维尔纳·冯·布隆贝格男爵被保罗·冯·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部部长,同时被授予荣誉陆军步兵上将军衔.根据《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帝国国防部部长是禁止现役军人出任的.但布隆贝格却是一个例外,他被兴登堡特许以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出任帝国国防部部长.几个月后的8月31日,布隆贝格被破格晋升为陆军大将.布隆贝格是继汉斯·冯·西克特和威廉·海耶之后的战后德国的第三位陆军大将.  相似文献   

19.
在战争第一年里中,希特勒的征服造成了欧洲地图短暂而惊人的变化,其后果已永远地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这一划时代的巨变与其认为是希特勒带来的,还不如说更多地是古德里安造成的。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创建了德国装甲部队,并且领悟到用这种快速运动的兵种,作深远的战略突破的可能性。他亲手训练出德国装甲部队,将深远贯穿的战略可能性付诸现实。古德里安即是创造者同时又是决定性的实践者,这一现象在历史上所罕见。他在色当的突破、以及后来指挥担克集群向海峡和瑞士边境长驱直入,导致了法国的崩溃。假如没有古德里安,整个…  相似文献   

20.
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法西斯德国的“闪电战”下败亡,英法联军被迫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基本一统除苏联领土外的欧洲大陆.1941年6月22号,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范围扩大.这时,在欧洲大陆,只有苏联军民与德国孤军奋战,独立支撑欧洲反法西斯战场,史称第一战场.7月18日,为了减轻自己当面的压力,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给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第一封信中,就要求英国“在西方(法国北部)和北方(北极地带)开辟反对希特勒的战场”,是为第二战场提议之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