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革命党人发动的护国战争,达到了倒袁护国的战略目的。以蔡锷为首的云南革命党人所确定的战略战术思想,对指导这一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拟对在护国战争中蔡锷的战略战术思想的形成,实践及其评价,试作述论,向学术界请教。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下旬,蔡锷巧妙地避开了袁世凯爪牙的监视,绕道日本、香港、河内等地,于十二月十九日到达云南,和云南唐继尧、李烈钧等革命党人开始商议武力讨袁问题。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全国反对袁  相似文献   

2.
1913年7月12日爆发的江西湖口反袁起义,打响了二次革命战争。革命党人李烈钧充当了反袁急先锋。但当李烈钧由上海回到湖口准备起兵之际,因江西要塞司令陈廷训叛变投敌,北洋精锐第6师李纯部已在九江至沙河一线布防。这样,李烈钧所率领的讨袁军只能仓卒地投入战斗。旅长、左翼司令林虎首先发起攻击,于战斗失利后,旅长、右翼司令方声涛才率部进攻金鸡炮台。因此,李纯得以从容调集兵力,先后击败了讨袁军的左右两翼部队。其时,江西护军使、江西第1师师长欧阳武并不赞同起兵反袁,且加消极抵制,江西第2师师长刘世均更是动摇不定,脚踏双船,加以北洋军又策反一部分江西军队倒戈,这一切严重削弱了讨袁军的战斗力。不久,敌方援军第2师王占元部开抵江西,袁世凯任命的第1军军长段芝贵全权指挥陆军,在海军次长汤芗铭所率海军的配合下攻占了湖口。此后,讨袁军在李烈钧的指挥下,作有序的撤退。瑞昌、德安、南康等地相继陷敌。最后,李烈钧不得不于8月16日撤离,由省城南昌往长沙,辗转赴沪,再赴日本流亡于海外。湖口反袁起义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3.
1918年1月,地处黄河中游的陕西省因受西南护法运动的影响,仅三日内分别在陕西的鄠县和三原出现了以郭坚、胡景翼为首的两支靖国军。旨在“反段(祺瑞)倒陈(树藩)”的两支靖国军的兴起,是陕西各方面反陈力量的大联合,把反对段祺瑞及其走狗陈树藩反动统治的斗争推向了新阶段。陕西靖国军矛头所向,对时任陕西督军的陈树藩是个极大的威胁。 在于右任未入陕统领陕西靖国军前,陕西靖国军为在军事上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即攻  相似文献   

4.
在距今80年前的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点燃了武昌起义这一星星之火、并很快燎原于全国。在这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中,具有左右长江流域局势之力的清海军,或于镇压革命的前线倒戈,或于驻防地区反正易帜,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然而,海军起义与清朝新军起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即并非革命党人长期发动所致,而是革命爆发后的许许多多内部、外部因素促成的。对此,本文拟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战争中军事上的突出表现是在山东开展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武装斗争。它在山东建立的东北军与山东护国军一起在山东战场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武装斗争 ,成为全国反袁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中华革命党领导的山东战场成为护国战争后期的主要战场  相似文献   

6.
蔡锷(1882—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云南的反清武装起义;二是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起、领导了反袁护国运动。他的一生都与军事活动分不开。年仅18岁时,即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军事著作《军国民篇》,宣传“军国民主义”。这是要求从军事方面进行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拯救民族危机的一种改革呼声。有人认为,“吾国‘军国民主义’之输入,以此为嚆矢”。蔡锷的军事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军事计画》一书中。这是辛亥革命前蔡锷在广西军界任职时起草,而在1914年于北京修订完毕,作为国防计划的纲要,呈给袁世凯的北京政府的。这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还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奴役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开展民主革命伟大斗争的发端。自此以后,中国人民一方面积极参加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战争,一方面开展以反抗和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为主要目标的民主革命战争,诸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捻军起义战争、天地会起义战争、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战争、辛亥革命战争、白朗起义战争等等。这些连绵不断的起义战争,都沉重地打击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势力,在我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不朽的篇章。然而,和反侵略战争一样,这些起义战争留下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1928年1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近800人,继南昌起义未竞之业,成功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湘南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历时最长、参加入数最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武装起义。它开创了武装起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并举的崭新局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的关键一步,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我党在广西相继发动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统称左右江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其革命风暴遍及广西20余县,建立了中国红军第7、第8军,创建了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29年7月,年仅25岁的邓小平作为党中央代表,被派到广西领导革命斗争。他和张云逸、陈豪人、雷经天、俞作豫、韦拔群等  相似文献   

10.
冯杰 《军事历史》2006,(3):54-59
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云南省绥公署主任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通电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 为云南继护国讨袁、出滇抗战后又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增添了一页光辉史篇。然而国民党军嫡系第8、第26 军拒绝起义,企图重占昆明,最终被执行迂回追击任务的人民解放军大部歼灭  相似文献   

11.
清代末年袁世凯等人编练新军,采用西方新式军事教育,军队兵站后勤问题,始于正式提出。辛亥革命以后,国内战争,接连不断,如赣宁之役、云南起义、广东护法、马厂誓师、援闽援桂、东征之役等,其中军队编制较为完善者,亦曾有兵站后勤组织。如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北伐,于总统府内设总兵站及兵站局,以负责运输筹备事宜,并置兵站总次监,兵站正副局长,直隶大本营。又如1915年12月云南反袁护国起义,于省城昆明设兵站总监部,统辖各路兵站,内置兵站总监,直隶于都督。1919年8月广州护法军政府,于大元帅、  相似文献   

12.
中共对南昌起义的一系列指导,不仅体现在起义的酝酿、决策阶段,还体现在起义爆发后南征途中。其中包括指示广东、湖南等省发动暴动配合起义以及做好起义失败后的善后工作等。纵观中共对南昌起义的系列指导和举措,可以看出其中贯穿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紧紧围绕着"民众武装暴动"这一政策。早在南昌起义发动之前,中共就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秋收暴动,所以中共对南昌起义的指导离不开这一既定方针。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暴动主要依靠群众,军事力量只是副力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其对南昌起义的领导和评价,而共产国际的"指导"直接左右中共对南昌起义的决策。  相似文献   

13.
清政府不仅从新军指挥体系入手强化中央集权,更注重利用思想控驭,加强对官兵"忠君"与"爱清"的教育,力图使新军成为大清王朝的护卫者.当清政府既不能应付外来挑战,又无法处理好国内问题时,许多新军官兵成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这为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思想灌输大开方便之门.革命精神和"反满"情绪在大江以南的新军官兵中最为强烈,而北洋新军大部是忠于袁世凯的.这些都对清朝的统治构成致命打击.  相似文献   

14.
武昌起义期间 ,湖北革命党人遵循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反清战略思想 ,作出了相应的谋略决策 ,并加以运用。其谋略决策与运用包括 :(一 )“运动新军反正” ,成为己方武装力量 ;审时度势 ,及时作出起义决策。 (二 )破釜沉舟 ,猝然发难 ;扼吭拊背 ,夺取武汉三镇。 (三 )推举都督 ,稳定军心民心 ,发展军事斗争形势。 (四 )扩军布防 ,抵御清军围攻。湖北革命党人的谋略决策及其运用 ,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君威 《军事史林》2006,(9):22-2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是由驻新疆的国民党军整编第42师起义改编而成的.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相继解放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4省区后,兵锋直指新疆.  相似文献   

16.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以打通大陆交通线为目标的“1号作战”。这次战役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发生在河南中西部地区,故又称“河南会战”。会战后期,中日双方在豫陕交界处的灵宝地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灵宝战役结束后,日军再度打通平汉铁路,河南会战正式结束。有些权威学术著作认为,河南会战历时37天,期间国民党军“丢失38座县城”。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此次会战历时58天,共沦陷县城44个,如果算上有的县城沦陷两次,则共有50次。而到洛阳沦陷时,全省共沦陷县城36个。  相似文献   

17.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这次起义的参加者中,有位名叫莫·弗·库马宁的苏联顾问,他是南昌起义中唯一的外国人。库马宁生于1897年,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苏联红军,是苏共老党员,在第一次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炮兵营长、团长和步兵旅长等职。1926年奉派来华,担任黄埔军校军事顾问,并以“齐冈”作为自己的中国名字。北伐战争时任李宗仁部第7军第二任军事顾问,参与指挥攻打临淮、蚌埠等地战斗。1927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后,库马宁改任贺龙部第20军军事顾问,协助贺龙率部扫荡吴佩孚残部,击溃张作霖的部队,取得许昌、郑州大捷。在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贺龙遵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率第20军南下,库马宁随军来到南昌。贺龙出任南昌起义总指挥后,库马宁积极出谋划策,为南昌起义的成功做出了贡献。8月5日,起义部队按原计划分兵两路向广东进军,库马宁随贺龙的部队南下,不幸在9日的汤坑遭遇战中被俘。库马宁在狱中不屈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之一,它是在鄂豫皖地区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发动农民起义,创建革命军队1927年11月中旬,中共鄂东特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发动黄(安)麻(城)起义,创建了上农革命军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党代表戴克敏,副总指挥吴光浩。全军三百多人。后来,敌军进犯黄麻地区,鄂东军遭到严重伤亡,余部转移到木兰山区,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军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汪奠川。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湘南起义80周年。当年朱德和陈毅力挽狂澜,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近800人,继南昌起义未竟之业,成功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的关键一步,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参加这一震撼人心起义的当事人肖克将军这样评价道:“历史已经证明,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甚至可以说,才有光辉的井冈山时代。”  相似文献   

20.
在明代这一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农民为I反对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前仆后继地进行多次起义和战争。在战争中农民军采取诸如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多种作战形式,同官军作顽强的斗争。本文简单叙述一下这些作战形式并分析一下其得失。运动战明代农民军作战的很大特点是流动作战,尤以刘六、杨虎农民起义军和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为突出。这里之所以把流动作战归结为运动战,而不说他是游击战,是因为这种流动作战是整个农民军或农民军一支部队的作战行动,而不是农民军分散的作战行动。明代有的农民军实行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