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万勇 《国防》2011,(9):68-70
近年来,四川省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关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指示,按照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努力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和"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总要求,大力加强后备力量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国防后备力量在基础建设、能力建设、作用发挥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相似文献   

2.
《国防》2012,(4):12-14
记者:袁书记,请您谈谈在当前形势下加快国防后备力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袁纯清:国防后备力量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事关国家安全,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应对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加快国防后备力量转型发展,尽快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应对各种局面的能力,是军地各级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姬亚夫 《国防》2007,(8):42-44
民兵应急队伍担负着应急维稳、应急救援的双重任务,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我军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总部文件精神,大力加强民兵应急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积极顺应国防和军队转型趋势,紧紧围绕提高"双应"能力,创新思路抓调整,突出重点打基础,扭住能力搞建设,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少雄  陶仲平 《国防》2009,(12):9-9
为适应形势与任务的发展变化,推进全市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近日,重庆市委常委会专题审议通过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意见》。《意见》紧紧围绕提高应急应战能力和发挥服务功能这个核心,对全市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进行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5.
张少华 《国防》2012,(5):36-38
一、充分凝聚思想共识,始终把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正确方向 2011年底,军委扩大会议和第二次全国民兵工作会议,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出新的部署.我们要充分领会其精神实质,科学把握后备力量建设指导原则. 基于使命任务牵引能力建设.当前,国家安全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凸显,战争与非战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步上升,国防动员系统和后备力量职能使命持续拓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贴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履行使命任务为牵引,平战兼容强基、双应并重聚力,加速提升信息力、防护力和保障力,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动员准备,更加有效地发挥遏制战争的威慑作用、支援作战的保障作用、应急处突的维稳作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大力提高国防后备力量规范化建设水平,广西桂林警备区于近日采取点验人员装备和演示训练科目的形式,组织召开了全市民兵预备役应急力量点验大会,检验了民兵预备役队伍应急处突能力,促进了后备力量建设。  相似文献   

7.
江勤宏 《国防》2007,(4):31-33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整顿是巩固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国防后备力量组织整顿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任务牵引,优化布局结构,整合各类队伍,加强规范化建设,切实打牢国防后备力量快速动员和遂行应急应战任务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8.
凌峰 《国防》2009,(10)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应急应战需求为牵引,切实搞好建设和工作统筹,着力抓质量上台阶、抓重点促全面、抓规范求实效,努力建设政治坚强过硬、组织健全巩固、队伍素质良好、基础设施完善、制度规范有序、战备工作落实、作用发挥明显的国防后备力量体系.  相似文献   

9.
民兵应急分队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最好抓手,必须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创新机制,把科学发展观新要求、履行新使命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制约民兵应急分队建设的突出问题,扎实提高应急应战能力。  相似文献   

10.
姬亚夫 《国防》2006,(8):25-28
“双应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是,综合集成国防后备力量应急与应战能力建设,谋求“双应”功能的同步增强“。双应一体化”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贯彻落实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方针的科学举措。新世纪新阶段,要着眼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双重利益,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双应一体化”建设。一、认清形势任务,确立“双应一体化”的建设思路随着社会转型和军事变革的发展,国家安全形势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要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走“双应一体化”之路,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一)“双应一体化”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相似文献   

11.
国防后备力量以其军民兼容的资源优势和平战结合的快捷优势,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大力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是国防后备力最贯彻落实党中央、胡主席决策指示,确保有效履行"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新职能使命的重大举措.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扭住"学好理论、编好队伍、抓好训练、建好机制"四个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周汉江 《国防》2008,(11):13-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为新时期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努力解决规模结构性矛盾、封闭式训练方式、粗放型管理模式等问题,大力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创新发展,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刘华建 《国防》2006,(2):37-38
军分区、人武部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斗堡垒,其主官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贯彻落实的程度。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就必须紧密结合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实际,努力提高军分区、人武部主官的工作能力。一、提高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不断提高把握部队建设政治方向的能力,是军分区、人武部主官队伍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提高军分区、人武部主官把握部队建设政治方向的能力。(一)要坚持党管武装。这是确保…  相似文献   

15.
王乃刚  马喜成  田野 《国防》2010,(7):51-52
统筹规范国防后备力量各支队伍组建工作秩序,是保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为牵引,坚持“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指导原则,科学统筹规范国防后备力量各支队伍组建工作秩序。  相似文献   

16.
刘卫华  周建文 《国防》2014,(10):26-28
应急应战是国家法律明确的国防动员体系的两大任务。我国《国防动员法》又规定:国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我们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拓展国防动员平时应急与战时应战功能,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集应急应战功能于一体的国防动员指挥体制。  相似文献   

17.
陈红海 《国防》2012,(8):36-38
后备力量建设调整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新形势下,要围绕"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按照"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要求,坚持科学统筹,勇于开拓创新,稳步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调整改革. 一、坚持任务牵引,调整改革国防后备力量编组和管理 编组和管理是后备力量建设发展的基础工程.要坚持任务牵引,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深化后备力量编组和管理调整改革.  相似文献   

18.
夏振泉 《国防》2012,(2):61-62
随着自然灾害、生产交通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增多,国防后备力量担负的抢险救灾任务日益频繁。适应各类灾害事件突发性强、救援紧迫等特点,进一步加强应急快速动员建设,实现抢险救灾机制灵敏、力量健全、程序规范、训练有素、保障有力,是新形势下后备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整个军队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兵应急力量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拳头"力量、遂行信息化条件下急难险重任务的骨干力量,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民兵应急力量军地结合、军民结合的优势,把信息化建设摆到优先发展位置,以信息化建设牵引民兵应急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军地一体联动,构建指挥体系军地联合行动是遂行应急任务的  相似文献   

20.
袁恺君 《国防》2011,(7):44-46
民兵应急分队是基干民兵中的拳头力量,是国防后备力量各类队伍中具有较高要求、动用最为频繁、发挥作用明显、受到广泛关注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下,随着民兵应急分队建设实践不断发展,其编组、管理、训练、使用和保障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凸显。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发挥好民兵职能作用,深化我国民兵工作调整改革,推进国防后备力量整体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